今年新增学位10万个 家门口的好学校上新了——从“学有所教”到“学有良教”的民生故事

成都日报 2021-10-14 07:10

石室天府中学附属小学的学生在操场上快乐地奔跑

去年,家住金牛区九里堤街道的市民陈羽一家按照户籍适龄儿童入学政策,顺利入读家门口的锦西外国语实验小学,从家到学校走路不到10分钟。根据儿子上了一学期后的反馈,陈羽很满意这所“家门口的好学校”,“听之前的那些家长说,为了娃娃上个好学校到处咨询到处跑,我们现在就近就能读到这么好的学校真幸福。”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相关要求,从“有学上”到“上好学”,面对老百姓对教育多样化、优质化的新期待,成都深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扩容”,把发力点转向“全域优质”“高位均衡”。

今年,成都将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80所,新增学位10万个。截至目前,全市已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66所,这一组“简单”的数据背后蕴藏着城市发展的人本逻辑。

■拖家带口来成都,“宝爸宝妈”感觉很安心

人未到齐校先开

教育配套规划先行

选择离开上海来到成都,许重球没有犹豫,只在一件事情上“犯嘀咕”:两个孩子的上学问题怎么办?

刚到四川天府新区时,大女儿许梓一刚好升初中,但一家人都未落户。详细了解后,夫妻俩悬着的心落了地:作为引进人才,许重球依照相关政策提交材料后,孩子顺利就读离家不远的元音中学。

“如今已安家落户,小的那个孩子也通过多校划片进入了天府三小就读。”许重球说,良好的教育服务,让他们这样拖家带口来成都的“宝爸宝妈”感觉很踏实,很安心。

“我们的原则是提前配套,同步建成。”四川天府新区社区治理和社事局基建财务处副处长段昕介绍道,修学校不是“随手一指”的事情,必须经过科学预测,提前规划。

一所新学校如何落地?每年初,四川天府新区社区治理和社事局基建财务处相关工作人员都会到公安、国土等部门及相关企业收集今年的土地规划及人员落户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大致绘出一张人口分布图,并预测出人口结构,最终定位学校的选址。

“产业发展吸引来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落户,他们中很多都是举家而来,娃娃读书是个大问题。”段昕及同事们奔忙的目的,就是要让教育设施提前规划,同步建成。

精确的布局,需要前置的“算法”。“精确测算幼小中三个学段,甚至要将二胎、三胎这些周期都预判进来。” 段昕告诉记者,截至2021年9月,新区新开办(迁办)的学校达77所,已新增学位约7.4万个。

“人未到齐校先开”的科学研判,在全市其他区(市)县也能看到。记者走访发现,在一些新建或在建的小区周围,同步规划建设的学校已拔地而起,有的甚至已经开校。在金牛区成都国际商贸城片区,“梧桐集”人才公寓正在实施最后的精装等待亮相。与“梧桐集”人才公寓只有一墙之隔的锦西小学分校早已建成,提前解决功能区人才子女就学之忧,缓解了附近居民就学难题。

全市一盘棋、全域一张图。事实上,成都市教育局已会同市规划局启动了教育设施专项规划修编工作,基于新的出生人口变化趋势对学前教育设施进行测算,修订编制《成都市幼儿园、中小学布局规划(2021—2035年)》。

■抢修200米上学路,确保“最后一米”安全畅通

建成一座学校

最关键的是“磨”质量

虽然已开园一个多月,武侯区第五十四幼儿园园长吴三平回忆起筹备的过程,直言“不容易”。按照武侯区新建校筹备工作的规定,作为园长的吴三平早期就介入了幼儿园筹备工作。

幼儿园位于武侯新城核心区域,周边都是在建工地,到8月初,幼儿园门口的道路还处于未动工的状态。但幼儿园9月必须开学,这可急坏了吴三平。

“为了这几百米,光是协调会就开了五六次。”令她感动的是,在武侯区政府主导下,住建、教育、交警等多部门与施工方、投资方等多家单位努力协商,终于在开学前抢修出了幼儿园门前的200米道路,确保了学生上学路“最后一米”的安全畅通。

全程参与一所新学校的修建筹备后,吴三平的感受是“学校建成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磨’,和老师备好一堂课前需要‘磨课’一个道理,‘磨’的是质量。”

“开会、定方案、下工地、挑问题、催整改,流程循环反复,就是在‘打磨’。”金牛区教育局发展建设科相关负责人说道,每个月都会到学校的建设工地,每次到了现场就到处抠细节、挑问题,“手机上需要随时沟通的优质教育资源扩容项目微信工作群组,目前就有40多个。为了某个设计细节或施工问题沟通到半夜一两点,科室的每个人都遇到过。”

项目靠“磨”,但也得有统一的标准。成都为此建立起了一套符合实际的城乡学校规划和建设的参照系统,构建起教育行业地方标准。截至目前,已先后制定和出台《农村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标准》《农村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建设设计和设施设备配置基本要求》等操作手册。

■“拜托老师了,真的很感谢你们!”

随迁子女入学

南腔北调来了都是成都娃

“入学一年多,学校有了很大的变化。”成都市华川中学初二年级李娇的爸爸感叹着学校的变化。

成都市华川中学旧址位于一个老旧小区,不足11亩却要容纳近千名师生,没有食堂,没有操场,跑道不足50米,师生教学、生活都严重受限。

今年9月,这所“旧学校”终于换了“新衣裳”,拥有了标准田径场、恒温游泳池,以及能容纳700余人的报告厅。成都市华川中学地处十陵中心地区,周围有大运村等重点工程项目,吸引到了许多进城务工人员来此参与城市建设。按照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及就近入学原则,他们的子女大部分就读于该校。

学校初二年级的吕欣悦就是跟着父母从安徽来到成都的随迁子女。她母亲如今是一名公交车司机,父亲是一名个体户,父母工作忙,时常顾不上吕欣悦姐弟俩的生活。“拜托老师了,真的很感谢你们!咱们文化不高,不太会与孩子交流,每次有问题都靠老师的帮助。”夫妻二人不好意思地说,回想起和老师说过最多的话应该就是“拜托老师了”。

在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的成都,无论你是“南腔”还是“北调”,来了都是成都娃。校长龚诚说,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优质教育,除了升级硬件外,学校还非常重视家校共育,开办“家长学校”,推行“全员家访制”,让“家”与“校”联系更紧密。

“旧学校”换“新衣裳”,改变的不只是“外貌”。如今,学校建好了,跑道铺宽了,“软实力”优质师资从何而来?

“最初来的时候,博士没几个,现在我们的教师队伍里,外地来成都的博士,已经可以组几支篮球队了!”中国科学院董雪倩博士不后悔选择这份工作,而与其一样选择讲台作为终身职业的人也越来越多。

以石室中学一次招聘为例,学校发出人才引进公告拟招聘10位教师,而达到门槛条件的简历竟有3123份,招录比约为300∶1。不仅如此,简历中具有硕士学历的有2153人,博士学历有185人,高学历人才已占大半壁江山。

万家灯火里,家门口的好学校依然接续延伸……到2025年,成都将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400所,新增学位30万个,让每一个成都娃都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

本报记者 赵子君 摄影 熊一凡

原标题:今年新增学位10万个 家门口的好学校上新了——从“学有所教”到“学有良教”的民生故事

编辑: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