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已成为成都人的生活点滴

成都日报 2021-10-20 08:05

“在雪山下、公园里的成都生活,真是一种幸福——是有‘幸’得‘福’!”在今年的全国低碳日,成都环保大使陈岳借本报平台,向成都发出了最深情而真切的告白。陈岳是成都人熟知的、最会给小朋友讲故事的叔叔。长期以来,他坚持用低碳标准影响他人,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生态环境保护公益活动,是生态环保的倡导者、传播者、践行者。

在成都,绿色低碳这一深刻内涵,已转变为生活点滴,逐渐融入市民群众的日常——自觉践行垃圾分类;出门自带环保口袋;少开车,出行首选共享单车、公共交通……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天越来越蓝,水越来越清澈,公园绿地就在身边。

作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成都正深入实施低碳城市建设“636”工程,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能源、城市、碳汇、消费和制度能力体系”。数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成都共淘汰落后产能超过300户,推进“散乱污”工业企业动态清零;累计建成9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生态环境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不仅基本实现燃煤锅炉全域“清零”,还推动了多个天然气综合能源项目落地。从清洁能源占比上看,数据也从2015年的56.5%提升至62.6%(优于全国38.3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十三五”累计降低14.24%。从城市碳汇增量看,5年来,成都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0.2%、年固碳量超过200万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森林面积达到112.84万亩;启动546个川西林盘生态管护与修复项目,累计建成各级绿道4408公里。

“以示范区建设为统领,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牵引,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着力点,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原则,强化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硬约束,推动能源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科技金融支撑、宣传引导同向发力,以更大力度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谈及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时,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本报记者 缪梦羽

编辑:谭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