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施工图”已定 “总任务书”明确
成都日报 2021-10-21 07:51
快速发展的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 本报资料图片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作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至此,“总施工图”已定,“总任务书”明确。
顶层设计,蓝图绘制于前。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首次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标志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规划纲要》。
此后,闻令而动,潮涌成渝。打造“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一年多来,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增长极和动力源的特征初步显现。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超6.6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较2019年实现增长。重庆主城和成都经济增速均达4%,双核引领发展态势明显。
新发展理念下,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高起点迈步向前。
1
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
构建综合立体互联交通体系
在刚刚公布的《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而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则被放在首要位置。今年2月底,《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提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地区作为“极”,加快建设高效率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同时以这4个极来建设面向世界的四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今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提出着力构建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目前,天府国际机场投用,双流国际机场和江北国际机场共开行国内外航线632条,年旅客吞吐量合计超1亿人次;成渝两地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量突破16000列,已连接境外61个城市及境内20个城市,助推成渝双城加速融入全球经济格局。成渝城际交通通道也更加畅通,已经形成6条铁路+4条高速公路综合交通走廊,实现铁路1小时通达、高速公路3小时通达。未来,随着成达万高铁、成渝高速扩容等项目的推进和建成,川渝省际高速公路通道达13条、在建6条。
2
现代产业体系协同建设
助推成渝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是经济之本,推进产业协作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中之重。
今年3月,成渝地区获批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为继长三角之后第二个跨省级行政区域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区。目前已建成电子信息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行业节点,推动战略性支柱产业嵌入式、集群化发展,两地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全域配套率提升至80%以上,两地正围绕网络基础设施等六大领域扎实推进19项具体工作任务,打造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服务网络。
《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四川)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加快推动成渝地区联合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目前,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正加快建设,成渝正推进5G和光纤宽带“双千兆”网络发展,已建成5G基站超10万个。
授牌首批20家川渝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川渝中小企业服务一体化云平台上线;协同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申建工作稳步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协同建设,正助推成渝经济高质量发展。
3
共建科技创新中心
协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今年5月,重庆市·四川省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重大项目举行集中开工。共集中开工40个项目、总投资1054.5亿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地聚焦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举行集中开工,还是第一次,标志着川渝两地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出新步伐。
这只是川渝两地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一个缩影。
今年,西部(成都)科学城和天府实验室在成都正式揭牌,标志着西部(成都)科学城和天府实验室进入由谋划布局到全面建设的新阶段。聚焦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紧锣密鼓中,天府实验室建设加快推进,围绕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生态环境三大领域的4个方向规划组建。
共建科技创新中心之下,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启动建设;推动川渝高校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围绕人工智能、大健康等联合实施重点技术研发项目15个。
4
奏响生态环境保护“合奏”曲
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靠一个地方“单打”不行,要“合奏”“协奏”。翻阅各城市圈的污染防治作战路线图,“区域联防联控”都是其中关键的一招。
为构建生态环境同城化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生态环境共建专项工作组于去年8月印发了《深化四川重庆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2020年重点任务》,就共同争取国家支持、共同开展调查研究、共同推进生态建设、共同治理跨界污染等内容进行了明确。随后,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与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增强成渝两地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的针对性、前瞻性、指导性。
截至目前,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已有8个派出机构分别与重庆市10个区签订了合作协议,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协作、推进水污染防治合作、强化大气污染防治联动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务实的交流与合作。
5
持续深化拓展改革
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只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改革的先导和突破作用,才能更积极推动更高层次开放。
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拓展。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等率先在省内自贸试验区平台试行推广,逐步统一两地中欧班列运行标准,共同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改革示范等重大改革,研究建立跨区域合作财政协同投入机制和财税利益分享机制,共同设立300亿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
未来,还将积极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科研体制、跨行政区经济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改革。依托南向、西向、东向大通道,扩大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成为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典范。
6
从“两地跑”变为“一地办”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以前听同事说,异地办理公积金贷款很麻烦,不仅要在成都和重庆两地来回跑,还要提交很多纸质资料。但我这次办理异地贷款手续很顺利,不觉得麻烦!”最近,重庆市民谢虹来到成都市公积金中心,仅仅两三分钟,就打印好了所需的公积金贷款资料。这是成渝两地公积金互认互贷后,成渝两地职工运用公积金贷款买房的全新体验。事实上,像公积金互认互贷这样成渝两地公共服务共享,在最近两年成效逐渐显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实施户口迁移、就业社保、医疗卫生、交通通信等16项便民举措,实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APP零跑路办理或就近异地一次性办理,推动跨省通办事项线上“全网通办”或线下“异地可办”,开行川渝省际公交8条,实现重庆中心城区和成都主城区公共交通“一卡通”“一码通乘”,推动通信资费一体化,实现川渝两地亲情号互设、异地补卡等服务……未来,川渝两地即将在教育、体育、交通、政务等领域构建机制、开展合作,不断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持续加深两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本报记者 李颖 田程晨 吴怡霏 宋妍妍 缪梦羽 李霞
■点位
力争到2022年
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格局全面形成
成渝地区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对于充分发挥成渝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辐射带动西部发展,支撑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的“核心”,一年多来,天府新区聚力强化国家级新区综合承载能力,系统谋划形成以综合性科学中心为统揽、天府实验室为核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依托的战略科技力量集聚模式。
面向电子信息等优势领域,天府新区高标准启动建设天府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推动电磁驱动聚变、跨尺度矢量光场等大科学装置正式纳入“十四五”国家建设计划,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全面投用,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正加快建设。
同时,持续深化与大院大所和龙头企业合作,推动“中科系”“中核系”“中物系”等25家国家级科研院所在天府新区布局,落地中国商飞、中铁等近20家央企国企研发中心,不断输出首创性、突破性、颠覆性科技研究成果。
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位推动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的关键支撑。今年10月11日,四川天府新区举行了引聚顶尖人才推动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研讨会,为下一步成渝两地西部科学城人才队伍建设建言献策。
记者了解到,当前,天府新区正以建强实验室等着力打造“五大”引育平台,以承办“蓉漂”系列活动等积极开展“四大”系列活动,稳固政策、创业、安居“三大”保障体系,以全方位服务让人才安下心、扎稳根,大力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
未来,天府新区将继续推动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和人才工作双手抓、两促进。
力争到2022年,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格局全面形成,科学研究支撑体系基本健全……
本报记者 曹凘源
编辑:谭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