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如何一体化?
成都商报 2021-10-26 08:07
“消费”一词,正在迈入区域一体化的语境。
在日前公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简称《纲要》)中,双城经济圈的一个新定位是“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纲要》还专门为此单设了一个章节,给出了实施细则。
前不久发布的《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提出了“京津冀城市群消费联合体”的概念。此前,上海提出要在消费领域与长三角的其他城市联动,广州也将深化与港澳合作,强化广州深圳“双城”联动、广州佛山“极点”带动。
“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如何一体化?从城市群内部的一体化,到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纲要》中关于“枢纽”这一功能的建设,被认为是消费一体化的关键。
“小账”难题
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是中央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一项重大改革任务。这可能成为成渝探索消费一体化的破题方法。
知乎上有人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成都、重庆两城条件比较相似,到底谁的消费力更强?
下面的回答中,大多围绕社消零和常住人口来比较,这是基数较量。此外,还有人提到了首店品牌数量,又比的是吸引力。
于是,当最新《纲要》提出要打造“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时,有人则问,这笔账该怎么算?
这个“账”,是区域经济最常见的“小账”难题。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盛毅解释称,在同一行政区管辖内,项目和企业落在哪里,税收、GDP等就算谁的。同理,消费数据往往是以行政单位来统计,比如品牌首店的落户,其品牌效应、销售收入相应地流入一座城市,势必会带来资源和数据的倾斜。这种账既可算“大账”,也可算“小账”。
“小账”难题并非成渝一家独有。事实上,梳理各城市群的实践,即使是一体化程度较高的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消费一体化的动作仍基本以政策一体化为主,比如通过质量监督、消费者权益等行政手段来打破行政壁垒。
但区域一体化,离不开消费一体化。盛毅开出的“药方”是,多方必须打破甚至重塑过去存在已久的市场、城市分工,解决不同的利益诉求。他谈到,规划实施不会立即扭转存续已久的利益格局,需要给予一定的时间,需要加强各方之间的协商,使其顺利从原有的运行轨道过渡到新的运行轨道。
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是中央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一项重大改革任务。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可能成为成渝探索消费一体化的破题方法。
此外,近期,北京在培育建设国家消费中心时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打造京津冀城市群消费联合体,并明确了建立“以周边支撑中心、以中心带动周边”的区域联动机制。
在盛毅看来,一体化也要“有重点、分层次”,首先要顺势推进那些联系密切、带动能力强的相关区域融合,“随着条件成熟,再有重点、分层次地扩大,逐渐推进更大区域的一体化建设,这是一个阶段性工作”。
时代任务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和沟通东亚、东南亚与南亚的独特优势,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还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经济腹地。
加快消费一体化,解决的不仅是区域发展问题,更承担了时代任务。
在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包海波看来,国内大循环的核心要义是扩大内需。
“城市群作为核心空间尺度,可以不断促进经济要素集聚,依托自身产业基础和强大消费市场,率先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进而辐射和带动全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明确提出消费一体化的区域恰好对应了城市群的“四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曾提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有了超大规模市场,特别是有14亿的人口以及将近5亿的中等消费收入人群,但如果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生产流通还远远不够。
也就是说,还缺少数量更多、能级更高的引力场来吸引国际资源。同时,要让消费市场支撑国内循环,必须要意识到,消费并不是停留在原有消费的简单扩大上,而是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提质扩容、分化,以及市场格局的重塑,需要创新能力和市场增长能力很强的核心城市来带动区域周边,甚至更大范围地促进国民经济、产区的衔接和供给发展,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求平衡,来形成以强大市场推动国内经济的循环。
从中国地理版图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和沟通东亚、东南亚与南亚的独特优势,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还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经济腹地。
“这也意味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被寄予新的厚望,承担着重大使命,而不单是城市群内部的一体化。”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谢良兵谈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在成为西部经济增长的核心,两座中心城市也处在经济跃升的关键时期。
与国际消费接轨
《纲要》中有关枢纽功能的建设被认为是消费一体化的关键——依托南向、西向、东向大通道,扩大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成为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典范。
眼下,双城经济圈的新定位是“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关键词有二: “巴蜀特色”以及“国际消费目的地”。
前者意在强调地方特色。记者注意到,《纲要》中多次出现“品牌”二字,比如促进经典川菜、盖碗茶、重庆火锅等餐饮产品品牌化,又比如支持重庆、成都塑造城市特色消费品牌。
对有庞大人口基数的西部地区来说,这样的特色既能补齐西部地区在双循环中所需要的资源配置功能,长期来看,也能与其他城市群形成错位竞争优势,塑造自己的品牌。
不过,如何与国际消费接轨,实现“国际消费目的地”,这将是双城经济圈在消费层面一体化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必须意识到,西部整体的规模和能级,相对于上海、深圳来讲还是有一定距离。”王微指出,眼下急需做的,是尽快补齐短板,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环境,提高增加新供给的能力。
这已不再仅仅与消费有关。
《纲要》中有关枢纽功能的建设被认为是消费一体化的关键——依托南向、西向、东向大通道,扩大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成为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典范。
“不要小看枢纽的作用。”王微提到,作为中欧班列节点城市,双城经济圈在向西开放,对接欧洲、中亚方面,在一定范围可以成为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枢纽。
事实上,处于东西结合、南北交汇中间地带的成渝地区,近年来已叠加多项国家战略:是“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战略的交汇点,是打通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示范区……
中国城市临空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马剑表示,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欧盟、东亚势必会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市场,产业合作、经贸往来对航空枢纽产生重要影响,是发展航空枢纽的很好机遇。
“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已经能深刻感受到,无论是贸易规则、国际环境规则都要迎来重大变化。”马剑指出,这不仅能吸引高端资源聚集、培育新动能、通过枢纽的辐射效应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接下来也将提升城市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话语权。
而这种话语权,又将成为双城经济圈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的关键。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邹悦
原标题:一体化如何打造
编辑:段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