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正街社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有新招:有事儿解决不了?走,去“一米阳光室”
成都商报 2021-10-29 07:21
成都高新区肖家河街道正街社区“一米阳光室”
25日这天早上,郭家英早早来到成都高新区肖家河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前一晚,她临时召集社区党员骨干和居民,以及社区民警和律师,一大桌人挤在党群服务中心的调解中心“一米阳光室”内。这场讨论会为社区一位智力残疾的67岁大爷而开,帮他解决财物及后续生活的安置问题。
郭家英是“一米阳光室”的党员志愿者,她的另一个身份,是成都高新区肖家河街道正街社区党委书记。她每天的工作之一,就是解决辖区居民的“急难愁盼”。
“一米阳光室” 专为辖区群众解“心结”
“有事儿解决不了?走,去‘一米阳光室’。”这是正街社区居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一个15平方米左右的空间里放着一套沙发,一套桌椅,一个资料柜。外墙一面是一扇大大的落地窗,天气晴好时,阳光便可透过窗户照进这个不大却温馨的房间里。
这是位于成都高新区肖家河街道正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一米阳光室,编号109。7个月前,正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从老地方搬到此处,“地方大了有条件了,就专门拿了个房间出来改造成‘一米阳光室’,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郭家英说,正街社区为典型的熟人社区,辖区居民大多为原住民,均相熟。部分居民在社区办理低保、救助等涉及个人隐私的事项时,不愿被熟人知道。“一米阳光室”设置的初衷,就是营造一个相对封闭、安全的环境,保护居民群众隐私。“也希望社区服务像阳光一样,让居民感受到政府的温暖。”
“一米阳光室”解决最多的,就是纠纷调解、法律和政务咨询。分门别类,居民只要到了这儿,关上门,就有工作人员一对一服务。
采访当天上午所发生的那一幕,就涉及社区一位与老父亲相依为命、患有智力残疾的大爷,此前一个周末,其老父骤然离世,留下一些财物。社区帮他料理了老父后事,涉及财物及本人后续安置的部分,社区专程将本人、亲属,及专业人士召集到一米阳光室,按照本人意愿当众达成协议。
郭家英对这一特殊事件印象深刻。“为了保障他后续进入一个安全的环境生活,社区必须承担起相应责任。”她说,如果未来他希望独自生活,经法院公证后,社区也会承担起监护人的角色。
在日常中,“一米阳光室”更多的,是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比如,前一阵儿,社区工作人员收到辖区一院落居民投诉,投诉人称,自家雨棚破损严重,怀疑是楼上邻居掉落的重物造成。双方也就此事沟通过,楼上邻居称没有掉落过重物,不存在打烂雨棚的可能性,因此无人承担赔偿事宜。
得知此事后,社区网格员先到双方家中了解实际情况,随后,社区民警丁茂明组织双方在一米阳光室就此事开展调解,最终解决了邻里矛盾。
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正街社区共40个居民院落,5000余户居民。社区设党委、居委、纪委、社工站、社区议事会和监事会,下设院落党支部23个,社区院落党支部和居民小组分别承担党组织事务、社区行政职能以及院落管理服务事项。居民出现问题纠纷时,基层党组织第一时间前往现场处理,涉及居民隐私或现场不能协调解决的,就到“一米阳光室”进行调解。
“一米阳光室”只是正街社区便民服务的延伸,除了居民“走进来”,社区党员还要“走出去”。
采访当晚7点,郭家英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召开一场院落“坝坝会”。
“因为是熟人社区,大家的习惯就是坐在一起‘摆龙门阵’。”她说,延续这一传统,每年,正街社区都会在辖区40个居民院落分别开展“坝坝会”,以“有问必答,能答必回”的方式开启。每场“坝坝会”都将收集各院落群众反映强烈、急需解决的诉求及建议,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今年的主题是“我为群众办实事”,“坝坝会”的效果,也并非一串串冷冰冰的数字。
这天下午,记者来到肖家河中街44号院,坐在自家楼下与老友闲聊的72岁社区居民赵婆婆对记者提及一个近日的“改变”。
她所提及的改变,源于前不久召开的一场院落“坝坝会”。会上有人反映,家中父母年迈,上下楼梯很不方便,希望得到解决。“坝坝会”结束第二天,社区工作人员和院落骨干们就挨家挨户上门走访,以家中有人行动不便或70岁以上的老人为优先级,在第三天就对院落六栋楼宇加装了楼梯扶手。
这天蓉城未见太阳,但和记者聊天时,赵婆婆脸上的笑意却像阳光一样,融进了人的心里。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摄影报道
原标题:成都高新区正街社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有新招:有事儿解决不了?走,去“一米阳光室”
编辑: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