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抗疫中的平凡英雄|民警彪大爷的最后一班岗

2021-11-12 21:26  来源: 红星新闻网  

红星新闻网(记者 宋雅婷 古单宇)11月12日报道 在岗的最后一天,60岁的王剑彪依然做了许多事情。

王剑彪是成都市公安局锦江区分局成龙路派出所社区民警,但单位的同事、辖区的群众都喜欢叫他“彪大爷”。18岁入伍,21岁从警,今年是他从警的第39年。

11月3日,“首创娇子1号”小区及周边区域实施封控管理。这天,距离王剑彪的退休日还有九天,所里安排勤务工作,王剑彪本没有在勤务人员的名单里。

“领导,我还没有退休!”就这样,王剑彪追着领导,加入到了疫情防控的工作中。他甚至提出了想要延迟退休的申请,“疫情不退,我就不退。”王剑彪对领导说。

11月12日,是王剑彪到封控区工作的第十天,也是他穿上这身令他骄傲的警服的最后一天。

1112_2_副本

“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早上不到六点,王剑彪就醒了。尽管昨晚和同事工作到深夜,他反而醒得比平时更早。警服搭在床尾,他摸了摸警服上的肩章和警号——“006444”,白色的刺绣警号,已经起了毛边。王剑彪心里有些感慨,“今天是最后一次上班了,一定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1112_5_副本

八点,王剑彪准时来到了娇子一号封控区执勤点位上,早上的气温仅十度,王剑彪开始站岗。从执勤点位下来,王剑彪又赶到了核酸检测点位。今天,要给滞留在娇子一号小区封控区内的商户做核酸检测,王剑彪要去维持秩序。“有没有喇叭,给我找一个,嗓子不行了,怕说不出话来。"拿着喇叭,王剑彪和社区工作人员核对着接下来的流程。

十点整,核酸检测开始了。“间隔两米,戴好口罩。”检测队伍排到了一百米以外,王剑彪从头走到尾,每走几步就要“复读”几次,就这样来回好几趟,“谢谢大家配合。”

在娇子小区大门口,有一顶蓝色的帐篷,帐篷上红色的旗帜随风飘动,上面写着“锦江区分局成龙路派出所党员突击队”。王剑彪走进帐篷里,看着每天都一起工作的领导和同事,心里有些不舍。“彪大爷,以后多回来看看。” “我们都会想你的。”同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安慰,让王剑彪心里暖意浓浓。

1112_3_副本

1112_1_副本

十一点,一场简短而温情的仪式在封控区里举行,同事们拿出了为王剑彪准备的纪念品,一座写着他的名字和“光荣退休”的奖杯。“我得过很多荣誉,这个是最沉重的一个奖杯,是对我工作的一个肯定,我会永远记住今天。”王剑彪对同事们说。

“一直热爱警察工作“

从事公安工作39年,王剑彪内心充满了对公安工作的热爱与敬畏。

1112_6_副本

1112_4_副本

入警前,王剑彪曾在部队经历了三年淬炼。入警后,王剑彪做过不同的岗位,其中最久的,就是社区民警。面对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社区工作,王剑彪沉下心来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无论是各类档案卷宗的建立完善,还是各项数据的搜集整理,再细微的工作都以最严格的标准一丝不苟去完成。

社区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做好群众工作,社区里有好多人,有什么特点,必须了然于心。记者了解到,在王剑彪负责的社区,有住宅、有学校、还有商场。无论寒暑风雨,各个角落总能看见他的身影。久而久之,社区的群众都认识了这位头发花白,神情严肃又待人亲切的王警官,并亲切地称呼他为彪大爷。汛期暴雨的街头,彪大爷蹚着齐膝的积水指挥来往车辆;寒冷刺骨的冬天,彪大爷冒着严寒为群众开展防范安全宣传;烈日炎炎的盛夏,彪大爷戴着口罩和工作人员一起挨家挨户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在同事眼中,彪大爷是一个心细、严谨又有群众缘的人。民警伍丁是去年来到成龙路派出所,他告诉记者,对彪大爷的第一印象就是有担当,有资历。“他经常给我们分享他的工作经验,突发事件如何处理,群众关系如何对待,他都非常用心的与我们分享。”

1112_8_副本

在徒弟秦露眼里,师傅王剑彪是她遇到过的最热爱警察工作的人。“2009年,我还是一名警校的学生,跟着师傅学习了三个月,这三个月也是对我影响很大的三个月。”秦露是眉山市仁寿县公安局民警,她告诉记者,从警校毕业到参加工作,她一直坚持着对工作要严谨且有热情,这也是师傅交给她最重要的东西。“同事都说我一直像一个新警一样,对所有事情充满干劲的样子,其实这也是受到了师傅的影响。”虽然没有在成都工作,秦露一直和王剑彪保持联系,分享生活和工作中的点滴。“得知他退休前也申请去一线,我一点也不意外,我知道他肯定是会第一个站出来。”如今,秦露也有了徒弟。“我也会将师傅教给我的东西,也教给我的徒弟,一直传承下去。”

深秋的成都,六点,天就已经擦黑。

在防控区工作区域,白色的白炽灯已经亮起,身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消杀工作。

“彪大爷,准备下班了。” “彪大爷,等会回不回所里。”

王剑彪理了理警服的衣领,拍了拍裤子上的泥点,笑着回道,“走,一起回所里。”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张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