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抗疫中的平凡英雄 | 24小时连轴转 哪里需要我就在哪里

2021-11-18 07:26  来源: 成都日报

连续三天只能在办公室里打个盹完成11月5日最后一位密切接触者转运已是次日的凌晨5点28分,成都高新区中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师彭伟回到单位,立马又开始对车辆进行消杀。从参与密切接触者转运、密接人员的核酸采样与送样,到采样物资管理与配送、统计医务人员核酸台账、上报疾控数据,彭伟这一天是24小时连轴转。

11月11日,成都市委组织部通报表扬近期疫情防控斗争中担当作为的优秀共产党员,彭伟名列其中。

布置第二天的检测任务

“不管什么时候接到命令,都要马上出发”

11月5日晚上7时许,刚扒拉了两口热饭的彭伟,就接到了单位功能科科长张启义的电话:“晚上有转运,搞快准备一下。”彭伟立马放下盒饭,开始联系此次14位密接人员,并挨个通知其在家中等待,做好集中隔离准备。“转运密接人员是疫情防控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不管什么时候接到命令,都要马上出发。”彭伟说。

穿上防护服,将裤腿紧紧塞进蓝色橡胶鞋套中,用胶带扎牢袖口不留一点缝隙,再戴上两层手套,彭伟就开始出汗了。防护服密不透风,护目镜很容易起雾。“涂上碘伏和消毒液,镜片起雾的情况就会好很多,基本能撑到一趟转运结束。”

高新区中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办工作人员唐大朋是参与当晚密接转运的医护人员之一,更是彭伟的老搭档,每完成一趟转运,他们就要回单位对车辆进行一次消杀,这个时候彭伟常和同事们唠起家常。“这个时候,上下眼皮都在打架了,但是彭医生一直给我们鼓劲,平时话不多的一个人,到了晚上还多能唠的。”唐大朋说。

其实在11月5日早上天刚微微亮时,彭伟就已经和同事们一同出发,投身于辖区内大规模核酸采样工作中,匆匆吃完中午的盒饭,又奔赴15个中小学核酸采样点。

参与搬运物资

“活路不做好,彭医生绝对不放你走”

“打个比方,医务人员冲锋在前,采样物资就是他们的枪和子弹,不能让我们的战士在一线放不开手脚。”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彭伟的电话响起,“好,我等下就开始清点。放心,肯定够。”一包鼻咽拭子有100根,一个泡沫板有50个病毒采样管……自11月6日以来,彭伟的工作重心从一线采样侧重到采样物资管理上了,前方排查一刻不停,他在后方也时刻准备着。

每个点位有多少检测任务?为避免人数超额需要准备多少物资?怎么打包采样物资能装得更多、占地更少?彭伟在后勤保障工作上也丝毫不含糊,心甘情愿地做着“管家”,每一份经过他手上的物资,他都“心中有数”。

在筹备物资的间隙,彭伟还随时留心着中心全体医务人员的核酸检测台账。伏案桌前,彭伟仔细核实着每一位同事的核酸检测信息。最近一次核酸检测是什么时候完成的?有多少同事的检测结果还未提交?不仅得在核对后用纸笔记录,还需要逐一登记为电子表格。将所有信息都梳理完,彭伟长舒了一口气,起身活动了两步。

不仅管物资、管台账,彭伟还负责着密接人员信息录入工作,这就要求他24小时保持手机畅通。这几日,彭伟在深夜就靠在单位的折叠床上休息,随时留神着手机的动静。只要手机屏幕一亮,尤其是微信收到消息了,无论是凌晨几点,他都立马端坐起来开始仔细查看密接人员信息并录入。

“这些事儿都马虎不得,实在困得不行,就洗一把冷水脸。”彭伟指了指休息间中的简易洗漱台,桌上还放着一袋开了封的茶叶包,“来不起了就靠浓茶来提神。”这是彭伟和同事们的“救命稻草”。

“彭医生的口头禅就是‘小心点’。”“活路不做好,彭医生绝对不放你走。”“工作太多忙不赢,彭医生总是主动来帮忙。”……同事们口中的彭伟,堪比“报警器”——哪里不对指哪里,严控细节不含糊;同时也是“灭火器”——救场及时,随叫随到。

接到紧急调配物资的任务,彭伟赶紧协调同事去搬运

“这是党员应尽之责,也是我心甘情愿”

彭伟和妻子李雪都是成都高新区中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也都是党员。自参与疫情防控以来,两人都忙碌在防疫岗位上,李雪目前主要负责核酸采样,夫妻两人都处于随时待命状态。任务不同,两人也常常只能匆匆见一面,甚至见不着面。“有时我都准备出门了,他才完成任务回家。” 李雪说。

“大的8岁,小的2岁,现在两个孩子都已经暂时拜托亲戚代为照看,每次听到女儿说想爸爸妈妈了,我都很心疼。”李雪告诉记者。

“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吃饭不要挑食,看书的时候把背挺直哈!”天色渐暗,彭伟终于得空拿出手机和女儿打了个视频电话,听见孩子叽叽喳喳地说着学校的趣事,他忍不住地叮嘱了几句。

“我2002年就来成都了,在这里读书、工作、成家,人生中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是在这里完成的,我们的‘小家’已和这座城市的‘大家’密不可分,无论是在一线还是做后勤,都是在为人民作贡献,这既是我作为党员的应尽之责,也是我心甘情愿投身其中。其实我谈不上是平凡英雄,是因为喜欢这里,就愿意为了它努力,把它守护好,哪里需要我就在哪里。”采访结束时,彭伟站在成都高新区中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口,平缓又坚定地说出了整场采访中最长的一段话。

本报记者 李菲菲 摄影 熊一凡

原标题:成都抗疫中的平凡英雄 | 24小时连轴转 哪里需要我就在哪里

编辑:张烁责任编辑: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