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成都凭何唱好“双城记”

2021-11-24 07:29  来源: 成都日报

今年10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出台。闻令而动、创新潮涌。瞄准“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目标,一系列以“科创”为主题的双城对话频频上演,同一捧长江水滋养下的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协同合作乘势而上,科创工作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

从两大国家级新区共建协同创新旗舰产业联盟,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峰会召开,再到两地科普事业发展再度携手,成都何以对话?以何对话?唱好双城记,成都科技创新的突破口与优势何在?

目前,成都拥有四川大学、电子科大等高等院校64所,中科院光电所、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30余家,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26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

落实《规划纲要》要求与目标,盘活创新资源家底。当前,成都正高标准建设天府实验室,加快推进成都超算中心等高水平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并持续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升级,瞄准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尤其是“卡脖子”技术,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绘制针对生物医药、量子技术、无人机等15个重点产业的技术路线图,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西部“最强大脑”

“超算+”构建城市发展新生态

超级计算机被誉为科技创新的“发动机”,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世界各强国争夺的战略制高点。在大数据高速发展的今天,承担众多前沿科学领域的应用计算研究和服务,国家级超级计算中心应运而生。目前,我国共有10个国家超算中心。

“大家从屏幕上可以看到这一年成都超算中心的运营成果:560多家用户,覆盖30多个行业领域,部署200多个软件,完成超大课题12个。”10月23日,“创业天府 菁蓉汇·2021先进计算与大数据生态共建大会”上,运行一年的成都超算中心亮相。2019年12月,位于成都科学城鹿溪智谷核心区的成都超算中心正式开工建设,2020年9月正式建成投运。

“要说成都超算最大的不同,主要是除了围绕科技创新外,我们更加强调‘超算+’的创新应用,强有力地支撑产业发展和智慧治理服务。”成都超算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已经探索了“超算+大数据”“超算+大健康”等模式,不仅服务于传统科学工程计算,重点还围绕科技创新、城市治理、产业发展、社会服务四大方向,构建城市发展新生态,激发数据要素新动能,筑强算力底座新支撑。

结合城市发展和社会服务需求,成都超算中心在助力碳中和方面,与国家电网等43家新能源单位开展测试及商务合作;在医疗健康领域,与华西医院等25家医疗机构用户开展联合研发合作;在灾害预警方面,为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等12家灾害预警类用户提供算力支撑服务;在公共安全领域,为海康威视等10家用户提供算力支撑服务。

《规划纲要》中明确划定了四川15个市、重庆27个区县的发展范围。成渝地区涉及大量人口、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数据资源,将为成渝地区数字经济带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并为成渝两地共建西部科学城提供丰富的研究依据。而面对如此丰富的数据资源,成都超算中心将支撑数据要素创新协同应用基地、跨地市数据要素流通实验室、成渝数据要素流通实验室等重点研究的计算工作。

环绕兴隆湖,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等“硬核”创新平台与成都超算中心比邻而居。作为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成都科学城已经形成集科研、创新、孵化等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

不断刷新“高铁速度”

“国字号”实验室在蓉加速集聚

大科学装置等科技基础设施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是推动城市基础创新能力的重要引擎。其中,最具竞争力支持的“国字号”实验室不仅是成都打造最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的“硬核支撑”,也是成都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城市比较优势所在。

今年初,科技部发文批准在川建设2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意味着四川国家重点实验室增至16家,其中,在蓉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已达12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字号”实验室在蓉“聚势”,成都产业链与创新链相互支撑、共生共融,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正在加快提升。

这样的“优势”从成都西北一隅的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牵引动力”)可见一斑。

高铁的快,不止于为生活带来的各项便利,更在于每年新增近3000公里的建设,而这种“高铁速度”的背后,牵引动力这个“国字号”实验室功不可没。

作为我国轨道交通领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引动力紧密围绕轨道交通领域的国际前沿,结合世界轨道交通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轨道交通领域的重大需求,开展了轨道交通领域原创性基础研究,重点突破了高速、重载列车以及磁悬浮列车等新型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共性基础和关键技术,在我国高速列车创新研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今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全体学术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翟婉明透露,我国已启动时速400公里等级的CR450高速动车组研制以及成渝中线高铁线路建设规划,进一步保持我国在速度领域的领先优势。

围绕相关科研难题,依托牵引动力、土木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校内教学科研单位,成都目前已开展和即将开展20多项相关研究,方向包括运行智能控制、线桥隧关键技术、道岔选型、轨道结构适应性、客运装备关键技术及车辆动力性能研究等。

《规划纲要》中提出,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要发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引领作用,吸引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入驻,强化开放共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支撑成渝全域高水平创新活动。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成都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抓手,把天府实验室建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创新产品市场验证、技术迭代、应用推广。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成都正加强与国家“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等重大规划衔接,聚焦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进一步深化战略设计,全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推动天府实验室建设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

“未来产业”技术攻关

量子互联链接世界

从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到中国量子计算机原型机“九章”问世,再到成功研制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机原型机“祖冲之号”……量子科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极具颠覆性、突破性的前沿领域。

在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内的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量子实验室,这里进行着量子互联网前沿方向的研究攻关。

“量子科技不断向前发展,它最终的形态应该如同现今的互联网一样——形成量子互联网。”作为实验室的一员,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量子实验室、量子互联网前沿研究中心周强教授带领团队经过几年技术攻关,在沙河校区完成了校园内量子互联网场地系统平台的搭建,“我们用3栋楼模拟未来的3个量子中心,并用量子信息技术把它们连接起来,这应该也是国内首个位于大学校园内的量子互联网场地系统研究平台。”

目前,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量子实验室团队已承担多个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并已获得8项发明专利授权。周强表示,在量子互联网发展的牵引下,还有许多技术点亟待攻关,实验室也在量子器件、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持续发力,并积极利用现有研究成果与相关公司展开合作,为破解行业难题提供“量子解决方案”。

在科研攻关上,在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多点发力,构筑了量子技术研究的“成都基础”。成都量子科技领域创新资源富集,聚集了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3所高校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另外,中国网安、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光电所3家科研院所也正积极开展量子科技的相关研发工作。

“未来产业”介入得越早,越有可能赢得未来巨大市场的主动权。事实上,依托良好的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基础,以及丰富的科教资源,成都发展量子科技已有较好的基础,处于快速成长期,量子互联网、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正步入加速布局与快速发展阶段。构筑城市未来发展竞争优势,在成都前沿技术攻关的谋篇布局中,量子技术也赫然在列。

下一步,在重点区域布局上,成都将以天府新区等若干重点区域为主要载体,开展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一系列创新平台。同时,还将推动量子科技企业的提质升级,引进培育优质企业,推动创新成果的应用示范。除此之外,还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增强持续创新能力。

【人物专访】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鲸:

成都在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

建设上有自己的优势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样的发展大势之下,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鲸看来,成都在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有自己的优势。“成都这些年的发展很快,很多研究院、大型科研机构、校企合作企业都选择在成都落地。这就说明成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非常好,尤其是科研环境越来越好。”陈鲸表示,目前成都落地了众多500强企业,很多国内外科研机构来四川落地,共同进行创新开发工作。

怎样才能更好地引进国内外的顶尖技术落地?陈鲸提出有三点很重要,即机制体制、科研环境以及吸引人才政策。“人才是第一资源,成都科技创新人才丰富,如何持续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来蓉工作是重点。”陈鲸表示,不仅仅只是领军、拔尖人才的引进,更要重视对创新团队的整体引进,因为现今有很多科学研究需要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团队攻坚,需要大力发挥团队的作用。

成都市大数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成都超算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顾勤:

算力将为成渝地区科研和城市发展带来实际效用

“成渝两地具有丰富的数据资源,需要强大的汇聚和计算能力,才能为科研、城市发展等方方面面带来实际效用。”成都市大数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成都超算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顾勤表示,成都超算能够为西南地区科学、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助力。

顾勤介绍,成都超算中心正在全力打造“算力+数据+算法”的超算创新应用生态体系,重点支撑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未来生态的构建,带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双向促进、协同发展。同时,将依托已落地的华为鲲鹏等头部企业,引聚上下游高新技术单位,打造超算产业生态,进一步支撑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科学城、“两区一城”等重点区域加快发展,赋能碳中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疗健康、先进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优势产业的升级和突破,提升成都市乃至整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承接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和战略性项目的能力,实现超算与经济社会发展、与未来产业规划的深度融合。

市科技局副局长陈旭:

强化成渝科技创新协作 合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大力推进科技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这些都为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市科技局副局长陈旭表示。

如何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陈旭介绍,将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高水平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高标准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高起点推进天府实验室建设,建设一流原始创新集群;培育壮大企业创新主体,深化校院地协同创新,提升协同创新能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建设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强化成渝科技创新协作,合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成渝一直在加速相向而行。”谈及进一步增强成渝协同创新发展能力,陈旭表示,围绕“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共建西部科学城”等国家战略部署,两地将联合争取更多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等落地成渝地区。同时,在人才引育、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两地将携手展开进一步合作。

编辑:谭希责任编辑: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