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环打通片区“毛细血管” 是什么让居民从反对到叫好

2021-11-24 07:40  来源: 成都日报

成都交警打通中小街道,提升了片区交通的通行效率

【听听群众怎么看】

几个月前,听说家门口的草堂北支路要单行,家住蓝苑小区的陈焕“炸毛”了,“我不同意,本来我只需要开100多米就出来了,单行过后我不晓得要绕好久。”他的态度很坚决。

如今,他却为草堂北支路的单行叫好,但他也有些不解,“你还别说,我们这一片单行的道路增多了,不仅没有给出行带来麻烦,交通反而更顺畅了。”

“这就是我们在草堂北路片区实行微循环带来的效果,几个月的时间,交通发生了很大变化。”成都交警四分局四大队大队长赵明阳解答了陈焕的疑惑。

草堂北路片区老旧小区多,单位宿舍、居民院落一共有56个,住着4000多户,2万多人。赵明阳说,像这样老旧小区多的片区,在交通上,几乎都存在一样的“通病”。

道路狭窄、双向通行车流相互影响,错车困难;院内停车资源饱和,停车供需矛盾突出,街边乱停加剧拥堵;片区与周边主干道路接口多,出行线路选择随意性大,导致支路车流与主线车流之间相互影响,通行效率低下。

出行的不便让居民怨声四起。从今年4月开始,交管部门开始“动刀”。赵明阳所在的四大队冲在了最前面。首先要做的,就是征求居民的出行需求,弄清楚他们的出行习惯。

片区很多人一早要上班,晚上才回家。赵明阳和同事选择了“更早”和“更晚”。清晨守在单元门口,晚上在院门口等着。习惯走哪条路上下班?是否能接受单行道?能接受最远的绕行距离是多少?……

就这样市民的出行需求被收集了起来,大家对改变交通现状的意愿是强烈的,需求也是多样的。当然其中也不乏反对者,前文提到的陈焕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理由很简单,要改可以,但如果他出行比以前更麻烦了,要改变自己的出行习惯,他肯定不同意。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科学的论证。怎么单行,哪条路单行,往哪个方向单行,这可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决定的。

赵明阳和同事对片区的所有中小街道进行了详细分析及流量统计。以清江南街为例,长度是291米,宽度是5.8米,早高峰机动车流量为每小时338辆。由东向西的车流量大于由西向东。

科学的论证结合市民的出行需求,在经过无数次地讨论和研判后,针对这一片区的微循环初步方案出炉了。草堂北支路、斜阳路、清江南街等6条道路实施单行。这些单行的道路形成多个相互衔接的微循环:清江南街与草堂北支路形成顺时针方向的单循环,斜阳路与草堂北支路形成顺时针方向的单循环……这一个一个的循环,串联起小街道与主干道,既满足了市民的出行需求,又让通行的效率大大提高,而最远的绕行距离不超过500米。而在有条件的单行道路的一侧,设置停车位,满足居民的停车需求。

方案实施之前,赵明阳又找到了以陈焕为代表的反对者。看到实实在在的流量数据,精心设计的方案后,陈焕松了口,但他也表明了态度,一切都得看实施后的效果。

今年10月14日,草堂北路片区微循环开始正式实施。以单向通行、单向停车“双单模式”为核心的微循环,让这一片区的交通大为改善。亲身感受变化的陈焕,更是从之前的反对者变成了如今的支持者。“微循环疏通了城市的‘毛细血管’。让居民出行更顺畅,同时也缓解了停车难的问题。”交警四分局副分局长艾志成说。

【实事盘点】

构建26个

片区交通“微循环”

记者从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获悉,今年以来,成都交警已经在六城区的26个片区实行了微循环,打通了犹如毛细血管的中小街道,提升了片区交通的通行效率。

在红牌楼片区,治理交通乱象,解决片区交通拥堵。红牌楼北街片区的3条道路宽度狭窄,片区内学校、农贸市场、加气站等业态密集,交通秩序较为混乱,极易引发片区拥堵,造成片区居民行车困难。交警一分局经过走访调研,结合片区特点调整形成交通“微循环”模式,极大缓解了红牌楼北街及周边道路交通拥堵问题,同时保障了片区居民的出行。

在奥林片区,服务群众出行,破解静态交通顽疾。奥林片区是成都市典型的老旧小区,片区存在“停车难”“路不畅”等群众普遍反映的交通顽疾。交警二分局通过前期大量走访调查,科学制定片区交通组织调整方案,对片区道路实施单向“微循环”交通组织。利用“双单”模式释放道路资源,增设372个占道停车泊位,解决片区刚性停车。交通拥堵指数由调整前的2.25降至1.05,片区停车难停车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今后怎么干】

继续推进片区“微循环”

让出行更便捷高效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成都交警将进一步梳理辖区内道路资源、停车资源和群众需求,围绕“兴慢行、优公交、畅循环、提品质”的工作目标,针对车退人进、交通拥堵、停车难停车乱、占道施工拥堵、保障非机动车路权等群众诉求,积极推动片区“微循环”单向交通组织,高质量打造“上班的路”和“回家的路”,让市民出行更加便捷高效、更加舒适安全。

本报记者 何良 摄影 熊一凡 魏麟潇

原标题:微循环打通片区“毛细血管” 是什么让居民从反对到叫好

编辑:向桥责任编辑: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