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好“拥堵病”得用好“绣花针”

2021-11-27 08:33  来源: 成都日报

□本报评论员

城市交通是连接城市肌理的经络,是一道道有关人与人、人与车、人与城如何相处的复杂辩题。

以单向通行、单向停车“双单模式”的微循环,打通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在路口设置“直行待行区”和“左转待转区”,深挖道路通行潜力;对拥堵节点进行“微创手术”,提升通行效率;结合通行需求,设置可变车道、HOV车道等……

回顾4期报道,呈现出的是交通由点到面的治理,而表达的始终是让群众收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如何确保一座超大城市能够交通顺畅,如何有效缓解“拥堵病”,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必然面临的考验,而这需要从“精细化”入手、从“绣花功夫”做起。

为什么要强调精细化治理?

因为只有下好“绣花功”,才能切实解决好城市生活中的每个问题,打通每个堵点。当道路狭窄碰上双向通行车流,当停车位有限碰上社区私家车过多,当片区有多个接口进入主干道碰上早晚高峰……这不是阻塞“城市血脉”畅通的大问题,但却是居民每天出行所面对的实际情况,只有把这些实际情况都理清楚、管到位,才能为整个城市的交通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局部的精细化带来的是整个系统更加顺畅高效地运转。一个红绿灯路口因采取直行、左转的“双待模式”,一个小时可多通行729辆直行车辆,那么若在全市更多有条件的路口采取这一模式,无疑会为整个城市的交通带来显著提升;针对拥堵节点,提供优化信号灯控制、调整车道等更有针对性的“微创”措施,带来的不只是这一节点“痊愈”,还有整个路段乃至整个区域交通的“防患于未然”。城市交通本就是一个系统,要以系统的眼光看待精细化管理,让细之又细发挥更大效用。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治理,而一流治理,归根结底是为了市民能够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在调试红绿灯前,不妨为步履较慢的老年人尽可能延长几秒;在设置街道护栏时,也可以为周围居民多想一想,减少他们不必要的绕行。从小处着手,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错过任何一个问题,城市交通才会多一分安全有序,城市治理的“针脚”也才能越织越细。

编辑:董乐责任编辑: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