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巷:一场与柿子无关的“不期而遇”
1869年,柿子巷还被称为“永平胡同”,这条“小胡同”,彼时还是满族旗人的居住地;同年,《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之新档案》第五卷发表了一篇有关“黑白熊”的鉴定报告,作为一种物种,大熊猫史上第一次在科学上被发现。这块现今新打造的门匾,就这样和历史发生了奇妙的碰撞——走在如今的成都街巷,不时便会出现有关熊猫的标识,柿子巷亦然。
宽窄少居,1869
柿子巷不长,民国初期,因为巷口的一棵柿子树而得名。这条小巷西起同仁路,东止金河路,整条巷子大约300米,呈L型。从前后两个不同的巷口进入,行人多少会有不同的观感。
指示的路标恰好暗合了巷子的走向
从宽阔的金河路踏入柿子巷,没有人的眼睛不会被这栋民国时期的王公馆所吸引。王公馆建于1931年,后用作幼儿园,直到2008年才空置出来。如今,这座已是90岁“高龄”的王公馆已是修缮一新。
王公馆的旧貌与新貌
除了90岁的王公馆,这里还有一位180岁的老居民——禧柿咖啡里的一棵银杏树。柿子巷里柿子树无存,这棵葱郁的银杏树却见证了百年历史。登上而今的禧柿咖啡平台,楼下是悠悠的周杰伦的歌声;楼上银杏树叶触手可及,一对友人在这里闲聊,其中一人发出感叹:“柿子巷是闹中取静。”
禧柿咖啡的银杏树以及咖啡
被葱郁的绿色所遮盖住的,还有另一家咖啡馆Goût & Co。为了解释来人的疑惑,老板特地在门口放置了铁板——Goût:风味;Co:咖啡。走进店里,感觉这里更像是咖啡工作坊,店主在和顾客探讨各种咖啡豆,也不知道是谁说了一句,某某咖啡豆的味道是“上扬的”。后来,这里又走进了一位常客——之所以说是常客,是因为一进店顾客和店主便开始攀谈起来,这一次,他们的话题集中在如何“处理豆子”。
Goût & Co咖啡
除了咖啡,如果恰好在咖啡店旁的文创店买了或者身上带有本子,还可以在这里玩一次“集章”。
Goût & Co的印章,老板说,要盖上自己红色的私章,“集章”才算真正完成
造访私人的小店,往往都会带来未知的惊喜,有时,扑空也是其中的一种“惊喜”。一字排开的小店铺子,一家正在装修,一家店里亮着灯却只能遥遥“窥望”——或许店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正在装修的店铺以及锁门的店铺
扑空之外,也有所获。在这家插画文创小店里,汇集着各种缤纷的色彩与形象,门口的插画,俨然一家纸上动物园
插画文创店及内景
除了吸引来访者,柿子巷依旧是老居民日常起居的街巷,老式的杂货铺以及民居,依旧坐立在这条街巷。不时穿梭、吆喝的小贩,有的在卖杂货,有的在卖甜食,扩音喇叭里,不停地传出吆喝声——“冬瓜糖、米花糖、芝麻糖、薄荷糖……”
民居
行人走过,声音飘走,时光的印记却永驻在柿子巷里。西口的巷子口,还留有 “特呼尔氏(何)宅”;一旁不远的房子,大门微启,上书“斯文草堂”四字;稍微拐一个弯走进巷子深处,里面还有一座“西财市内大院”,门口的板书告诉那些夜归的人“更不能耍赖”。
宅门紧闭的“特呼尔氏(何)宅”
斯文草堂
西财市内大院的门匾以及板书
随着夜幕的降临,柿子巷的路灯也随即开启。灯光泛着橙色,让周围都包裹上了一层柿子色的光影。漫步在这样的小巷,总有一些稀奇能和你不期而遇,而这或许也正是它们的独特魅力。
灯光照在柿子巷及小巷里的一次“不期而遇”
成稿:石普宁
审稿:陈其飞
图片设计:董心悦
图片拍摄:石普宁
标题拟定:石普宁
排版:赖书仪
审核校对:陈其飞 & 陈思颖
监制:严光辉
原标题:柿子巷:一场与柿子无关的“不期而遇”
编辑:高赛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