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间看成都绿色低碳之变

2021-12-14 07:38  来源: 成都日报

成都将力争形成生态惠民场景TOP100,释放更多生态福利,满足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围绕生态惠民,成都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为一号工程,持续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

成都在国内首创“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碳普惠建设双路径,并将“碳惠天府”碳普惠机制列入生态惠民场景。

风过叶落,我们只看到环卫工人用扫帚清理,却鲜有人提问,这些落叶枯枝还能去往哪里?经过施工工地,巨大的绿色幕网覆盖其上,作用是啥?功效几何?引人思考;一条公路旁,可能藏着监控汽车尾气的“千里眼”……生活中,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正在潜移默化地让城市更加绿色低碳。

而它们,都是成都的生态惠民示范场景。在今年的世界环境日,成都公布了首批32个生态惠民新场景;12月12日,第二批生态惠民新场景接连“上线”,金牛区落叶工厂项目、成华区地铁防尘天幕试点项目、温江区鲁家滩湿地公园、成都道路交通空气质量监测体系等27个生态惠民新场景正式亮相。它们或是才打造完成,或是足够有特色,让市民群众于城市方寸间,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点滴改变。

实施生态惠民示范工程以来,成都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为一号工程,持续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及“全域增绿”,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定迈好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第一步,全景展现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新气象,一幅雪山巍峨、清波如碧、绿意盎然、花重锦官的公园城市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类型多、覆盖广

新场景既优化环境也降污减排

梳理最新发布的生态惠民新场景,记者发现,与第一批新场景相比,第二批生态惠民新场景覆盖范围更广,包含市政公园打造、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多个领域。

比如,记者采访金牛区天回镇街道白塔社区的“落叶工厂”时了解到,这是成都市首家针对园林垃圾和大件木质废弃物的资源再利用项目,可把园林垃圾就地有效转化利用,让落叶枯枝变废为宝,要么成为“燃料棒”,要么变身有机肥;聚焦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较大的移动源污染难题,成都在国内率先建设道路交通空气质量监测站,据成都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保障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它实现了对货运通道、物流通道或其他重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常规指标及车流量的精准监测,为全市移动源管控的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这些项目串珠成链,以社会认同、市民参与作为标尺,形成了主题鲜明、差异发展的生态惠民场景格局。那么,场景发布后,会给成都市民带来哪些具体的绿色福利呢?

以首批生态惠民场景中高新西区污水处理厂提标工程为例,该项目处理水源为西区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尾水,经人工湿地处理后,出水水质执行《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的要求,出水排入清水河,为清水河等沿途水系绿地链项目提供优质环境景观用水的同时,对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污染物进行削减,达到降污减排的效果。不仅是水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也为城市降污减排作出了积极贡献。

▲金牛区“落叶工厂”让落叶枯枝变废为宝

要“新”也要“活”

系统推进生态价值转化

谈及二批次生态惠民项目的入选标准,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是要“新”,二是要“亮”,三是要“活”,“场景项目除了是近期打造完成的以外,要有一定新意,体现新的绿色低碳生活发展理念;要有亮眼的特色,能够抓住市民群众的眼球,让人们更愿意从这些场景中了解生态环境保护;还有就是要能够吸引广大市民参与其中,体验优美生态环境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

“生态惠民新场景是价值创造和多元体验的有机结合,成都将大力实施生态惠民示范工程等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配套和生态产品供给,系统推进生态价值转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成都将力争形成生态惠民场景TOP100,释放更多生态福利,满足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与此同时,围绕生态惠民,成都还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为一号工程,持续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

据了解,今年以来,成都以优化调整“四大结构”为抓手,围绕移动源、工业源、工地及其他面源三大污染源污染防治开展专项攻坚行动,今年截至12月2日,已取得280个空气质量优良天,优良率达83.3%,同比上升5.0个百分点;同比增加16天,是2020年全年总和。

▲都江堰市川西音乐林盘入选成都第二批生态惠民新场景

推进绿色低碳

将制定碳中和公益行动方案

推进绿色低碳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所在。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成都在国内首创“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碳普惠建设双路径,并将“碳惠天府”碳普惠机制列入生态惠民场景,赋予公众在相关场景消费行为的低碳属性。

据介绍,自“碳惠天府”实施以来,已上线燃油车自愿停驶、新能源车使用、共享单车、环保随手拍等低碳环保行为场景。还陆续推出首批40个低碳消费场景,公众获取碳积分的场景逐步丰富。“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制定碳中和公益行动方案,进一步完善绿色公益平台功能,拓展碳积分获取途径、丰富普惠商品激励,持续开展碳减排项目开发,促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该负责人说。

蓝天白云,阳光明媚,挽着亲友的手臂,到绿道上寻一处静谧,在鸟语花香间,放松身心,与自然亲近——这一场景,逐渐融入到越来越多成都市民的日常生活。市民观察员田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当前,市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期待越来越高,大家要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才是关键,另外,作为市民希望有更多机会去感受更多的生态惠民新场景,享受到成都的生态福利。”

本报记者 缪梦羽 本报资料图片

原标题:方寸间看成都绿色低碳之变

编辑:张烁责任编辑: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