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鸟儿为何当“蓉漂”?

2021-12-16 07:41  来源: 成都日报

近日,成都观鸟志愿者蒋志友在青龙湖中的“鸟岛”内发现了黄胸鹀的身影。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胸鹀种群数量因栖息地破坏和人为捕猎而大幅下降,2017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升级为极危物种。

9月25日,黄胸鹀也曾现身新津区金马河,这是自1995年《四川鸟类原色图鉴》出版以来,难得的两次在成都野外发现黄胸鹀行踪的有效记录。

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海南鳽……越来越多全球濒危鸟儿出现在成都,这背后,是生态之变、科技之变和城市之变。

▲在青龙湖湿地的湖心岛内生活着230多种野生鸟类

【生态之变】

“无人岛”生活着230多种野生鸟类

从初冬起,越来越多的冬候鸟选择成都作为迁徙的“驿站”。在青龙湖湿地的湖心岛内,来自各地的绿头鸭集结过冬、夜鹭带着幼鸟学习生存技能……

“在青龙湖规划建设时,就注意到了鸟类保护问题。”青龙湖管理方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座“无人岛”是一片完全独立区域,面积达94277平方米,有230多种野生鸟类,占全市鸟类的50.33%,其中极危(青头潜鸭)、濒危、稀有、易危鸟类30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种,二级保护鸟类17种。

成都观鸟会成员谢忠良告诉记者,他与好友蒋志友在冬季每周都会抽一天时间在青龙湖观察鸟儿们的变化。“很明显感觉到鸟类数量在增加,而且我们观察到,选择在鸟岛‘定居’的鸟儿也更多了,它们在这里筑巢,也在这里哺育下一代。”谢忠良脖子上挂着一副望远镜,这是他常用的观鸟工具,对于鸟类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他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关键。

【科技之变】

“不打扰”也能对鸟儿深度观察

目前,“空水地”三个维度的观鸟“神器”已上线。近日,在天府绿道APP和小程序中,增添了“观鸟直播”功能界面。进入直播平台,市民们即可实时观看鸟类动态,镜头还会自动识别有鸟类的场景并跟随拍摄,每隔一段时间切换画面。

“青龙湖鸟岛周围共设置4个视频观测点位,有800万像素超长焦智能相机,距离相机120米内都可以高精度识别。配合林科院在树林里安装的红外探测相机,就能达到全方位、全天候、全场景的鸟类监测和生态直播功能。”成都智慧城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何越介绍,所有设备的使用设计与摆放位置都是以不打扰鸟类栖息为主。

针对鸟类数量多、目标小、行动快、难以捕捉等特性,成都智慧城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定制了鸟类识别的多技术融合系统。将拍摄到的鸟类照片投入覆盖1400种鸟类的样本库中进行算法识别,从而获取到视频中出现的鸟类名称和信息描述。

【城市之变】

公园城市吸引野生动物“定居”

鸟类是评判生态环境健康重要的晴雨表,只有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吸引鸟类停留、栖息、繁殖。上月底,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更新了成都野生鸟类的最新名录。当前全市已记录的野生鸟类已达526种。2021年,新增野生鸟类记录10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种,“三有”保护鸟类8种,其他鸟类1种。数据的背后是一项项保护措施的落地落实。近年来,成都不仅加大对鸟类栖息地的保护,更通过科普教育、成立志愿者协会等方式,普及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得益于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与动物在城市共生的场景越发普遍。城市中越来越多的湿地、森林、公园,为这些野生精灵在成都“定居”提供了良好环境。

“作为观鸟爱好者,我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鸟儿能在成都找到家;作为市民,我也希望有更多绿色空间出现,让公园城市更绿更美。”谢忠良说。

本报记者 李菲菲 缪梦羽 摄影 魏麟潇

原标题:濒危鸟儿为何当“蓉漂”?

编辑:张烁责任编辑: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