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发展走深走实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驶入“快车道”
2021-12-17 23:17 来源: 成都日报
近日,成渝“CP”接连传来合作讯息。2021成都大数据产业生态服务大会召开,会上,成渝两地科研机构、行业社团、金融机构、企业代表进行了战略合作签约,将围绕大数据、数字经济等展开深度交流共享;全国首个区域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方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方案》出台,提出“十项联合行动”旨在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系列密集的动作传递出坚定的信号,两地关系愈发密切,各项联动发展正走深走实。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今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成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一年多来,成渝地区牢记使命、相向而行,在西部携手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推动服务国家战略大局的能力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现代产业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成渝氢走廊”已见雏形
携手打造“成渝氢走廊”是四川和重庆两地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两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目前,两地已累计投入运营氢燃料电池汽车440辆,建成加氢站15座,互联互通的“成渝氢走廊”已见雏形。
“在全球范围内,氢能源都是极为看好的‘未来产业’。”重庆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江薇薇对此表示,“成渝氢走廊”启动建设,将加速聚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快氢能供给、装备制造、应用场景建设等发展。
不仅仅是“成渝氢走廊”,成渝两地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合作还在多个方面“有迹可循”。
◇共促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成渝联合发起建立天府新区与两江新区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八大产业旗舰联盟,协同举办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融合峰会,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全域配套率提升至80%以上。
◇共促数字经济发展,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成渝(成都)信息通信研究院建设,成都超算中心投入使用并实现跨区域服务,天府软件园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聚集上百家数字服务出口企业。
◇共同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都先后与重庆及省内各市州共同举办第六届中国诗歌节、“成渝地·巴蜀情”成渝地区文旅公共服务采购大会等活动;两地建立常态合作机制,共同推动“数字平台互联互通、文化活动联手互动、人才队伍携手培训”。
◇合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两地协同推动2021年川渝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4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054.5亿元,其中西部(成都)科学城开工项目11个,总投资422.2亿元。
【关键词】物流交通
“货畅其流,人畅其行”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力推进
成渝客专完成提质改造,成渝全程历时从1.5小时缩短至62分钟;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投用,成渝两地形成“三场”航空运输格局,正加速合力构建世界级机场群;成都天府通APP和重庆市民通APP可在双城异地“一码”通乘,今年以来,实现互刷扫码日均约1500人次……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代表的双城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全力推进,带给成渝两地市民的实在实惠已经显现。
强化开放门户枢纽建设合作,成渝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加快完善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构建互联互通、管理协同、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使两地间路网更密、距离更短。
成达万、成自宜高铁加快建设,成渝中线高铁启动建设;合力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常态化开行南向铁海联运班列;推动成都国际铁路港与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万州港开展多式联运合作,共同做强中欧班列(成渝)优质品牌......在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看来,发达的立体交通体系是世界级都市圈的重要标志,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服务国家大局的关键抓手。高质量的现代化、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重构区域经济版图,将更好支持成渝地区内的城市实现协同发展。
高效的交通体系,也带来便捷通达的物流。今年1月,中欧班列(成渝)号列车从成都和重庆发车,驶向欧洲的波兰罗兹和德国杜伊斯堡。从此,成渝两地开行的中欧班列全部冠以“成渝”名号,再不分彼此。截至11月,中欧班列(成渝)开行数量超4200列,12月4日,成渝两地同时始发首列中老铁路(成渝—万象)国际铁路直达货运班列。“货畅其流,人畅其行”的物流配送格局加速形成。
【关键词】生态环保
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为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贡献可持续循环的绿色能量
上个月,成渝地区第一个乡土植物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川渝共建乡土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正式挂牌。成都市植物园高级工程师李方文介绍,该实验室将力争在乡土植物种质资源保育、引种驯化、种质创新与利用等领域达到全国同类科研院所的先进水平,为成渝两地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及城市生物多样性需求提供科技支撑。
这是两地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一个行动实践。成渝两地一衣带水、山水相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一系列“生态共建、环境共保”的研究部署正在两地紧锣密鼓地敲定实施。
去年,两地生态环境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超大城市污染治理交流协作,共建“无废城市”。不止如此,两地还将联手管护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等重要生态空间和区域生态廊道。当前,成都已启动沱江上游景观生态研究,形成了《东部沱江廊道生态景观资源评价研究》《东部沱江廊道生态景观研究及技术指引》等成果,建设沱江上游生态廊道。
“站在自然界的角度看,我们的大气、河流、山川、森林本来就是没有边界的一个整体,只会因地理气候而变化,并不会受行政区划的影响。”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国阶谈道,成渝两地生态本底条件相差并不大,应以共建共保的大局思维、系统思维来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亦表示,两省市必须坚持“一盘棋”思维,加强协同治理,真正携起手来,共同筑牢生态屏障,为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共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贡献可持续、可循环的绿色能量。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缪梦羽
编辑:杨燕棋责任编辑: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