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企业“扎堆”: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2021-12-20 07:34  来源: 成都日报

在三医创新中心,平台日渐完善,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

建链

联东U谷成都医学城科技企业港一期引进了54家企业,“三医”关联企业聚集度达到95%,建立起了真正的“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专业园区。

强链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12月16日对11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行授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不仅能帮助企业降低研发成本,还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有利于加速区域生物药企新药研发进程,带动整个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为了服务创新药械研发,我院临床试验机构已经开设了6个药物临床试验专业和14个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专业,承接临床试验项目50余项。”昨日,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随着成都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从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覆盖,一站式服务平台体系日渐形成。“很多环节的服务本地都能提供,医药企业不用再像从前那样总是往外地跑。”成都医学城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同样也建起了一批平台。12月16日,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对首批11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行授牌。这些平台涉及新药研发的合成、筛选、药理、药效、安全评价、临床评价等各个环节。

生物医药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成都市加快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当前,成都市呈集群发展态势的医药健康相关产业链和创新链已初具雏形,各承载地正努力构建更高水平的产业链和生态圈,营造更好创新生态,加速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上市进程,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建强平台

企业需求在同产业功能区内实现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不仅能帮助企业降低研发成本,还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有利于加速区域生物药企新药研发进程,带动整个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此次对来自成都先导、成都蓉生、西点科创等企业的11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行了授牌。其中,成都华西海圻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临床前研究(GLP)公共技术平台主要为企业提供非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及药代动力的全套研究评价。而全球化CRO企业美国NJS Associates Company在中国的总公司、成都安哲斯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当天宣布正式入驻生物城,将提供一站式临床试验外包服务。

平台的日渐完善,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在成都医学城“三医创新中心”一期,研发基因药物的金唯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临床前药效评价平台康城生物相邻。“过去做动物实验还得把药物送到外地去,现在是下楼就到了。”金唯科总经理杨阳说。据了解,康城生物脱胎于川大华西医院药效评价中心,是成都医学城最早引入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

不仅从外引入,本地企业也在积极向“共享平台”转型。成都通德药业打造了CMO(药物生产外包)平台,从一个制药企业转型为其他研发团队和医药企业提供药物生产服务。“前不久,三医创新中心有一个团队研发了新产品,但他们不具备生产能力,就找到我们提供生产服务。”成都通德药业总经理李晓琳说,“他们的需求在同一个产业功能区内就实现了。”

聚集产业

园区内“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走进联东U谷成都医学城科技企业港,这个产业载体已经“装满”了一家家药械企业。“我们的招商工作要围绕产业链条进行,简单来说就是缺啥补啥,让企业与企业之间产生关联性,建链、强链、补链完成后,企业对区域的依赖度越来越大。”北京联东投资集团助理总裁兼四川公司总经理余明洪向记者介绍道。

余明洪介绍,根据前期招商情况来看,凡是落户的企业,都不可能独立于产业生态之外,都会在产业链上和其他企业产生关联。“我们一期引进了54家企业,‘三医’关联企业聚集度达到95%。很多企业就是因为上游企业落户了,自己也跟着来了。这样才建立起了真正的‘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专业园区。”余明洪说。

产业聚集达到一定程度,吸附能力变得强大起来。“我们是主动来的,因为成都医学城产业聚集度高,我们在这里有用武之地。”成都达硕实验动物有限公司在温江设立了子公司,作为全国实验动物产业链最全规模化供应商,达硕还将在温江建设“动物实验AE+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微产业园,以更好地服务创新药械研发。

对于产业链上众多企业聚集的现状,成都康城新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治晖表示,这样有利于形成一个创新驱动的生态系统。“系统里有我的客户,也有我的供应商,给我们的沟通交流搭建了一个很便利的平台,存在产业集聚效应。”

深度融合

科技成果转化及创业更加便利

在医药健康产业创新链的构建上,高校院所的创新策源能力很重要。成都正推动校院地企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

当前,电子科技大学在温江的技术转化园——“三医+AI”产业科技园一期接近主体封顶,已吸引许多电子科大校友企业签约入驻。该项目将重点聚焦“三医”+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关键性、前瞻性技术,开展智慧医疗、可穿戴设备、医疗大数据、智能诊断等相关产业的研究与产业化。下一步,电子科大永宁校区也将建在这里,科技成果的转化、师生们的创业都有了近在咫尺的便利。

前不久,由中国科学院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合作的中科院四川医学转化中心项目已落地温江,该项目正是由今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的四川省人民医院杨正林教授所主导。双方将携手合作,在温江建设中科院四川转化医学研究医院、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中科医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以温江项目为载体,在平台建设、科学研究、临床应用、学术交流等方面深入合作。

成都高新区与四川大学则共建了前沿医学中心,并将其作为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用”创新极核,通过“政府建载体、川大引项目”,有效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并形成四川大学创新策源、前沿医学中心孵化转化、天府国际生物城产业化“三位一体、功能互补”的产业逻辑。

深耕医药健康产业多年,成都新药研发成果获爆发式增长。目前,科伦药业在研新药46个,有8个创新项目获批IND,1类新药泰特利单抗(PD-L1)注射液上市申请获CDE注册受理;百利药业自主研发的七款创新药进入临床;景泽生物在研项目20余个,4个处于临床阶段,其中辅助生殖领域生物制品重组人促卵泡激素(FSH)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尾声,将于2022年申报上市;康诺亚生物自主研发的多款创新药进入临床;远大蜀阳人纤维蛋白原获批上市……

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培育聚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全球先进、市场前景广阔的创新品种,全面提升区域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推动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

专家访谈

成都市健康服务业商会会长施军:

为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提供持续动能

成都市拥有发展医药健康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建议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发展机遇,一方面发挥产业前沿科研、院校和骨干链主企业的优势,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现有骨干医院临床科研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将人才、政策、产业等元素高度融合,增强生态集聚力、产业链构建力、高端要素运筹力,为成都市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本报记者 李娟 本报资料图片

编辑:谭希责任编辑: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