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2021年10月1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成立。

成都既是公园城市的首提地,也是生物多样性的样本城市,肩负着保护熊猫家园,坚持绿色发展的国家使命。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有一群人,如同秘境之魂,守护着那片珍稀净土,足迹踏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

山    魂

——大熊猫国家公园里的守山人

主笔:王继飞  记者:李慧颖

从祭山到爱山,从狩猎变为守山;

从青涩到迟暮, 一腔热血巡护山间;

从攫取到开发,探寻人与自然和谐之道;

他们,巡护山林二十载,只为守护大熊猫的生态家园。

远离都市,远离繁华。

有过苦,有过痛,有过泪,有过笑;

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

今年,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成立,我们将目光投向大熊猫国家公园里的守山人,探寻坚守背后的故事。

QQ图片20211221175317

▲大熊猫

成都市区向西北约90公里的光光山,是野生大熊猫的乐园。

10亿年前,光光山就已露出海面,为都江堰市的最高峰,海拔4582米。

站在山顶,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片区如画图般徐徐展开:

总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包括核心保护区约300平方公里,一般控制区100平方公里。

这里虽然山峦重叠,人迹罕至,近4000米的垂直高差,对人能产生强烈的震慑和压迫感,却是生物多样性的天然乐园。

微信图片_20211221151505

据统计:

脊椎动物有421种,占全国总数的8.2%,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大熊猫、川金丝猴、林麝、四川羚牛……

维管植物有3284种,占全国总数的10%,包含古老的孑遗植物珙桐、水青树……

1997年,都江堰市成立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0年,作为首批走进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都江堰管护总站的梁红英与她的同事们,开启了漫长的守巡山生涯。

C27D6357-BDED-48CC-9BDF-C000E314E811

▲梁红英

今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成立。

21年来,这群守山人在默默坚持。

青山依旧雄壮。而他们中,有不少从壮年走向迟暮。

“最后”的向导

11月初,天阴蒙蒙的,细雨如丝。

都江堰龙池半山腰一处废弃的建筑里,几位身着迷彩服的村民正在清点物品。

地上,摆放着锅、碗、壶、青菜、蛋黄派、睡袋等行李和口粮。

还有一桶白酒。

山里温差大,白酒,是用来御寒的。

头发有些花白的刘素康,将绑腿紧了紧,抬头看了看路旁的山。

这次,是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聘请刘素康为向导,去找寻大熊猫“小核桃”和“琴心”踪迹的。

这一去,将是好几周时间。

向导刘素康:“我要一直爬,爬到我爬不动为止。”

刘素康早已记不清,这是他第多少次进山了。

“从2000年开始,到2021年,我带他们(科考队)已把虹口龙溪的山都走遍了。”刘素康话语中透露着自豪,“光光山我都登顶过六次!”

刘素康的老家在虹口深溪沟,屋后便是原始森林。1997年以前他靠打猎、伐木为生。1997年,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现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片区),打猎、伐木被逐渐禁止,他便在政府划分的种植区域内务农,去城里打工。“种厚朴这类的草药,每天打点零工。”这样的改变让刘素康很不适应,但生活还得继续。

19E92F5D-511C-4DE0-9AAE-3B3035E92797

▲刘素康

2000年一次偶遇,将刘素康拉回了这座山里。

“当时我们第一次到虹口核桃坪巡查时偶遇刘师(刘素康),闲谈中发现他为人诚实,对山地熟悉,野外生存经验丰富。”作为首批走进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梁红英回忆着与刘素康初次见面的场景。

保护区初期巡护目的,是摸清“家底”,通过粪便去查清大熊猫的活动范围。

9303A9EF-28B4-410C-8DFD-5484AE22C0C1

▲大熊猫

2000年4月,第一次野外巡护,刘素康被临时聘为向导。

那次巡护,梁红英记忆深刻:

遭遇蚂蝗围袭,一个个像魔鬼似的,摇摆着头朝着腿上“蜂拥而至”,让她至今想起都心惊胆颤;

首次发现大熊猫粪便,兴奋中去寻新鲜的,偏离线路迷路又遇大雾,方向全失,军心大乱;

……

还好有刘素康。

“都别乱动,静等雾散。”

刘素康声音响起,一锤定音。慌乱的心,也安定了下来。

他凭借丰富的经验,带着巡护队员化险为夷,“一战成名”。

21年来,刘素康“守护”着巡护员,也耳濡目染对山有了更深的认识:不再是索取,而多了一份守护的爱。 

尽管现在已到花甲之年,左耳有些失聪,但身体还硬朗的他不顾子女劝阻仍要继续。

“我要一直爬,爬到我爬不动为止。”

想一直爬下去的,还有由向导转为巡护员的杨良坤。

3D752650-14F9-4716-A118-A7D77277871B

▲巡山中的杨良坤

杨良坤生在深山,长在深山。父亲生病行动不便后,11岁的他便开始分担家庭重担,种雪山大豆,挖笋,狩猎,茫茫山林曾是他的猎场。带上大米、小锅和猎枪,牵上家里的狗,在山里一走就是好几天。

“打野猪、山羊。”

自然保护区成立后,不能砍树、不能狩猎、不能挖笋……“禁止我们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违反了还会罚款。”杨良坤心中也曾有过抱怨和不解。

但多次以向导身份参与野外巡护后,“绿水青山”“生态保护”这些词在杨良坤的脑海中变得具象:山更绿了,野生动植物繁盛了,“感觉很有生气。”

2016年,杨良坤从向导转成二郎庙巡护站的巡护员,每月工资2000多,一周一轮换,要完成120公里的巡线。“这些人(巡护员)吃这么多苦,就是想保住这片山,给这些动植物一个安稳的家。我理解了他们,也想成为其中一员。”

他打心里更爱这片山了。

微信图片_20211220173505

▲巡护员巡山途中

专家的真爱

管护站不仅需要向导刘素康,巡护员杨良坤,也更需要专家型的人才。

朱大海有着一长串的头衔:都江堰管护总站龙池站站长、高级工程师、拔尖人才。

但他更喜欢被称为植物专家。

“行走的植物百科全书”是众人对他的赞扬。整个都江堰片区记录的高等植物3000余种,80%以上他都认识。

说到巡护,这位以特殊人才引进到都江堰管护总站的江西人,有一肚子话说。

植物专家朱大海的生死十日

朱大海有写日记的习惯。

翻开他的日记,密密麻麻记满了每次巡山科考时的心得体会,不乏生死描述。

比如,“生死十日”。

2012年5月,朱大海带领一支10人队伍,进入核心保护区光光山探路,这是“5.12地震”四年后的首次。

艰险远超预料。

微信图片_20211220173508

▲巡山科考现场

预计12天的行程,每人背负近60斤的物资。

“那次,我们什么都经历过了。”朱大海回忆说。

拍照记录时滑倒,左手被尖石划出一道深口,鲜血直流;

没有桥,齐腰深的水也只能趟,双腿泡得白肿;

下雨怕发洪水,半夜起来两三次查看水位;

遇堰塞湖,只能找独木棒架一架,“像水上漂”。

手脚并用爬超80度的陡坡,不时有石头滑落;

躲避不及有向导腿被砸中;

……

微信图片_20211221131037

第六天下午5时许,登顶。下山途中,冷雨与雾同起,能见度不足5米。全身都被淋湿,冷得发抖,勉强找了个平坦之处宿营。

“这地方,零星长了些不足10厘米的高山杜鹃和杂草,根本没有搭帐篷的材料,也无法生火做饭。”

用登山杖支起彩条布,算是帐篷,胡乱吃了点干粮,钻进各自睡袋,准备睡觉时,天降大雪,十分钟不到就积了厚厚一层。

半夜,积雪压垮了帐篷,贴在队员们的胸口上。

大雪封山了。

第七日,被困中。

“当时已经连续吃了4顿干粮,大家的胃都特别难受。”

冷,难受。孤寂在蔓延。

山里无信号,只有一台卫星电话,供每日给局里报平安。

作为领队,朱大海承受巨大的压力,他要保证每一位的安全。

第八日清晨六点,天,终于放晴,可以下山。

一位队员晃动手机,突然找到微弱的信号,大家赶紧打电话向家人报平安。电话那头听到一声“喂”,信号便已断掉。

拿相机准备拍下队员表情的朱大海,看到这样的场面:四位七尺男儿,听到“喂”时,泪流满面。

朱大海也没忍住,悄悄转身,拭去眼角的泪水。

……

毫无疑问,巡护是一项辛苦又危险的工作,管护站条件也有限。

微信图片_20211221175046

龙池管护站

“山下是5G时代,山上连电话都打不了。”朱大海所在的龙池管护站,条件最艰苦,无电无水无信号。“去年才牵进来一根网线,能上网,打不了电话。”电靠太阳能,阴雨天缺电就只能早点钻被窝。

炉火忽明忽暗,朱大海凝望着窗外。傍晚七点,天色已暗,他就准备回屋睡觉了。

次日六时,朱大海朦朦胧胧睁开眼,小心钻出睡袋,稍不留神,睡袋上的凝水就会滴落到身上。“山上气温低湿气大,再冷一点,睡袋上都是薄薄一层冰。”

但比起野外,能在房间里睡,已是莫大幸福了。

微信图片_20211221153259

朱大海

不过,只要巡线时能发现一株稀有的勺兰,都能让朱大海忘记苦累,开心好一阵。

珙桐-朱大海

▲珙桐 摄影/朱大海

动物专家尚涛:“森林并不如想像的好,除非你是真爱。”

对山痴迷的人,远不止朱大海一人。

被称为“铲屎官”的赵衡,研究生学历,管护总站学历最高的人。她在野外见到粪便,就两眼放光:凑近观察色泽,扒开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是藏酋猴的,中午还吃了猕猴桃。

赵衡满意地笑了,好像此时与动物产生了共鸣。

还有管护总站科研所所长、动物专家尚涛,微信取名“野人”,特别喜欢拍鸟类。他创新了科研监测方法,使红外相机的图片数据化、录入自动化,构建了大熊猫活动区域热力图。他期待着国家公园成立后,能投入更多先进的设备与技术。

“其实森林并不如想像的美好。”尚涛说,“除非你是真爱。”

尚涛工作照_28

尚涛

因真爱才能坚守,也互相成就。

这些年来,朱大海把心血都洒在了这里的一草一木,发表20余篇国家核心期刊论文,出版专著2本,多次得到表彰;尚涛则成为四川自然保护行业中的技术骨干。

他们用心守护着大山,大山也成就了他们。

护山爱山之火 一代传一代

作为女巡护员,梁红英坦诚自己一直很亏欠家庭。儿子出生4、5个月,她就进了山,想打个电话要徒步几公里,“电话还没接通,自己就先哭成泪人。”

毕业于四川农大的梁红英,今年已51岁。她说,她把青春献给了大山,她百年后,想变一株小草,融入山的怀抱。

而令她欣慰的是,新鲜血液正在加入。

1989年出生的芶安然,已是管护总站二郎庙站站长;1990年的何东主要从事科研监测;1992年的刘雅梦从事新媒体传播......

老一辈守山人的精神深深打动着这些年轻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接过守山的棒,守护好大熊猫的家园,有担当,永不言退!”

金山银山的转换

王贤祥掀开温室的一角,俯下身仔细察看了下,笑意从嘴角流出。旁边的一块牌子上写道:大熊猫友好产品。

温室里,栽种的是赤松茸。

王贤祥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飞虹社区的党委副书记,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成立,他嗅到了发展的契机。

副书记王贤祥的生意经:“把灵芝卖到美国去。”

“王书记,灵芝的国际级权威认证通过了,准备动员居民培训!”都江堰管护总站高原站站长刘波兴冲冲地喊着王贤祥。

“没有白辛苦!”王贤祥激动地拍着自己的大腿站了起来。

去年,社区支柱产业猕猴桃滞销。在都江堰管护总站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关心下,社区干部与刘波多次外出考察学习转型。

白衣服 王贤祥

王贤祥(右)抱着纯野生熊猫灵芝

飞虹社区所在的元宝山,就发现过野灵芝,当地气候土质适合灵芝栽培。目前管护站联合入口社区开展了灵芝和赤松茸的试点培育,“国家公园既要保护也要发展,普惠带动所有人的生计问题,同时让周边百姓都参与到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中来,共享红利,才是持久之计。”刘波说道。

一手试点培育,一手进行国际认证,开拓国际市场。与美国公司合作,拿到订单再大面积推广。因为产地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收购价要高出市场价30%。

“灵芝我核算过,一亩地一年有13000~15000元的纯利润。赤松茸的品质能卖到15、16块钱一斤,是市场价的两倍。教会居民种植,又是一条增收致富路!”王贤祥的眼里如浩瀚星辰,闪闪发亮,“要感谢管护总站,他们一直在帮我们呢。”天空回荡着他爽朗的笑声。

尝到甜头居民自发巡山

“我们今天要从杨柳坪沟走到仙堂,这条巡护路线大概有30公里,大家准备好就出发。”飞虹社区内,一支巡护队整装待发。但不同于龙池站,这支队伍是由社区的居民自发组成。

社区巡护队1

社区巡护队

这支社区巡护队建立于2016年,每个月会定期巡护一次,辖区内共有6条巡护线路。通过划定保护小区边界、设立警示标志、开展人工巡护、进行红外监测等措施,区域内再无狩猎、打笋、盗伐等破坏森林生态的违法行为。

“央视都来报道过。”王贤祥自豪地说,今年通过红外监测统计,区域内野生动物种类较2016年之前增加了13种。生态环境的变好,让飞虹社区的居民尝到了甜头。当地社区群众收入年人均增至了23000元,社区旅游人数年达50万人次,人均旅游收入达15000元以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在飞虹社区已然实现。”

070722龙池生态旅游052

山风轻轻吹,青山高巍巍。

21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片区大熊猫种群数量,从6只增为14只,川金丝猴数增为700只。目前,已记录动物总数达1068种,涵盖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64种。已记录植物总数2836种。

1650位入口社区村民,52位管护总站员工,共同组建了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片区的保护大军。

070705龙池岗拍猫t-shang0028

正是他们,以“不负青山”的情怀,守护着绿水青山,用生命岁月和一个个平凡而温暖的故事,让野性的大山,有了动人的山魂。

而青山,定不会负人。

(图片来源: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 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

编辑:韩钰宁责任编辑: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