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海:四上光光山 希望“三无”在这代巡护员里终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抵达核心区最高峰——4582米的光光山,是堪比在巡护中碰见大熊猫一样令人骄傲的事。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龙池管护站站长、高级工程师朱大海先后4次登项光光山开展科学考察,是都江堰管护总站唯一去过2次以上的工作人员。
2001年,朱大海第一次来到都江堰管护总站,山里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让生物专业的他对这片山沉迷。2002年,他从江西教育学院毕业后带着满腔热血直接来到了都江堰管护站工作。川金丝猴、林麝、扭角羚、云豹、藏酋猴、小熊猫、黑熊……稀有的勺兰、花朵如洁白鸽羽的珙桐、多彩烂漫的杜鹃……朱大海对这些动植物都如数家珍。“现在区域内已记录的高等植物达3000余种,陆生野生动物500余种。”这些数据都是他和同事们一步步丈量而得来。
这座大山赐予朱大海的深刻记忆数不胜数。
一次惊心动魄的登顶
2012年5月的一天,朱大海第四次进入光光山。这次他带着一支10人队伍,目的是为之后的综合科考队伍做前期的探路工作。“这是地震之后的第一次科考。受地震的影响,地形肯定是有很大变化的。”
最初几天,朱大海他们一直埋头赶路,沿途设立露营地,进行科考标记。地震后形成的乱石槽坡度高达80度,上面的石头小而脆弱,前面的队员如果没探好路,石头可能随时滚落砸伤后面的队员。淌过齐腰的河水、攀过垮塌的石壁,他们艰难前行,还有冰凉的雨水袭来……
第6天,这支队伍成功从海拔2920米的宿营地登上光光山4200米的山脊,稀薄的空气让他们行动变得缓慢。突然,天气由雨转雪,只十分钟就积起了厚厚一层白雪。他们原本打算去白龙池附近的杜鹃灌丛里扎营,现在被迫在附近寻找一处平坦地势等待雪停。
此处只零星长着一些十厘米不到的高山杜鹃和杂草,更没有搭建宿营棚的天然材料。朱大海只能带着队员们用登山木棍作支撑,在头上顶起一层塑料布,挤在一起抱团取暖。宿营棚在风雪中摇摇欲坠,朱大海和队员们不一会儿就需要站起来清理棚顶的积雪,以免宿营棚被雪压垮。
无人区,降到零下的气温,没有手机信号,只剩一点点干粮,积雪已经超过十厘米……所有人都在向老天祈祷,希望雪停。
天亮了,迷雾过后终于放晴。一位队员晃动手机,突然找到微弱的信号,大家都赶紧打电话向家人报平安,只一声“喂”,信号便已断掉,几位七尺男儿已流下了滚烫的热泪。
满腔热爱坚守20年“春天来了”
“山下是5G时代,山上连电话都打不了。”朱大海所在的龙池管护站,条件最艰苦,无电无水无信号。“去年才牵进来一根网线,能上网,打不了电话。”发电靠太阳能,阴雨天缺电就只能早点钻被窝,让孤苦消散在凄冷的夜里。
刚过七点,天色已暗,朱大海准备回屋睡觉。
凌晨六点,朱大海朦朦胧胧睁开眼。钻出睡袋要小心,稍不留神,睡袋上的凝水就会滴落到身上。“山上气温低湿气大,再冷一点,睡袋上都是薄薄一层冰。”
常年的野外工作让朱大海落下了一身病痛。他早已习惯这样的工作环境,他说能在房间里睡觉已经是莫大的幸福。
虽渐入寒冬,朱大海和管护站的工作人员们却心暖似火。“这应该是春天来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正式成立,是对大熊猫管护工作的认可和重视。“‘三无’(无热水、无电、无信号)肯定也会在我们这批巡护员时代终结。”
太阳升起,朱大海背上装有巡护记录表、安全绳、干粮等用品的背包,和队员们开启新一天的日常巡护工作。“今天去走最远的线路,8-10个小时能巡完。”说完,他们逐渐钻进山林消失在视线中。
红星新闻网 记者 李慧颖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韩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