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轨道交通达1万公里以上 成渝“双核”间1小时通达

2021-12-23 07:35  来源: 成都商报

 

 

2025年,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万公里以上

●铁路网规模达到9000公里以上、覆盖全部20万以上人口城市

●形成重庆、成都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

●实现重庆、成都“双核”间1小时通达

●“双核”与成渝地区区域中心、主要节点城市1.5小时通达

●与主要相邻城市群核心城市约3小时通达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官方网站获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于近日印发,《规划》提出到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万公里以上,形成重庆、成都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实现重庆、成都“双核”间1小时通达。

形成重庆、成都都市圈

1小时通勤圈

根据《规划》,到2025年,将初步建成轨道上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进出川渝四向通道基本形成,形成功能清晰、布局合理的设施“一张网”, 点线协调、衔接高效的枢纽“零换乘”,客货并重、联程联运的运输“一体化”。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万公里以上,其中铁路网规模达到9000公里以上、覆盖全部20万以上人口城市,形成重庆、成都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实现重庆、成都“双核”间1小时通达,“双核”与成渝地区区域中心、主要节点城市1.5小时通达,与主要相邻城市群核心城市约3小时通达。

大宗货物年运量150万吨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新建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力争接入比例达到85%,长江干流主要港口实现铁路进港。轨道交通承担客运量、货运量占比大幅提升,有力支撑沿江货运通道、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

到203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高度融合、枢纽无缝衔接、运营智能高效,运输组织水平、科技和体制创新能力位于国内前列,轨道交通全面发挥客运和货运骨干作用,支撑引领区域一体化发展。

推进多层次轨道交通

“四网融合”

《规划》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推进多层次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打造内联外通的干线铁路网,完善快速便利的城际铁路网,构建便捷通勤的市域(郊)铁路网,完善“双核”城市轨道交通网。记者注意到,在市域(郊)铁路网方面,《规划》提出,重庆、成都都市圈要优先利用既有铁路资源,通过优化运输组织、补强既有铁路、改扩建局部线路、改造站房站台、增建复线支线及联络线、增设车站等方式公交化开行市域(郊)列车,有序新建市域(郊)铁路,有机衔接中心城区城市轨道交通,打造1小时都市交通圈、通勤圈。

成都都市圈要优先利用西成高铁、成贵高铁等富余能力,以及对成都枢纽环线进行适应性改造开行市域(郊)列车,加快建设成都至资阳市域(郊)铁路,规划建设成都至德阳线、成都至眉山线、龙泉至天府机场线,改造宝成铁路并规划建设青白江至金堂线等成都都市圈市域(郊)铁路,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

此外,《规划》提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强化铁路货运服务,促进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融合,构建高水平轨道交通体系,推进各层次轨道交通高效融合、管理协同、绿色发展,提升运营服务水平和出行体验。

例如,推动有条件线路具备互联互通、贯通运营、跨线运营条件,减少换乘次数,提供便捷化出行服务。推动具备条件的轨道交通线路信息互联、票务互认、安检互信、支付互容、管理互通,研究联程运输票价优惠政策、联运旅客行程延误解决方案、退改签和票款清算机制。加强轨道交通与机场衔接,创新空铁联运产品,提升空铁联运服务。推动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实现二维码互认互扫,推进人脸识别、二维码支付等智能化方式快速进出站。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彭惊

编辑:谭希责任编辑: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