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雕版佛教经典总集 1050年后“重生”回成都
首部雕版印行的汉文佛教经典总集,以“重生”形式,回到了它的诞生地——唐宋雕版印刷发源地和中心成都。
2021年12月28日,复雕《开宝藏》捐赠仪式暨学术座谈会在四川省图书馆举行。
本次活动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由四川省图书馆、四川古籍保护中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历史研究院、四川省历史学会、成都文殊院(立心书院)承办。
文化盛典 川内知名文化学者、大德莅临
《开宝藏》是中国第一部官印佛教经典总集,于北宋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在成都刻板开印,今年是这套大藏经在成都开印的1050年。沧海桑田,苏州弘化社慈善基金会重刻《开宝藏》,并向成都的文化机构和宗教单位捐赠。
苏州弘化社慈善基金会向成都文殊院捐赠了精美的复雕《开宝藏》经版;向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图书馆、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四川历史研究院、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捐赠《开宝藏》经书;弘化社还向内江圣水寺、新都宝光寺、龙泉石经寺、成都昭觉寺、成都大慈寺、峨眉山佛学院等寺院捐赠《开宝藏》经书。
首部中国佛经总集 在成都刻印历时13年
佛教历史上第一部大型丛书《开宝藏》,是影响后世佛学典籍传播和流通的重要母本。宋太祖赵匡胤于开宝四年(971),令内侍官高品张从信前来成都主持刻经大业,历时12年,于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八年(983),刻成13万张板片,全藏收书1076部(一说1085部),为卷5048卷,分装480帙。因始刻于开宝时,后世遂称《宋开宝刊蜀本大藏经》,亦称为《开宝藏》。
《开宝藏》是我国第一部官刻本的佛教大藏经,是中国第一部木版雕刻的大藏经,以书法端丽严谨、雕刻精良著称。它是宋代闽浙私刻和辽刻、金刻以及高丽所刻各版大藏共同依据的祖本。
《开宝藏》刊刻于成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原因和文化因缘。除了自东汉以来成都佛教素来鼎盛之外,成都以及蜀地富庶的物质基础,浓厚的文化氛围,发达的印刷事业和悠久的藏书传统,也是促成这一壮举付诸实施的重要因素。
到20世纪,这部大藏几乎散佚殆尽,在全世界范围内,单卷较为完整者仅剩12件。
2018年,苏州弘化社慈善基金会对《开宝藏》现存于世的残卷全力搜索,复雕木刻成版,共237块雕版506面。鉴于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作为开宝藏的文化地标的特殊渊源,该基金会将复雕经版悉数捐赠给海内外著名的成都文殊院,同时还将该印制经书捐赠给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图书馆等文化学术单位。
经刻作证,成都是唐宋雕版印刷业发源地和中心
作为首部雕版印行的汉文佛教经典总集,《宋开宝刊蜀本大藏经》说明成都是唐宋雕版印刷业发源地和公认的中心。
成都是印刷术的起源地之一。中晚唐时期,在成都发明并发展起来了先进的雕版印刷术,培养了大批技艺精熟的刻字工匠,为《大藏经》的刊刻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宋人朱翌记载:“雕印文字,唐以前无之。唐末,益州始有墨板,后唐方镂‘九经’,悉收人间所藏经史,以镂板为正。”。宋《国史艺文志》说:“唐末,益州始有墨板,多术数、字学小书。”
成都出土过一件唐代雕版印刷的《陀罗尼经咒》,上面有“龙池坊卞家印”字样。“卞家”就是成都的印刷铺子。当时成都的雕版铺子还有“过家”“樊赏家”等,印刷品流通到全国各地。敦煌遗书中的手抄本中,即有几件是根据“西川过家真印本”抄录的《金刚经》。
唐懿宗时,日本僧人宗睿在成都地区买过西川印子《唐韵》一部五卷、《玉篇》一部三卷。西川印子,就是西川刻印本。僖宗避乱入蜀,随行的中书舍人柳玭在《柳氏家训·序》中也记载成都书坊“多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又有字数、小学,率雕板印纸,浸染不可尽晓”,多为与民生相关的书籍。
经五代至宋,成都地区和眉山地区都是当时雕版印刷的中心城市,水平很高,有“宋时蜀刻甲天下”的美誉。
《开宝藏》始刻于宋开宝四年(971年),完成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雕版13万块。《开宝藏》以《开元释教录》入藏经目为底本,共480帙、5048卷。宋太祖专门派了高品、张从信到成都监雕,说明朝廷非常重视此事。刻印完成后,相继传入朝鲜和日本,在海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南宋时,成都还刻印过1000卷的《太平御览》、眉山刻印过《册府元龟》《宋书》《魏书》等巨著。
以成都、眉山等地为代表的蜀中发达兴盛的雕版印刷业,为《开宝藏》这部巨著打上了“蜀版”这一鲜明印记。
巴蜀文化深厚底蕴的见证
《开宝藏》是巴蜀文化深厚底蕴的见证者。
前蜀任知玄引雕版印刷术以印道经,后蜀毋昭裔引雕版印刷术以印儒典,开启了后世经典文献大规模刊印的先河。后蜀丞相毋昭裔,组织力量校订、缮写过《十三经》,将陆续刻于石碑,规模宏大,“碑逾千数”(晁公武),为组织更大规模的刻书活动积累了经验。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记载:“自唐末以来,所在学校废绝,蜀毋昭裔出私财百万,营学馆,且请板刻‘九经’。蜀主从之。由是蜀中文学复盛。”
唐末五代蜀人乐于藏书,为大规模刻印佛经准备了文献底本。五代前蜀王建永平元年(911年),在成都作新宫,就“集四部书,选名儒专掌其事”。后蜀主孟昶亦颇重文,组织编撰《蜀本草》《书林韵会》等书,是集成性质的专门学术著述。明朝学者杨慎又记述,毋昭裔其子毋焸,“藏书最富”。前、后蜀在图书事业上的善举,促进了蜀中的教育和学术事业,也为宋、元的学术繁荣奠定了基础。进入宋代以后,蜀中藏书大盛于前。熙宁中,知府吴中度重修文翁石室,建经史阁,基势崇大,栋宇雄奥,“聚书万卷,宝藏其间”,成为蜀中官府藏书的中心。阆中蒲氏、眉山陈氏,俱以藏书之富,而得苏轼、范祖禹为之赋诗撰文,盛极一时。
正是巴蜀文化和技术的发展,促成了宋太祖在蜀中实施完成了这一项宏大的文化工程,并且获得成功。
文殊院将建空林博物馆 展陈院藏珍品
如今,《开宝藏》复刻雕版及经书重新回到了它的诞生地——成都,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的例证。据了解,精美的《开宝藏》复刻雕版,今后或将在成都文殊院打造的空林博物馆内展出。空林博物馆目前正在规划建设中,是集保护、展示、研究和交流为一体并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现代化、公益性博物馆。建成后,将展示文殊院珍藏的佛教文物精品和历代名人字画,届时,游客将有幸目睹《开宝藏》复刻雕版、张大千书画、康熙亲笔书画、发绣观音像等珍贵文物。
《开宝藏》复刻经书可在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图书馆等处阅览。
编辑:龙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