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圈强链 “芎”有成竹

2022-01-10 07:35  来源: 成都日报

“好消息!我们的产品已经全部通过检验,商标也申请下来了,争取尽快上市!”窗外飘起了雪花,可位于都江堰市石羊镇竹瓦村的川芎产业园接待中心内气氛格外热烈。新年伊始,石羊镇政府、竹瓦社区、村里的集体经济企业、成都天泉源药业有限公司和村民代表们便坐在一起共商大计——由村集体经济引进公司合作自主开发的川芎洗护产品已研发成功,大家讨论着下一步面市及销售的各种细节。“除了川芎茶、川芎洗发水、护手霜,还可以开发保健品!”“再开发一批川芎菜,推广给各个农家乐!”……

紧邻都江堰市的彭州敖平镇,农户们同样在兴高采烈地开会——GAP种植基地负责人柏晓林拿着一张地图,兴致勃勃地为大家传达最新的好消息。“我们被评为成德眉资交界地带融合发展首批精品示范项目,今年要跟什邡一起争创国家级园区,同时我从新绿色药业公司研发部得知,公司两个新药已通过国家审定,马上就要上市了,都要用到川芎,以后我们的产业就更有保障了!”

火红的灯笼映衬着一张张笑脸,比爆竹声更响的是农户们的掌声。在我市龙门山脉彭州、都江堰等地区,小小的川芎也走上了“建圈强链”之路,让千家万户在新年的瑞雪中有了新的期待。

建圈

构建现代化川芎“产业生态圈”

1月6日,小寒。驱车从彭州敖平镇沿小石河一路向前,路旁全是一望无际的川芎田。一块“彭什川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招牌下,田垄整齐,沟渠延伸。若不是带路的当地人提醒,记者完全不知道这里竟已经是什邡了。

什邡鑫和川芎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曹义正指挥着农户们,对照川芎GAP基地种植规程对田间的川芎苗进行冬管。“我们暂时还没获得国家药监局的GAP基地认证,但从现在开始,我们也要按这个标准来生产,让两边产业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品质、统一销售。”他说。

彭州敖平镇和什邡马井镇,具体田块边界难分彼此。两地的收入主要都源于种植川芎,但是种植方式不同,市场渠道不同,品质、价格也参差不齐。直到2020年,两地牵手打造彭什川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这样的情况才发生了改变。

“政府把我们叫到一起开会,彭州那边的龙头企业新绿色药业也来了,告诉我们,只有按照现代标准化的种植方式,才能保证稳定的品质和价格。”当地药农李大爷回忆,从那时起,什邡的基地参照彭州的管理,而彭州的企业则对什邡符合标准的产品一视同仁地收购,“园区+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逐渐形成。

更大的惊喜接踵而至——2021年9月,蓉北乡村振兴(彭什交界地带)协同融合发展管委会、四川彭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揭牌,两地在全省率先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围绕产业组建联合管理主体,由两地各自抽调人手,各占50%的股份,共同探索“区域共通、产业共融、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园区共营”的发展新模式,集成打造具有全球视野、国际标准的现代农业园区和川芎全产业链综合示范基地。

在彭什川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办公室内,记者看到了一张全新的“现代农业(川芎)及新循环经济全产业园”规划图。园区共辖彭州、什邡的5个乡镇12个村共20万人,在此区域内,包括万亩高标准循环种植生产区、院士专家试验示范田、无人化智能仓储物流中心、科创孵化中心、智能育苗工厂、川芎产地加工中心、产业循环中心以及川芎文创体验长廊等。“这让我们有了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底气。”彭州敖平镇党委书记刘汉军告诉记者,“今后,这片区域内将集川芎的现代种植、标准制定、加工生产、科技研发、试验示范等为一体,带动周边道地川芎产业发展,形成一个闭环的产业生态圈。”

强链

延伸农商文旅“全产业链”

“太爽了!”喝下一碗热气腾腾的川芎鸡汤,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几名学生连呼“过瘾”——他们是学校派驻来都江堰石羊镇川芎种植基地实习的研究生,上午到基地开展田间记录,中午专程来到镇上的青城湾湿地庄园内,品尝当地的“川芎宴”,为下一步镇上的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研发更多的产品。

川芎剁椒肘子是这家农家乐的招牌,用石臼捣成蓉的川芎是这道菜的灵魂;川芎土鸡汤也几乎是每一桌的必点菜品;卵石烫川芎鱼则是镇上组织大厨们研发的新菜品,选用古堰泉水养殖的鲟鱼切成薄片,以在油锅里烫至300℃的鹅卵石烫熟,再用就地采摘的鲜川芎叶反复舂捶成糊浆淋上鱼片,入口鲜嫩无比,浓香四溢。还有凉拌川芎、川芎炒黄牛肉、川芎蹄花、川芎面……

一旁的展厅内,川芎系列产品也很有特色,包括川芎茶、川芎挂面、川芎护手霜、川芎足浴包等,还有用川芎制作的香囊等装饰品。“石羊镇在成都市区到青城山景区的路上,离景区仅有10公里,经常有游客慕名而来品尝特色川芎宴。”据石羊镇党委书记张永明介绍,随着农旅融合的深度推进,该镇引导镇域内及周边的餐厅、民宿餐饮纷纷推出川芎禅养餐,其天然绿色、养生的功效吸引了不少回头客。“我们希望通过进一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挖掘道地药材川芎的品牌价值、商业价值,形成一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名片。”张永明说。

在彭州、什邡等地,道地川芎则有着另一番天地。在四川新绿色药业的“中药博物馆”旁,一座搭建在巴士上的“流动应急智能中药房”引人注目,这是在抗击疫情期间被中央电视台多次报道,车辆原型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并获得全国抗击疫情一等奖的国家专利产品。只见工作人员操作电脑,包括川芎在内的一味味中药便按照配方自动输出、包装,整个过程只需要8-10秒。“一次一格,撕开包装用水冲泡即是一剂抗疫中药。”操作人员说。

在博物馆展厅内,川芎牙膏、川芎洗发水、川芎精油等各种产品更是琳琅满目。“我们汇聚了100多名研发人员,通过研究经典名方,用中医逻辑进行组方,引入现代化专业高效提取及精准配比技术,研发出了一系列中医药本草功效的大健康产品。”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绿色药业药物研究所所长胡昌江告诉记者,“成都有广阔的道地川芎种植基地,除了川芎饮片、配方颗粒,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研发川芎系列产品,延长产业链,更好地带动产业发展让农民增收。”

尾声

采写这组《生态川芎的“价值养成记”》系列报道,记者前后花了整整一个月。围绕“川芎”这种成都平原常见中药材进行深度观察,一条完美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也清晰浮现。

丰富的地形地貌,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造就了物华天宝的成都平原,川芎正是上天赐予成都的“礼物”之一。而受其泽被的成都人却并未躺在大自然的馈赠中止步不前,而是一边坚持保护优良的生态,一边用现代科技、品牌和经营意识不断“武装”,让看似不起眼的川芎也通过“建圈强链”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成都,小小的川芎仅仅是万千生态产品中的一员,在成都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时代浪潮下,还有更多的资源禀赋正在沿着这条“生态本底-科技赋能-产业提质-品牌强链”的产业发展逻辑,利用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

本报记者 陈泳 摄影 何齐铁 王戬 制图 申娟子

原标题:建圈强链 “芎”有成竹

编辑:张烁责任编辑: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