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探索打造“绿色供应链”路径何在

2022-01-12 08:00  来源: 成都商报

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以下简称“全会”)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走出一条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双碳’背景下的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减排降耗,而是需要系统变革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尤其需要发挥工业关联性强、产业链长的优势,通过增量培育和存量改造,大力发展新兴绿色工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生产精细化。”1月5日,在接受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浩森分析说,当前,成都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双向发力,形成了全领域、全过程的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态势,绿色低碳产业有既定优势,也有“成长的困惑”,“在建圈强链中,存在一些突破点,一些城市的典型经验值得研判和借鉴。”

面临“成长困惑” 技术、主体、载体、产品存在痛点

在黄浩森看来,具有比较优势的是,成都传统产业绿色发展程度走在全国前列,“也应充分认识到,成都新兴绿色工业规模体量不大、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技术、主体、载体、产品等方面。”

黄浩森指出,从技术产出来看,成都绿色技术创新成果不足,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在全国排名偏低。从生产主体来看,成都绿色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创新能力不突出,缺乏做强新兴绿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引领力。

据公开数据显示,去年底,成都33家绿色工厂入选了省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名单,截至目前,成都有省级绿色工厂93家、绿色工业园区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绿色载体”正在壮大。“实际上,成都一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皆集中在非主导产业领域,对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待提升。”黄浩森说。

还有一个“痛点”体现在市场拓展方面,成都绿色产品供给和市场开拓不足,成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与上海、北京等城市存在差距。

推动“错位协同” 引领打造跨区域产业生态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都市圈建设,让成都的产业发展获得“双圈驱动”。“在更广范围内强化‘研发+制造’的产业协作、跨区域培育产业集群,已成为先进城市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群,这样的产业运筹策略同样适用。”对此,黄浩森举了一些例子,北京发挥自身科技创新优势、天津研发转化优势和河北产业化优势,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在周边城市进行中试、孵化和产业化。上海形成了以苏州为承载的产业创新中心,以无锡、常州、南通为承载的高端轻工制造业集群,以宁波、嘉兴、湖州为承载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未来,成都引领打造‘研发+制造’的跨区域产业生态圈,重点在于激发成都的创新溢出效应和都市圈的协作效应。”黄浩森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是推动产业链、创新链错位协同,可探索构建“成都瞄准产业高端环节强化带动能力,德眉资夯实配套基础环节强化承接能力”的跨区域产业链和“成都聚焦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德眉资聚焦创新成果产业化和规模化制造”的跨区域创新链。其次,搭建产业协作平台,成都都市圈内可探索建设合作园区和飞地园区。此外,应加快建立都市圈产业转移机制、园区合作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等。

产业“建圈强链” 可探索开展“绿色供应链”试点

在成都的产业发展逻辑中,“建圈强链”的理念已经成为共识——成都将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创新药等20个重点产业,全面实施产业建圈强链“链长制”。

一条产业链的铺开,“链主”企业是关键力量。黄浩森认为,须注重盯链主、抓龙头。黄浩森举了个例子,深圳选取华为公司开展“深圳绿色供应链”试点项目,通过对华为供应商的信息收集、筛选、评估与考核等,帮助华为供应商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在此过程中,华为公司也建立了完善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此外,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系统性研究总结,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举措。上海的例子也值得关注,上海选择百联集团、上海通用汽车、宜家家居(上海)三家所有制性质、行业类别、产业链环节均不同的特色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探索相关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和规范。

开展“绿色供应链”试点,根本导向就是通过“链主”企业的带动引领,促进产业上下游企业一起开展生产环节的节能降耗,通过切实可行的监督手段和量化指标进行约束,共同筑牢产业的“绿色”基底。成都提出要建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那么,“绿色供应链”的实施路径在哪里?

黄浩森建议,可考虑将绿色供应链建设与产业建圈强链相结合,围绕电子信息、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领域进行。他说:“可筛选链主及龙头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鼓励企业选择绿色材料、实施绿色采购、优化绿色制造工艺、推行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运输、做好废弃产品回收处理,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持续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拉长“微笑曲线” 这三大产业领域存在发力点

无论是跨区域培育产业集群,还是开展“绿色供应链”试点,都在瞄准打造一个更高质量的产业生态。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一些路径已在实施,成都市在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中的一大主要任务就是聚焦“微笑曲线”两端完善产业链发展规划,绘制产业图谱。

一个清晰的目标也已经确立,到2025年,成都要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大万亿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要打造医药健康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基于此,黄浩森建议,可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三大产业领域发力,延长产业“微笑曲线”。

具体的操盘路径是,在电子信息制造领域,推动设计制造企业利用辅助设计、系统仿真、智能控制等先进技术,提升高端工业设计研发能力,构建数字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在装备制造领域,建设智能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发展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在生命健康制造领域,开展临床合同研究、合同委托研发生产及合同营销组织等。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宋嘉问

原标题:成都探索打造“绿色供应链”路径何在

编辑:张烁责任编辑: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