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推动生态环境治理 提高生态供给质量 为生活注入更多绿色“基因”

2022-01-23 07:49  来源: 成都日报

▲

增绿增景,成都推动生态环境持续稳定向好

碧水倒映蓝天白云,鲜花簇拥景观小品,条条绿道蜿蜒其间,城市车水马龙间,照样能寻得一处静谧,慢下脚步,亲近自然——日前,金牛公园改造后重新开园,这让家住茶店子附近的市民何丽很是欣喜,“这不,又多了一个好去处!”

目之可及,绿意绵延。随着旧公园的“焕颜”归来,新公园的接连开放,为市民的日常生活注入了更多绿色“基因”,也让幸福美好生活有了更多具象的表达。

紧扣市民群众对优美生态和良好环境的需求,成都大力开展生态惠民示范工程。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9天、优良率81.9%;新增绿地1861.03公顷,累计建成各级绿道5188公里,公园城市绿色福祉持续提升。

“加法”“减法” 推动生态环境持续稳定向好

成都人的幸福感时常与天气关联。每当“今日份蓝天”“今日份雪山”等主题出现在朋友圈时,总能收获一大堆点赞。不断擦亮“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名片。

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去年,成都出台《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发布全国首个臭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在国内率先建设道路交通空气质量监测站,2021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3天,PM2.5平均浓度40微克/立方米。

“这几年,不断有同事、朋友给我发来图片、发微信朋友圈,就是坐在成都的家里在窗户边拍的西岭雪山,清清楚楚。如果你运气好,还能拍到百公里之外的贡嘎雪山,这就是大气环境改善实实在在的效果。这5年,成都市PM2.5浓度下降了约36%。”去年8月,在国新办举行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点赞了成都“蓝天保卫战”的成绩。

“窗含西岭千秋雪”胜景再现,这与成都一手抓污染“减法”,一手抓治理“加法”的“组合拳”密切相关。下一步,以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为突破,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环境问题,成都还将开展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一市一策”跟踪研究,实施全市餐饮油烟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持续推进天府蓝网示范建设,实施供排净治一体化,加快补齐污水处理设施短板,持续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大力加强噪声污染治理,启动《成都市环境噪声(震动)管理条例》修订,加快建立噪声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开展重点领域、区域专项整治。

增绿增景 绿色“颜值”转化为生态价值

新年伊始,随着环城生态公园一级绿道全环贯通,成都市民又迎来一重绿色福利。今年第一天,市民王建松就用跑步的方式,一边开启新年新征程,一边体验宜游宜憩的城市之美,“在这种绿色生态场景中生活,很幸福。”

全面实施“五绿润城”重大生态工程,去年,成都新增绿地1861.03公顷,累计建成各级绿道5188公里,修复大熊猫栖息地5万亩,龙泉山增绿增景1.6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0.33%。为创造更多普惠生态产品,成都发布两批59个生态惠民示范工程新场景及两批生态惠民投资机会清单。

以生态惠民利民为民目标为导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需求。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成都将推进空间、产业、交通和能源四大结构优化调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态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同时,将创新营造绿色生态场景,推动绿色生态场景向新商业、新消费和新生活场景转变,开发锦江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碳汇产品,建成46个公园城市示范片区,发布生态惠民新场景TOP100,推动示范项目串珠成链,加快形成主题鲜明、差异发展的生态惠民场景格局。

以紧抓重点项目落实为支撑,成都还将持续推进环城生态公园生态修复(二期)工程、锦江流域水生态治理、“熊猫家园”“熊猫之窗”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天府绿道“结链成网”、全域公园“成型成势”、城市绿化“增量提质”,修复大熊猫栖息地6万亩,持续塑造公园城市大美形态。

本报记者 缪梦羽 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原标题:推动生态环境治理 提高生态供给质量 为生活注入更多绿色“基因”

编辑:段琪琳责任编辑: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