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宜居优势 满足市民幸福美好生活新需求

2022-01-25 07:27  来源: 成都日报

a1c99eb6-2c1d-40ae-b1ab-169b5a1612df.jpg

成都加快推动宜居城市建设,图为江滩公园 本报摄影部供图

“全覆盖策划108个产城融合、服务共享的高品质未来社区,构建15分钟生活圈和24小时全生活链,2022年先期打造15个。”“建设大数据技术支撑的产业发展平台,科学筛选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1月24日,市两会代表委员、有关专家等各界人士围绕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在省两会期间参加成都代表团会议时对成都工作提出的要求展开热烈讨论。

建设宜居城市

着力建设宜居城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城市功能形态,破解“大城市病”,打好安居、医疗、生态、休闲等宜居牌,不断提升城市的宜居度和市民的幸福感。

产城融合、服务共享

将建设108个高品质未来社区

成都东部新区拥有特色丘陵谷底和河湖水系,在构建成都“两山、两网、两环”生态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将突出新区山水丘陵特色,加强空间布局、城市形态和建筑色彩管控,形成有别于‘千城一面’的独特公园城市风貌。”市人大代表、副市长、成都东部新区党工委书记张瑛介绍。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宜居生活功能。张瑛介绍,成都东部新区还将创新未来社区建设。遵循居住、产业、配套占比平衡原则,全覆盖策划108个产城融合、服务共享的高品质未来社区,构建15分钟生活圈和24小时全生活链,2022年先期打造15个。

优质公共服务配套脚步“加快”。张瑛透露,成都东部新区正加快建设成都七中、石室中学等优质中小学,确保2023年招生;华西东部医院今年一季度开工,天府国际健康服务中心一期2000个房间大运会全面投用;构建以人才住房为核心的多元住房供给体系,“十四五”期间新增各类住房10万套。

增强居民幸福感,2021年成都市加强社会治理,启动城乡社区示范建设提档升级工程,成都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社区美空间。在市政协委员、四川君合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廖晓丽看来,成都锦江畔水井坊历史文化街区包括水井坊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和社区地块,为成都“八街九坊十景”之一,体现老成都、蜀都味、国际化主题,形成时尚元素突出、风格典范鲜明、功能效应互补的高品质、和谐生活的特色街区。廖晓丽建议,打造中要突出街区文化特色,可利用空间实施功能化改造,改造青和里北路、青龙横街,与水井坊街区风貌保持一致。

提升市民生态体验

企业积极参与生态修复项目

天蓝、地绿、水清的环境人人向往,也是提升城市宜居度和幸福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此次参会,市人大代表、成都鲜农纷享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伯丽带来了关于支持实施长秋山生态修复项目的建议。

得知蒲江县正编制《长秋山生态修复规划》,刘伯丽十分高兴,“长秋山136平方公里范围内,将进行植被恢复、林相改造、绿道建设、打造重点区域生态旅游等。”刘伯丽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公司将积极参与长秋山的修护与开发,通过生态产品供给,提高市民居住在这个城市里的幸福感、获得感。”

那么,高密度的中心城区又如何“增绿”,提高市民生活的宜居度和幸福感?市政协常委、港澳委员召集人李蓉说,通过城市中心区单元内部功能的复合、空间形态多元、互补来满足市民体验与需求就变得尤其重要,当代城市设计应该关注将城市的高密度特征转变为高效率高价值的集中性优势,同时兼顾景观生态等绿色价值的提升和活动休憩等人本主义的关怀需要。

建设共享城市

着力建设共享城市,集中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探索走出一条共同富裕新路子。

共建医联体

为老百姓提供高品质医疗服务

市人大代表、成都东部新区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科长鄢洪英说,随着成都东部新区建设推进和人口的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市民对普惠性医疗保障和高品质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极大提升。她建议,在市级相关规划中更多地在成都东部新区布局高能级医疗服务设施,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提升项目建设,更好满足未来城市发展需求。

当前,成都东部新区正加快推进国家医学中心、未来医学城等高端医疗基地建设,这些正在发生的大事都将让成都东部新区的老百姓享受到更加优质全面的健康保障。鄢洪英还建议,支持更多的优质医院到成都东部新区,与新区的贾家医院、石板中心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共建医联体,快速提升新区医疗水平,为老百姓提供高品质医疗服务。

成都市人大代表、成都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方方在此次两会上就带来了关于进一步提升成都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建议。“针对居家养老我们进行了主题调研,发现了一些问题。”方方建议,深入研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议组织专家进一步深入研究公建民营模式下的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及老人助餐点等养老设施的盈利模式,提出调动社会资源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渠道与机制,以便政府精准扶持,推进成都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

科学筛选项目

丰富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截至2021年末,成都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8%,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2.91万元。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做强产业,帮助农民持续增收,既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也是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

市政协委员、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杨胜利认为,应加强政府引导,结合基层党建工作,搞好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立工作,丰富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使其由单一性向多元性转换,农民的生产方式由“靠天吃饭”向“市场求生存”的方式转化,实现产业升级和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借助大数据技术,科学筛选项目,提升增收致富的带动效应。”他建议,政府及主管部门联合科研院所、大数据技术开发公司,建设大数据技术支撑的产业发展平台,打破部门壁垒,消除信息孤岛,帮助政府主管部门科学决策、科学筛选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投资项目,避免项目重复投放和资源浪费,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当前,温江区和盛镇正以鲁家滩为核心,以金马河和天乡路为轴线,加快推进项目招引促建,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群众多元增收,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市人大代表、温江区和盛镇副镇长黄远建议,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探索建立集体经济组织加农户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证融资模式,加大金融机构的放款赋能,推动国有公司、社会资本等组成子基金,扩大现有基金的覆盖面,出台创新创业政策,吸引高校人才,支持做大农村集体经济。

本报记者 李颖 王雪钰 赵子君 田程晨

原标题:厚植宜居优势 满足市民幸福美好生活新需求

编辑:段琪琳责任编辑: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