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之声|校企互为赋力 引育顶尖高端人才 代表建言创新策源

2022-01-26 14:07  来源: 红星新闻网  

红星新闻网(记者 龙昱丹 古单宇)1月26日报道 2022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共49次提及“创新”二字。“坚持创新驱动,做强科技支撑,加快提升科技中心能级”更是成为2022年十个重点方面的工作之一。“创新”频现的背后,是成都对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追求

成都该如何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实现更多科技成果的转化?红星新闻网记者就此采访了市人大代表、民航成都物流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秀清。

现状:创新生态不断优化但仍存创新平台运行成效不明显等问题

“近年来我觉得成都对科技创新这一块愈发重视,研发投入不断加大,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并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政策、加快了战略部署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也取得了大的突破。” 杨秀清提到,随着西部(成都)科学城加快建设、成都超算中心投入使用、天府实验室建设日渐清晰,成都创新生态不断优化。

图片1

▲市人大代表、民航成都物流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秀清

“但仍然有问题存在。”杨秀清谈到,目前存在着一些创新平台运行成效不明显的问题。“有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成果孵化平台等,建设过程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挂了牌,但最终运行成效不明显。其次是企业与高校、研究所之间的资源对接不精准,不能很好地实现双向赋能。”

建议:满足科技人才生活定居需求 加强创新人才引进

在上述背景下,杨秀清建议:完成对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建设挂牌的同时,加强运行机制的培训辅导和运行情况的考核监管。“另外,要成立专门机构,实现成都市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资源精准对接,达到双向融合,互为赋力的目标。”

而在科技人才引进方面,杨秀清强调,“创新策源能力提升的本质还是人才的建设,尤其是顶层创新人才的聚集与培育。”杨秀清认为,要吸引更多的创新人才留在成都,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创新动力缺失的问题。

“我们首先要全力打造好成都这座城市,让人才对成都有发自内心的认可;其次是要给人才提供发展事业的平台,以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满足他生活定居需求,解决后顾之忧。”杨秀清建议,在“职住平衡”的大原则下,满足人才生活定居需求,以便更好地引进和留住人才。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邓思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