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

2022-02-12 08:22  来源: 成都日报

2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兴隆湖社区党委第一书记罗桑仁青随即在朋友圈转发了该消息,并配文说道:“公园城市首提地——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社区欢迎你!”

这个年轻的90后社区书记来天府新区工作已有4年,他早已记不清楚自己沿着兴隆湖走过了多少圈。2020年5月,兴隆湖社区正式成立,罗桑仁青成为社区党委第一书记,也参与和见证了兴隆湖周边的成长与成势,“每每有亲戚朋友来成都找我,我都喜欢给他们讲述这里正在发生的故事。”罗桑仁青很自豪。

4年前,就在此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循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成都鲜明确立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战略定位,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城市发展全过程,铸好新发展理念之“魂”、造好公园城市之“形”,全面开启了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壮阔实践。

几年来,公园城市成都“故事”书写得如何?记者尝试从几个视角聚焦公园城市图景,共同见证城市的成长与变迁。

一个热门打卡地的呈现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动城市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漫步兴隆湖边,罗桑仁青的思绪回到了4年前。“当时,兴隆湖水域开阔,但还没有现在这么多水鸟以及这样错落有致的植被。”再看今天,湖畔书店、篮球场、银光跑道,诸多文体设施均已安好了家。“现在是名副其实的热门打卡地了!无论是前来游玩的市民,还是周边工作的企业员工,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番享受。”罗桑仁青很感慨。

变化,还在倒映于湖区的楼宇间。几年时间,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沿湖成长,新兴产业来了,周边的配套设施也更加完善。

感受到变化的,还有同为90后的邓静。邓静就职于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绿化处。这些天,她正牵头制定2022年所在处室的工作计划。她笑称要抓紧时间给自己多充电,拓宽眼界,适应新形势和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新要求。“压力大了、担子重了,但动力也更足了!”看到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消息后,邓静如是说。

感受到责任和压力的不仅是邓静。4年来,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成都马不停蹄展开了诸多探索。

创新构建公园城市理论研究、规划技术、指标评价、法规保障四大体系,联合10余所高校和20余个专业机构,系统开展公园城市内涵、形态、价值转化等专题研究,系统编制相关技术导则80余项,出台生态领域政策法规77部,为公园城市建设依法依规、有力有序推进奠定基础。

2021年12月,《中共成都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审议通过,把“双碳”作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重要路径。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成为成都新的实践和探索。

如今的成都,正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持续探索现代城市发展的新路径,更多可见可感可及的新体验正在浸润生活,改变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充分彰显出城市烟火气息以及宜居宜业的生活品质。

一幅城市形态图的变化

■纵观全域,城市风貌与公园形态交织相融,一批生态场景正在加快呈现

这个春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著名地标“城市之眼”又在朋友圈火了一把。璀璨的灯光点亮了整个园区,丹景台与丹景阁、丹景亭遥相呼应,构成错落有致的光影胜景图。

实际上,自开园之初,“城市之眼”便迅速以“新晋网红”之姿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原为会计的郑鑫华,转行当上了丹景台景区的接待员。“我的家就在景区山脚下,上班只需要10分钟。”她喜欢给到访的参观者分享这样的故事:因为家乡有了全球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让自己可以在家门口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沿着郑鑫华的视线远望,尽收眼底的绿,苍茫辽远,葱郁绵延;天府国际机场、天府奥体城、三岔湖等新地标尽收眼底,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

格局之下,“一轴、二山、三环、七带”的天府绿道正在编织成网。区域级、城区级、社区级三级绿道体系,将共同织就全球规划设计最长的16930公里绿道体系。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从生态到业态,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天府绿道正在打开一幅最新城市形态地图。

当前,成都市绿道累计建成5188公里。每年规划建设1000条的“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穿插其间,书店、花店、商店、咖啡馆(茶馆)“三店一馆”基本设施为市民带来了极大生活便利,“绿道让生活更美好”的建设初心正在实现。

纵观全域:东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筑景成势;中部,锦江公园以锦江为脉贯穿南北48公里,环城生态公园以133平方公里的超级绿环成为成都走向世界的城市名片;西部,大熊猫国家公园作为畅通城市呼吸的生态“绿肺”,城市风貌与公园形态交织相融,一批生态场景正在加快呈现。

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成都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3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

一片小麦田背后的逻辑

■生态价值转化折射出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理念之变:“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

过去的一年,公园里的都市农业“火”了。有人收到蔬菜盲盒,有人带回青豌豆荚、莲花白和土豆,有人在超市、菜市场买到大米……来自环城生态公园的鲜蔬粮油,越来越多地被送上市民餐桌。

“根据测算,公园全环有10万亩农田用于粮油、瓜果蔬菜种植,以成都市常住人口计算,在环城生态公园农业丰产期,成都人均将增加近10斤粮油果蔬供给。”成都天府绿道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康瑛很自豪。

上月,成都天府绿道“归野计划 我在公园有块田”活动启动,市民可前往环城生态公园认养一块小麦田,享受公园里的田园生活。可玩耍、可体验、可品尝。经济性、观赏性与科普性并重的环城生态公园,还通过农民丰收节、农田艺术节、农耕体验活动、认种认养活动等主题活动,让独特的都市农业为公园城市带来更多的新业态、新场景。

另一边,锦江绿道上的江滩公园,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园。

除花草树木密集的宜人环境外,它更是一个集文化、休闲、娱乐、体育及商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场所。公园把目光放在了年轻时尚的消费品类,建造了西南地区最大的“碗池”滑板运动场,还有全川最大的创意沙滩、无边界泳池,还吸引更多流行品牌、“网红”品牌入驻。

▲小朋友在交子公园玩耍

“我们搬过来的时候,公园还没有建起来,感觉挺荒凉的。现在可好了,很多人来这里散步遛娃。”全职妈妈李木子几乎每天都带着8个月大的女儿,到家附近的江滩公园散步。她的丈夫是一位程序员,在不远处的天府软件园上班。这对外地年轻人相识于校园,毕业后双双选择留在成都。

生态价值转化折射出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理念转变:“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

根据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一组数据,目前,68%的天府绿道项目社会投资占比在50%以上,高新区江滩公园等项目社会投资占比达到90%。

▲市民在沙河公园享受闲暇时光

成都还正在探索“绿道+”“公园+”模式,营造生态消费场景。

依托公园绿道体系,开展“公园城市体验消费季”“游绿道公园、品时令佳果”“熊猫运动会”等活动。通过培育更多新经济新业态场景,发展户外消费,激活创新动能,让市民有更多休闲、消费、娱乐的新选择。

一条船折射的理念

■政府、社会、市民形成的共治共享共同体,在城市的角落随处可见,写下了城市里温馨的注脚

“从这里上船!”来到四川天府新区麓湖公园社区,在社区负责人的招呼下,记者乘坐“水上巴士”在社区逛了一圈。2400亩的湖区周围,散落着不同风格的住宅楼;清澈的湖水倒映出湖畔和草坪,以及错落其间的休憩场所。

今年63岁的王争鸣刚刚结束一天的晨练。随后他来到社区的老党员工作室开启了一天的“工作”,为社区的党建活动出谋划策。“讲党课、鼓励社区居民成立舞蹈队、策划节日活动……我们老党员工作室成立以来,已经开展了很多活动啦!”王争鸣笑脸盈盈,退休后的生活让他感到充实而有意义。

在原有良好生态本底基础上,麓湖公园社区按照规划理念,对社区进行公园城市内涵式改造与提升。“现在社区正在组织各种不同的水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让社区居民定期参与种植水草、在河边捡垃圾等,保护生态将逐渐成为居民的新时尚。”社区党委副书记高林说。

不仅是麓湖公园社区,政府、社会、市民形成的共治共享共同体,在城市随处可见,写下了城市里温馨的注脚。

▲太古里商圈

成华区下涧槽社区曾经因为脏乱差,流失了许多老住户。社区组织社区规划师团队,与居民小组长、网格员、议事小组成员、楼栋长等一起,前后发放了2600多份调查问卷,并根据线上征集来的2000余条居民的意见建议,最终进行有机更新,增加了体育、商业、休闲文化功能,吸引不少老住户回流。“走访的时候听到阿姨说想搬回来住,那种幸福感溢于言表。”

大年初四,“年在蓉城 玩转TOD”新春打卡活动正式启动,陆肖、双凤桥、三岔、马厂坝、中环、双流西、龙潭寺、幸福桥、梓潼宫9个成都轨道TOD对外开放,迎接市民的到来。

一个TOD项目就是一个公园城市社区——便捷、畅通的生活场景背后,是“以人为本”的营城理念。目前,成都对全域700多个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区域进行合理安排,结合站点不同等级布局不同功能,打造出各具特色的TOD项目。

与此同时,“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交通体系正在不断延伸、完善,绿色低碳成为城市鲜明特质和市民自觉行动。

本报记者 王琳黎 本报摄影部供图

编辑:谭希责任编辑: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