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服务质量如何保障? 听代表委员怎么说 看成都怎么做

2022-03-07 08:12  来源: 成都日报

▲盐道街小学丰富的课外活动 本报记者 熊一凡 魏麟潇 摄

课后服务 “5+2”模式

中小学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

服务质量 3个提高

提高作业的设计水平

提高课后服务水平

提高课堂教育质量

教育改革,事关千家万户。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

在3月4日举行的首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中,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联合学校总校校长李有毅关于“双减”政策的回答,让众多家长点赞:“双减”减的是机械重复的学业负担,而个性、创造、责任、梦想和爱不会减。

“双减”之后,如何确保课后服务质量?对此,今年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有何建议?而成都又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落实“双减”政策、确保课后服务质量?

听代表委员怎么说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

完善“双减”政策配套措施

针对“双减”政策落地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表示,各地应因地制宜建立标准的中小学在校时间管理和具体要求,把时间还给学生;减少针对教师的一些其他事务性工作,切实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课后服务主要是安排学生完成作业、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劳动实践,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这些安排可以与社会资源合作,包括高校、培训机构、图书馆、少年宫、美术馆等等,也可以包括一些培训企业。这样做也有利于培训企业健康转型发展,构建新的、以学校为主导的、各方力量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全国人大代表、眉山市青神中学副校长王晓梅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实现‘双减’,需要推进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特别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同,需要完善‘双减’政策配套措施。”王晓梅表示,“在基层,‘双减’政策精神的落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在农村地区,‘双减’政策的落地和社会各界的认知与发达地区还有差距,在政策执行中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仍须引起关注。”对此,她专门收集相关建议和意见,并将提出建议,促使“双减”政策在基层乃至农村地区落地开花。

看成都怎么做

对作业进行调结构、优质量

倡导教师“下海”学生“上岸”

“双减”以及“双减”之后的课后服务质量成为热点,这背后所关切的是素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作为全国9个“双减”工作试点城市之一,成都于2021年9月29日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重点聚焦作业管理、课后服务、培优提质、考试管理、校外培训机构监管五大方面,切实保证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在1年内有效减轻、2年内成效显著,实现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高质量的常态化课后服务,逐步在全市普及。《方案》提出,中小学课后服务将推行“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此外,支持初中学校在工作日晚上开设晚自习,初中非寄宿制学校晚自习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00。高中学校可参照义务教育学校开展课后延时服务。

校内课后服务质量如何提升?成都市教育局普通教育处处长石斌介绍,“通过三个提高——提高作业的设计水平、课后服务水平、课堂教育质量,通俗讲就是对作业进行调结构、优质量,对课堂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实行全覆盖的课后服务,并强化财政投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认为,作业是“双减”这一过程的关键之所在,建议:要牵住作业“牛鼻子”,强化作业设计,细化过程管理,数据驱动,精准施教;倡导教师“下海”,学生“上岸”,精讲慧练,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要对全体教研员、教职员工加强专项精准培训,切实提升作业设计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

“双减”不仅仅是做“减法”,还需要做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加法”,只有“加减适度组合”,才能真正实现“双减”的价值。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书记、校长周英建议,在推行“双减”这一过程中,要在减去机械重复的学业负担基础之上,增加体育锻炼、加强劳动教育、自主阅读和家庭的亲子沟通。“‘双减’是一次回归教育初衷和本质的行动,它不是一场独角戏,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携手,为孩子健康、全面发展撑起一片蓝天。”

本报记者 钟文 赵子君

编辑:董乐责任编辑: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