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湖未来公园社区:“大熊猫+北湖”双IP 畅享复合多元空间

2022-03-24 07:58  来源: 成都日报

北湖生态公园 成华区供图

未来什么样?

1湾

北湖湾

依托3公里滨水景观环线,规划营建星级酒店群和沉浸式文化演艺中心、未来中心、想象力中心等

1园

千竹园

依托环城生态区,打造静谧竹海,建设全球顶尖的竹产业创意园,构筑蓝绿交融、动静相宜的国际旅游度假新高地

3港

三大产业发展聚落

创意科技引领的国际商务交流港、创意文化引领的无界街区体验港、创意艺术引领的城市触媒传播港

5区

五个生活社区

布局模块化服务型空间,围绕产业人群、一老一小等各类人群,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

建成后,人均可享绿地45.6平方米,达到国家最高标准的3.8倍;规划总人口6.5万人,人口密度1.2万人/平方公里,打造职住比1.1的产业型社区新示范;打造6.5公里/平方公里绿道体系……

在环城生态公园东北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南的5.56平方公里内,环城生态公园最大绿楔区域,一组数据勾勒出北湖未来公园社区的“模样”——极富现代感的城市形象,大面积的生态与之穿插,尽享“15分钟生活圈”便利。

未来公园社区作为公园城市的基础和细胞,代表着城市未来生活方式所在的最小单元。

北三环外,随着北湖未来公园社区城市设计方案通过专家评审,一批重点项目也相继启动建设,预计将在两年内基本完成生态景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三年实现首期全面建成投运。

突出两大IP

依托大熊猫“顶流”和北湖生态

构建“一湾一园、三港五区”

成华区与成都兴城集团组建天府熊猫集团,并委托第一太平戴维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就北湖未来公园社区分别开展策划咨询、城市设计。

历经十余次修改调整,北湖未来公园社区设计方案确定,并明确总体思路。以“双碳”目标为引领,以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为突破,以打造高品质宜居生活社区为目标,聚焦泛文旅创意人才、在地居民、旅居游客三大主力客群,突出大熊猫和北湖生态双IP,建设文商旅创意产业策源地、宜居宜游高品质生活体验区、生态人文价值转化示范区。

如何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高度融合?“统筹构建‘一湾一园、三港五区’的空间布局。”成都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一湾”即北湖湾,依托3公里滨水景观环线,规划营建星级酒店群和沉浸式文化演艺中心、未来中心、想象力中心等环湖艺术建筑,打造泛文旅活力消费区。

“一园”即千竹园,依托环城生态区,打造静谧竹海,建设全球顶尖的竹产业创意园,构筑蓝绿交融、动静相宜的国际旅游度假新高地。

“三港”即打造创意科技引领的国际商务交流港、创意文化引领的无界街区体验港、创意艺术引领的城市触媒传播港“三大产业发展聚落”,规划营建地标建筑、创意场景,塑造显山露水、高低错落的公园城市天际线。

“五区”即五个生活社区,布局模块化服务型空间,围绕产业人群、一老一小等各类人群,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增强社区服务的可及度、便利度,有效满足各类人群偏好和品质生活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大熊猫和北湖生态双IP被视为打造世界级IP+文创驱动的产业型未来社区的核心驱动力。一个是年均千万客流、拥有800万粉丝的“顶流”,一个是面积3700亩、成都四环内最大最美的生态湖区。

该负责人介绍,未来,北湖片区将重点依托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北湖生态公园,围绕文旅创意和创意产业两大产业圈层,多维度、全链路融合生态与大熊猫IP资源,以大熊猫为平台,汇聚文旅文创核心产业,吸引更多元化的文创产业及人才聚集,围绕人员和产业需求构建未来公园社区。

统筹时空管理

区域绿化与环城生态公园融为一体

布局“地下+地面+空中”交通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良镛指出,人是城市的核心,社区是人最基本的生活场所,社区规划与建设的出发点是基层居民的切身利益。

一方面,北湖未来公园社区要具备绿色生态、品质公服、交通体系、安全韧性等特质。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产业社区,将通过充分激活大熊猫超级IP,做大做强熊猫·国际度假、熊猫·文创会展、熊猫·国际商务三大主导产业,做深做细新赛道和细分领域。

“北湖未来公园社区面临‘有限的资源,无限的需求’这一矛盾。”成都绿道文旅集团产业策划部工作人员黄明强说。

他解释,有限的资源,包括有限的面积:伴随着城市面积和人口的快速扩张,城市发展距离城市开发边界的“天花板”越来越近。因此,构建结构科学、高效集约的城市空间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北湖未来公园社区作为第一批建设的未来社区,必须要通过创新作出空间集约利用的示范。

“无限的需求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无止境,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何化解这一矛盾,成为项目成功开发的破题之眼。”黄明强说,因此,必须通过统筹时空管理,创新构建复合、共享、多元的生产生活空间。

时空管理如何统筹?

聚焦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坚持拥园发展,从环城生态公园要生态品质。将区域城市绿化与环城生态公园融为一体,有效促进人群公园与社区双向流动,提高公园绿地使用效率,打造绿色健康社区。

搭建复合空间,向三维要空间。直面传统空间功能单一化的问题,借鉴纽约曼哈顿城市开发中采用混合用地的规划策略,向精细化开发转型。探索载体空间的垂直集约开发、多功能混合利用,推动资源有效配置和良性互动;统筹布局“地下+地面+空中”交通组织体系,营造“复合多元”的立体交通场景。

压缩闲置时间,向四维要时间。构建分时使用场景,建立激励机制,盘活闲置资源,最大化提升空间利用率。例如,将地下停车场白天供商务办公和旅游出行等群体使用,夜间供社区居民使用,提升原本紧张的城市车位使用率;将社区室内公共空间白天供老年人活动使用,晚上供创意创业人群使用,分时错峰高效利用,打造全龄友好活动空间。

本报记者 钟文 李颖 制图 申娟子 

编辑:邓思璐责任编辑: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