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面催奋蹄 起步争先开好局

2022-03-29 07:49  来源: 成都日报

成都都市圈环线高速全线通车

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加快建设。图为天府国际机场

一年之计在于春。2022年的春天,蓉城大地生机盎然。

2022年春节前夕,继去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后,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紧接着,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赋予成都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探索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的时代使命。

春风拂面催奋蹄。项目投资持续放量,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2%;社会消费稳步回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3%;外资外贸稳健增长,出口额同比增长31.9%——2022年前2月,成都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全市上下奋力冲刺一季度“开门红”。

一年始有一年春。在承前启后、稳中求进中,2021年是成都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全市发改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决策部署,积极抢抓国家“十四五”规划窗口期和国家战略部署重大机遇期,主动担当、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地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抢先机,开新局——

深入落实重大战略任务

持续增强极核主干引领带动作用

45个项目、总投资逾270亿元——3月25日,成都市青白江区一季度重大项目暨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开工拉开帷幕。作为全国开展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的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之一,成都正努力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新空间。

在此前的3月15日,中国民航局正式发布的《关于加快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的指导意见》也同样备受关注。建设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对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其中明确提出以提升国际功能和增强国际竞争力为导向,加快构建成都“两场一体”运营体系,加快打造联通全球、覆盖全国的航线网络,与主要国际城市实现高效联通,到2025年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初具规模,到2035年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全面建成。

从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到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都是国家赋予成都的重大任务,纳入了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全市发改系统积极抢抓国家“十四五”规划编制窗口期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大机遇期,推进重大规划落地落实,成功争取将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成渝世界级机场群等17项事关成都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任务、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数量创历届“五年规划”之最。

与此同时,为深入落实重大战略任务,持续增强极核主干引领带动作用,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省市县发改系统齐心协力,争取一批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纳入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专项规划或方案,获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渝中线高铁等标志性项目启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四极”之一进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

推动《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批复,成德眉资同城化加快推进,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全线通车,464个“三带”建设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349亿元,极核主干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都市圈、经济圈合作共建重大项目、重大改革有序落地、加快实施。

强调度,稳运行——

抓项目攻坚促“建圈强链”

多措并举保障经济运行平稳增长

2021年12月10日,成都市召开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正式提出成都将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成都市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同时印发。

很快,全球最大的飞机制造商之一——空客加入成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2022年1月18日,空客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正式落户成都,计划总投资不低于60亿元,在成都打造空客公司在欧洲之外直接投资建设的首个飞机循环利用项目,项目预计2023年三季度建成投运。

围绕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制定产业政策规划,整合构建12个产业生态圈、20个重点产业链,完善产业链发展规划和重点产业链全景图谱。同时,搭建培育载体支撑,明确“主要承载地+协同发展地”的载体支撑,推进54个高品质科创空间建设;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推动实施“链长制”,围绕链主企业需求,实施“一企一策”专项服务,推动形成“一个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一条产业链发展”良好格局。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当前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面对国内外严峻复杂形势,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发改系统加强经济形势和问题分析研判,适时出台促进经济增长、助企纾困解难政策措施,强化运行调度和精准服务,多措并举保障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健全“行业+综合”调度机制、“专班+专员”服务机制,强化服务基层、服务企业,精准保障资金、用地、水电气等要素需求,牢牢稳住投资增长基本盘。其中,龙泉驿区实施重点企业“一对一”24小时用工保障服务,为一汽大众等19家企业提供用工1800余人次、促成一汽物流等32家企业共享用工676人;新都区驻企服务重点企业103家,及时为企业协调解决用工、融资、物流运输等百余个问题。

市发改委始终把抓项目作为促投资、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持续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围绕强功能、建体系、补短板,大力推动“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落地实施,会同市投促局等部门开展重大项目招引促建攻坚行动,突出“三区一城”“两新一重”等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扩大有效投资,2021年全市1142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882.8亿元,超年度计划目标18.2个百分点,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

数据无声,发展有痕。2021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9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分别高于同期全国0.5个百分点、全省0.4个百分点。在经济效益稳步提升的同时,市场主体活力也不断增强,2021年成都新登记市场主体62.7万户,总数达到332.1万户,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2位。

优功能,促转型——

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

推动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优化调整

3月23日,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正式揭牌。这标志着全国生物医药领域首个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迈出重要步伐。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牵头,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成果分享新模式,联合全国多家共建单位组建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这是生物医药领域布局建设的第一个产业创新中心,也是精准医学方向唯一的产业创新中心。

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聚焦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做强核心载体支撑,落地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9个;聚焦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和西部(成都)科学城,做强关键功能和资源吸附支撑,获批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天府永兴实验室也已揭牌成立。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215个,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39位。

过去的2021年,是成都加快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年。全市发改系统担当作为、扎实推进促进城市全面绿色低碳发展的工作任务。市发改委坚持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切实抓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各项任务。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成立全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编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探索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启动编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方案,建立市、县两级碳排放核算体系,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挂牌,邛崃市、大邑县入选全省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与此同时,加快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争取全省绿色低碳产业布局和政策,推动碳中和实验室挂牌运行。严格落实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2021年全市清洁能源占比提升至62.6%。

在优化城市功能,促进转型发展过程中,成都还着力筑牢宜居宜业根基,持续改善民生福祉品质。市发改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为抓手,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全面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方面,组织实施十大工程重点项目352个、完成投资1904亿元,释放首批幸福美好生活应用场景和投资机会422条、拉动投资约200亿元。聚焦“一老一小”实施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建成运营托育服务机构1514家、养老服务机构床位12.8万张,医养结合经验被全国推广,成华区、龙泉驿区、郫都区获批全国第四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同时,持续完善公共服务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等国家专项行动试点,会同市级相关部门优化104项基本公共服务事项,标准达到国内一线城市水平。

编辑:谭希责任编辑: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