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科技局:强化公园城市建设科技创新支撑 加快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2022-04-09 07:52  来源: 成都日报

8e4b78d0-c97d-4504-af5c-3bc0f944c03e.jpg

近年来,成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图为成都超算中心 本报资料图片

3月16日,《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正式公布,明确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积极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内涵。成都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科技创新重点任务,坚持一手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手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加快提升科技创新策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赋能发展三大能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

加快打造战略科技力量

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近年来,成都按照国家战略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布局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西部(成都)科学城正式挂牌,天府实验室启动组建,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揭牌运行,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落地建设,成都超算中心进入国家序列,国家重点实验室增至12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215家。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成都服务“国之大者”的重要政治责任,必须把科技创新放在城市发展全局中的战略核心地位,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突出“四个面向”战略导向,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成都力量。

要高水平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坚持“人城科产”协调统一,构建成都科学城“一核”创新策源与新经济活力区、生命科学创新区、成都未来科技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四区”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协同机制,搭建“核心+基地+网络”的创新体系,打造“从0到1”原始创新突破、“1到N”应用研究和产业发展一体贯通的创新链条,有力支撑科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要高标准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强化兴隆湖周边等重点区域创新布局,聚焦核能、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加快建设转化医学、电磁驱动聚变、跨尺度矢量光场时空调控验证等大科学装置,推进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全面增强基础研究、中试验证、成果转化、应用示范能力。

要高起点建设运行天府实验室。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生态环境等领域,加快建设天府实验室,支持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推动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跨学科、大协同的创新攻关,力争在光学工程、生命健康、零碳能源开发利用等若干领域取得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制度障碍

成都是国家首批创新型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创中国”试点城市,近年来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等一批经验做法在全国复制推广,四川大学、西南交大等4所在蓉高校入选国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推动37家在蓉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出台改革办法,900余项成果完成分割确权或赋权,2500余项成果落地转化,2021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200亿元。

同时,制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特别是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不足、技术要素配置市场化程度不够高等问题亟待破解。成都将按照《总体方案》的部署,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方案,突出公园城市的本质内涵和建设要求,聚焦打通科技、产业、金融融通发展中的堵点,积极开展先行先试,探索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制度成果和实践经验。

深化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支持高校院所设立技术转移专业机构,设置技术转移专职岗位。建立健全区域技术交易信息发布机制、科技成果信息汇交机制。建立全国技术转移机构库,鼓励开展专利运营、科技评价、概念验证、技术投融资等技术转移服务。

深化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支持四川大学等4所高校深化国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推行国有资产管理差别化管理,试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改革,健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容错纠错免责机制,赋予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更大自主权。

深化重大科研项目管理改革。聚焦科研项目管理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诉求,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机制,深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制,推行“赛马”“定向委托”制度。探索建立天府实验室“科研特区”,在天府实验室试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赋予首席科学家项目研究方案制定、技术路线确定、科研经费管理、社会化用人等自主权。

深化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为标准的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深化科研人员职称评审制度改革。修订技术经纪人评价标准,推行技术经纪人(经理人)高级职称评定。

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

激发全社会科技创新动力活力

构建优良的创新生态,是建设城市有机生命体、打造宜居宜业示范区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成都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打造“双创”升级版、建设“科创通”平台等经验先后获国务院大督查表扬,“菁蓉汇”“创交会”等城市科创品牌日益彰显,被誉为全国“双创”第四城。截至2021年底,全市市场主体达到332万户,高新技术企业增至7821家,居中西部城市第一。成都将抢抓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重大机遇,持续推进创新创业生态构建,着力营造创新资源聚集、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包容的城市创新创业环境。

深入推进校院企地合作。持续深化与国内重点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搭建高校院所与产业功能区、科技企业常态化多层次对接合作平台,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建设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打造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试研发平台,推动高校院所科研平台和数据向企业开放,促进科技创新转移转化。

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完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上市融资”股权融资链条,培育壮大创投机构队伍。充分发挥科技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资金池作用,大力推广“人才贷”“成果贷”“研发贷”等创新产品,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深化多元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推广“科创通”“盈创动力”等交子金融“5+2”平台,促进科技金融资源供需高效对接。

打造“双创”升级版。加快建设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为引领、孵化器加速器等为组成的创业载体,完善覆盖全域和企业成长全过程的孵化培育体系。深化“城市机会清单”和场景营城产品赋能“双千”发布机制,向中小企业开放资源、场景、需求。常态化开展“创业天府·菁蓉汇”系列活动,实施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进一步激发城市创新活力和氛围。

强化开放和区域协同创新。加强成渝科技创新合作,打造成德眉资创新联合体,推动科研仪器设备、检验检测平台、创新资源数据等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共享,推进科技人才共引共培共用,推动“科技创新券”在成都都市圈互认互通。扩大国际科技合作,加快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办好“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

成都传媒集团成都日报记者 宋妍妍

原标题:成都市科技局: 强化公园城市建设科技创新支撑 加快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编辑:段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