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街巷进行时:成都音乐坊“奏响”幸福乐章

2022-04-24 19:04  来源: 红星新闻网  

红星新闻网(记者 宋雅婷)4月24日报道 音乐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代表什么?

中国国家博物馆内,出土于成都的东汉击鼓说唱陶俑前,总是聚集着最多的人。只见俑人蹲坐在地上,左臂下夹着圆形鼓,右手高扬鼓锤作敲击状,生动丰富的表情,令观赏者身临其境,仿佛聆听了一场欢快激昂的音乐表演。

成都,从来都是浸润在音乐里的。

从《成都府》“暄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和《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从东汉的击鼓陶俑,到晚唐的“二十四伎乐”。近年来,成都还涌现出的一批青年歌手、歌唱家活跃在音乐圈里。

而对于老成都人来说,要学音乐,买乐器,首先想到的就是去“川音”。“川音”,指四川音乐学院,坐落于武侯区新生路,1959年,成为西南地区唯一的一所音乐学院。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路还曾诞生成都历史上第一个管弦乐队东风交响乐团。随着四川音乐学院成为一所综合性艺术院校,在致民路、新生路、群众路、龙江路等街道,形成了以音乐产业为主的聚集区,这里,成为了当时成都的“音乐引擎”。

群众路小广场改造前2

▲群众路小广场改造前

2000年代,“川音片区”成为了典型的老旧片区:房屋老旧破损、街道拥挤狭窄、业态低端单一。

2018年9月,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会在成都举行,成都提出打造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的“三城三都”城市品牌。

如何让音乐融入市井街巷?如何打造城市新地标?同年,以一环路南一段、新南路和锦江合围而成成都音乐坊片区正式启动改造更新。

2022年开局,《成都市“十四五”世界文创名城建设规划》正式发布,为成都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明确了“规划图”和“时间表”。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这一过程中,音乐坊片区将怎样奏响幸福的乐章?又将如何传承发展千年的音乐文化?

产业和人才在这里聚集

时间回到2020年一个秋天的夜晚。

夜色撩人,秋风微拂。从新南门往一环路南一段方向走不久,就可以看见夜色下的城市音乐厅。这座新的城市地标建筑,整个空间汲取传统竹编为灵感,用金色的网格编织起一个几何体,在灯光的照耀下,每一个棱角,仿佛都流淌着动人的乐章。在音乐厅的露天音乐广场前,三三两两的人群,正依次走进音乐厅内。

2020年“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开幕式,将在这里拉开帷幕,属于城市音乐厅夜晚才刚刚开始。

和许多来参加成都国际音乐季的人一样,王汉磊和团队专门从深圳飞到成都,参加这一年的活动。

王汉磊在业内被称为“黑胶小哥”,由他原创设计制作的黑胶唱机,曾两度登上日本专业音响杂志。“我从事音乐行业11年,一直做和黑胶相关的工作,最开始在大连,后来去到了深圳。”

成都,也一直是王汉磊关注的城市。早在深圳的时候,王汉磊就了解到成都正在打造国际化音乐之都,在2020年“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期间,王汉磊和团队就参观了改造后的成都音乐坊,了解了整个片区新的规划与发展。“最先关注的当然是城市音乐厅,整个建筑设计非常漂亮,歌剧厅、戏剧厅、小音乐厅整个配置非常齐全,当时就觉得,以后这里的音乐氛围肯定特别好。”

除了城市音乐厅,王汉磊也关心成都音乐坊的配套打造。

“成都音乐坊紧邻四川音乐学院,是城市音乐厅的辐射区域,这片区域早先就聚集了一些音乐产业,但比较零散,音乐坊打造呈现后,人才聚集和产业聚集更具规模,我们来这发展,肯定合适。”王汉磊说道。

有了想法就要行动。2021年,由王汉磊主理的MPK黑胶文化馆,在成都城市音乐厅旁的黑胶广场落地。MPK黑胶文化馆是王汉磊及其团队传播黑胶音乐文化的一个窗口。此前,MPK黑胶文化馆已经落地深圳、杭州和北京。

走进文化馆大厅,不同时代的老式留声机摆放在入口左侧,串联起世界音乐发展史。琳琅满目的黑胶唱片和音乐文创产品占据了大厅不少位置,MPK黑胶馆收纳不同风格、不同大小、款式、应用场景的黑胶唱机,上百台黑胶唱机价格从低端到高端不等,与之配套的是,馆内收藏并零售成千上万张国内外各大唱片公司、音乐厂牌授权的正版经典黑胶唱片,或新或旧,涵盖摇滚、爵士、舞曲、民歌等不同曲风。足以让发烧友流连忘返。大厅一旁还有一架钢琴,可以举行小型的音乐分享会。

0422_6

为了吸引更多和王汉磊一样的音乐人才来到这里,成都音乐坊在开办扶持、租赁补贴和人才项目上都予以了许多政策支持。“我们落户到这里之后,感受最深的就是无论是社区、还是音乐坊管委会,他们都为音乐企业做了很多服务,无论是政策解释,日常对接,都会详细的与我们进行沟通。”

黑胶文化馆

▲黑胶文化馆

让王汉磊更惊喜的是,文化馆开业以后,成都店的黑胶类相关产品,其他音乐类文创产品的销售,是四座城市里最高的。“这个街区浓厚的音乐氛围,成都人具有的音乐知识储备,都证明我们来这里是对的。”

0422_1

文化产业与老旧街区融合共生

和王汉磊不同的是,七色风提琴微博物馆老板赵华荣来到川音片区,是在1999年,可谓见证了这个片区的“前世今生”。“最开始我们店在十二南街,2003年,搬到了龙江路。”在赵华荣的印象里,新生路、十二南街和龙江路,是音乐氛围最浓厚的街道。“早期,这边主要是居民和学生,后来慢慢有一些不同的商业业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川音片区周边的平房,显得越来越破旧了。”赵华荣回忆道,除了部分器乐店,街道还有不少菜店、水果店,业态比较杂乱。“我们现在龙江路的店还在运营,不过店的面积相对于来说比较小,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需要一个更大的店来开展一些我们的工作。比如有些客人希望在店里看到更多不同的提琴,以及我儿子留学回来后,他需要一个工作室来制作提琴。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希望有一个更好的街区环境,构建一个更好的音乐氛围的场所。”

锦江绿道改造前(江天路段)

▲锦江绿道改造前(江天路段)

“成都音乐坊在首批打造的时候,涉及的区域就是老马路社区和新生路社区。”在老马路社区党委副书记胡海焘看来,老马路社区的问题和多数中心城区老旧社区一样:建筑破旧、背街小巷脏乱、社区业态相对低端。如何破解“旧城之困”,成为了居民和社区管理者的心头大事。

2016年,紧邻一环路的“川音大厦”进行了爆破拆除,从原址上将修建而起的,是全国第三、西部最大的成都城市音乐厅。

音乐厅建设影集1

备受瞩目的世界级音乐厅即将建成,老旧街区要如何融入呢?

2018年,成都城市音乐厅配套项目成都音乐坊启动建设,音乐坊核心起步区为新南路、一环路南一段与锦江合围区域,呈钻石状,规划面积为1.2平方公里。片区以“音乐+”为主线,将音乐最大化的与文化、街巷融合,构建市民生活的新场景、产业发展的新形态、以音乐改变街区气质、提升城市品味。

音乐厅建设影集6

"沿着城市音乐厅往街区里走,就是丝竹路,也就是打造后的音乐大道,与其他道路不同的是,音乐大道中间是一个宽度约11米的开放式步行空间,行车道在其两侧。”如今,走在音乐大道上,可以看到两边林立的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已焕然一新。胡海焘介绍,音乐大道旁边原来有个老旧菜市,现已改造成集音乐、文化和交流于一体的成都音乐产业中心。街道两旁的底商,也进行了业态升级。“比如七色风提琴微博物馆,原来只是仓储式商铺,提档升级后以微博物馆形式,增加了新的功能重新面向市民。”除了七色风提琴微博物馆,在整个望江片区,共有12个这样的音乐文化载体。它们以“十二乐·微博物馆”的打造,让原先的乐器销售店变成了具有浓厚艺术色彩和音乐文化的器乐博物馆,让市民游客可进入、可阅读、可参与、可消费。

音乐厅建设影集2

“除了音乐坊的建设,我们也时刻关注居民的需求,对老旧院落进行更新,绿地和小游园进行音乐元素的植入,让居民生活在更宜居的环境里,切实感受到幸福生活。”胡海焘说。

“我大学就是在川音就读,毕业后也在这片区域工作,感受还是很多。”李惠告诉记者,在她的印象里,川音片区现在是时尚且充满活力。“城市音乐厅原来是酒店,现在的黑胶广场,也没有这么大这么好看。”李惠说,如今,街区的基础设施不仅更加完善,随着咖啡店、轻餐饮、黑胶文化馆的入驻,生活氛围也越来越好了。

2019年,音乐坊街区改造初步完成。老马路社区,呈现出了新的活力。

夏日的傍晚,是音乐大道上最热闹的时候。文创市集、国风音乐节,街头艺人驻唱……音乐,成为了大家表达幸福的方式。 

“从改造完成后到现在,感受变化还是很深。”赵华荣说,作为老居民,她一直关注着街区的发展,2018年,她决定将新店开到丝竹路上,也就是现在的音乐大道旁。“音乐坊打造之后,形象更好了,人气也起来了,音乐的氛围也更浓厚了。”在新店开业运营后,越来越多的家长带着小朋友走进了赵华荣的提琴微博物馆里。“整个街区以音乐文化为主导,这是一个很好的音乐教育孵化的‘土壤’,从我个人来说,我也想更好的传承和传播提琴文化,改造后的街区,让我有了更好的契机。”

0422_8

如今,赵华荣的提琴微博物馆在片区内已经小有名气。一楼是提琴参观和销售,二楼是提琴手工制作工作室。“带着孩子来这里更换小提琴,这条街的店有很多,选择也有很多,街区的音乐氛围很好。”在七色风店内,一位正在购买小提琴的家长告诉记者,最开始她也是朋友推荐来这里给孩子购买乐器的。“这里也有一些收藏级别的提琴,对孩子学习音乐来说,了解这些文化历史也是非常重要的。”

七色风提琴微博物馆

▲七色风提琴微博物馆

构建世界音乐族的追梦天堂

2020年,成都音乐坊产业功能区被确定为重点发展音乐产业的区级产业功能区。北至新南门、南至成昆线,西至科华路、东至锦江,规划面积约4.6平方公里。成都市音乐坊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成都音乐坊产业功能区是成都建设“国际音乐之都”的核心区,四川发展音乐产业的主要承载地。“区域内现有楼宇载体30余万方,小型园区3万余方,临街商业1.3万方,集聚超20个室内外分众式演艺场所。重点发展原创音乐孵化、数字音乐、版权交易、演艺演出、乐器销售、音乐教育培训六大细分产业,吸引包括摩登天空、华录新媒、中国唱吧等音乐行业领军企业在内的2200余家音乐类企业入驻。”

在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音乐+”业态融合不断被赋予新的定义,成为了推动音乐坊产业可持续发展动力。

如今,王汉磊来成都住的时间越来越长。这一年,他不仅主理着MKP黑胶音乐文化馆,还和团队复原并创新开发了蜀乐器,组建了一支小规模的弹拨乐团,希望在成都重现曼妙古音。

蜀乐堂

▲蜀乐堂

“与在其他城市不同的是,我们在成都落地了一个‘蜀乐堂’项目,来进行蜀乐文化的推广。”王汉磊说,“蜀乐堂”拓展创新了蜀国时期四川当地的乐器,成立一年的时间,已经研究出弹拨乐12件,包括蜀月牙琴、蜀月亮琴、蜀筝琴、蜀扬琴、蜀三弦、蜀箜篌、蜀太鼓等,弹拨乐团还创作了十二首原创音乐。“我们希望通过蜀乐堂这个项目,将天府文化,蜀乐文化推广到更多地方。”

2021年,成都全市新增注册音乐企业170余家,引进音乐产业项目50个,举办重点音乐演艺活动1900余场。全市音乐相关产业产值达574.91亿元,同比增长14.59%。

也正是看到了成都音乐产业前景,王汉磊和团队还计划在成都培育音乐人才,甚至将乐器制作工厂也搬到这里。“未来,我们将致力于把古蜀音乐、黑胶生活、教育一体化三点融合,根植成都,深挖本地文化。”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杨燕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