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成都的三个改变

2022-04-25 07:53  来源: 红星新闻

漫步兴隆湖畔,你会不会想到,同样的时空下,极具科技感、未来感的场景正在上演?

液冷计算节点在暗室之中反射出金属的光辉,因液体沸腾带来的“气泡”不断跃动——这是成都超算中心的浸没式相变液冷技术,对比同等算力规模、采用风冷技术的超算中心,这里每年可节电5000万度,节省电量可供成都市1.7万个家庭全年使用。

2018年前,这里尚是一个小土坡。如今,这里是城市新地标、新未来——目前,成都超算中心最高运算速度达到10亿亿次/秒,跻身全球超算前十,已为35个城市560余家用户提供超算服务。

▲成都超算中心

绿道蜿蜒、湖光滟潋,一同成长的还有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2021年12月,与成都超算中心比邻的天府永兴实验室揭牌成立,聚焦解决碳中和领域关键技术难题。生产、生活、生态在这里统筹布局: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这是绿色成都的一个注脚。

2022年伊始,成都踏上了新的进击之路: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相继印发,支持成都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新的定位之一,正是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

一座绿色低碳的城市,正在从生态、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发生转变。

5fa8cd872cb20.jpg

『绿色发展:从颜值到价值』

“除了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其实成都还肩负了一个‘隐藏任务’:治理大城市病,促进大城市健康发展的先行示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是成都的“常客”。在他看来,《总体方案》有一句话很关键:着力健全现代治理体系、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相结合。

过去五年辛苦耕耘,成都迈入新征程:公园城市从“首提地”到“示范区”,从迈入“双城”时代到驶进“双碳”时代,从跻身常住人口超2000万的超大城市到攀上GDP总量近2万亿元高峰……

成长带来收获也带来“烦恼”。在李晓江看来,“大城市病”在中国普遍存在,比如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缺、房价飞涨等问题,都是城市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造成的。

面对高质量发展时代考题,成都紧锣密鼓地探寻下一步发展,寻求适合自身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即绿色低碳转型。

2021年岁末,成都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成都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提出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走出一条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在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葛察忠看来,城市的生态与人文价值,不仅是其本身的价值,还有其提升带来的城市宜居、人才吸引、产业发展、创新集聚等多方面的价值,“通过绿色生态建设,营造绿色宜居的生活环境和山水相宜的城市风貌,既可以保障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健全,还有助于挖掘城市内涵,外显城市底蕴,可以促进城市整体价值的提升。”

▲成都

如今,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已从颜值走向价值。这里的价值,不仅是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更是城市内涵发展的长远价值、人民幸福生活的人文价值。

今年年初,成都环城生态公园实现全线闭合,这一世界级工程串联起了133平方公里生态公园、20平方公里生态水系、24平方公里城市森林、100平方公里生态景观农业区。目前,成都已建成各类公园1300多个,累计建成各级绿道5000多公里,森林总面积8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0.3%,年碳汇量达205万吨,生态价值逐步转换为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城园相融的空间布局也正在构建。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将着力推动城市内涵发展、区域差异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和郊区新城,优化城镇功能布局,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功能体系。

▲成都环城生态公园

『绿色产业:从转型到招引』

今年2月10日,成都金堂县实施绿色低碳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打造绿色制造先锋城市项目集中签约,10个绿色低碳产业重大项目集中签约落地金堂,协议总投资达129.4亿元。

3月2日,成都市青白江区促进招商引智优化营商环境行动之绿色低碳产业链项目线上集中签约举行,多个绿色低碳产业链项目集中落户,协议总金额达174亿元。

3月31日,成都市举行建圈强链重大产业化项目集中签约仪式, 20个重大产业化项目集中签约落户,绿色低碳是重点之一。

“近年来,成都全力推进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主攻光伏、氢能、锂电池、绿色低碳服务四大领域,获批工信部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国家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氢能产业竞争力全国第四,光伏、锂电池千 亿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比如通威太阳能总投资200亿元的金堂基地一期建成投产,东方氢能产业园、中航锂电50GWh动力及储能电池基地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成都目前已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34家、绿色设计产品4项、绿色工业园区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除了对现有企业开展低碳治理,成都也在实施能耗约束前置绿色招引。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

以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为例,其曾是以工业为主的传统园区,经过战略转型后,出于新的绿色环保要求,已不再引进一些不符合园区当下发展方向的产业。而针对园区内的存量产业,产业园也会督促其进行低碳转型,帮助企业推动效率提升与节能减排。“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通过组织智能科技产业创新联盟等平台,多次带企业代表去研学交流,潜移默化地‘植入’低碳理念。”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管委会产业发展部副部长林爽提到。

“成都已经在拟定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行动计划。”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基本思路是通过优化调整制造业产业结构、构建绿色低碳技术体系、广泛实施清洁生产、提升绿色市场主体竞争力、加快建设绿色低碳载体等,全面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构建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与制造业赋能绿色发展相互促进、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格局。

对成都而言,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也是树立未来发展优势。成都还有更体系的规划:

比如聚焦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氢能等新赛道新领域,以“龙头企业+产业基金+领军人才+中介机构”模式,开展“链主”精准招引,育强绿色低碳产业链主,发挥链主作用提升产业优势。

比如发挥好重产基金、科创基金牵引作用,设立绿色低碳产业基金,建立完善“母基金+子基金”的全产业链基金体系。

比如支持绿色低碳技术攻关,以“揭榜挂帅”方式实施绿色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发科技创新,解决产业“卡脖子”问题。

比如支持碳中和服务业和绿色金融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市绿色低碳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以上。

『绿色生活:从小众到潮流』

绿水青山,也是成都市民的幸福与期盼。

在阳台拍雪山、上龙泉山观鸟、去绿道骑行、在公园里露营……这两年,有很多小众的爱好正在成都成为潮流。

2017年6月,一张“在成都遥望雪山”的照片横空出世,也让“在成都遥望雪山”这一群体持续“出圈”。在短短几年间,这一社群从最初几人发展为数千人。观山爱好者制作的成都历年观山报告显示:去年成都空气质量实现近十年来最好水平,优良天数299天,优良率81.9%,市民可遥望雪山60余天。

在成都,还有一群观鸟爱好者,他们拿着望远镜或摄像机,观察鸟的栖居生活环境及鸟和整个生态的关系,甚至生物多样性。成都观鸟会会长沈尤是位资深“鸟人”。据其介绍,目前成都境内已知分布鸟类达500余种,“不同鸟需要环境不同,每种鸟吃的食物也不同,可通过观察鸟的构成初步判断环境情况,鸟是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标准的一个指标。”

如今,在成都观猛禽也成了一种教育方式,越来越多青少年参与其中。除了龙泉山观猛禽,都江堰观林鸟、青城山寻啄木鸟、邛崃访鸻鹬等活动备受青睐。

资深跑友小文,最近解锁了百公里的成都绕城绿道骑行,一路上麦田、野花、小桥、溪流、湖泊,风光旖旎让人心旷神怡。休息间隙,小文熟练地点开“碳惠天府”公众号,“给你们看看我的积分。”屏幕上,她的碳积分已经达到了900分,这意味着,在配套的“绿色商城”里,她可以用这些积分换取共享单车的骑行季卡或者熊猫的主题周边。

积分从哪里来?“只要是绿色生活,都可以换积分”,这位“低碳达人”给记者“科普”,每天运动的步数可以兑换,骑单车出行可以加分,燃油车自愿停驶也可以获得对应减排量,然后换算成碳积分。

据“碳惠天府”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成都出台《关于构建“碳惠天府”机制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探索“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碳普惠建设双路径,并将“碳惠天府”碳普惠机制列入生态惠民场景,赋予公众在相关场景消费行为的低碳属性。目前,“碳惠天府”已在微信、支付宝、微博、抖音等多个平台推出,吸引参与用户超60万。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都正通过低碳能源、低碳交通、近零碳社区等等方式,系统性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向深而行,新变化不断发生。

最鲜明的感受是,成都这座城市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都坚持公交优先发展理念,促进绿色出行成为市民最愿意、最依赖的出行选择,打造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体系。截至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开通运营里程达到558公里,中心城区“5+1”区建成区内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100%,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0%,绿色出行分担率达到79%……“轨道、公交、慢行交通”三网融合的绿色交通出行体系,更多的成都人绿色出行、体验城市、体验生活,推动城市交通向绿色低碳转变。

一个“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城市绿色低碳生活圈,也正逐渐建立起来。

红星新闻记者 李彦琴

编辑:邓思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