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 成都基本建成“三级健身圈”

2022-05-19 07:39  来源: 成都日报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进天府绿道健身场景、社区运动角等“家门口运动空间”建设,积极营造文明健康生活新风尚。——摘自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

积极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把运动促健康作为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高市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展示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

▲市民在绿道晨跑健身

【向未来 笃行之】

聚焦民生 优化布局

拓展运动健身新空间

近年来,成都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世界赛事名城的进程中,大力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有各类体育场地5.9万余个,大型体育场馆综合水平进入全国前五。“市—区—街道(社区)”三级和“赛事、竞训、健身”三类公共体育基础设施体系日臻完备,各区(市)县全民健身中心、国民体质监测中心覆盖率达到100%。“社区运动节”“乡村运动节”品牌活动覆盖3000余个社区(村),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提升至48.86%,市民体质合格率提升至93.15%,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925亿元。

2021年,成都市发布全国首个《家门口运动空间设置导则》,推动利用空置用地、城市“金边银角”等布局多样化、便民化运动空间,打造“社区运动角”70处、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203处,累计在天府绿道植入体育设施近1500处,全年举办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5962场次,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服务市民健身超500万人次,促进群众健身举步可就。

过去五年,成都体育积极践行“办赛”“营城”“兴业”“惠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效。成都获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数量居副省级城市第一,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全国第一,在央视财经频道评选的“中国最爱运动健身城市排行榜”排名第一。

【绘蓝图 怎么干】

深入实施五大行动

基本建成“三级健身圈”

未来五年是成都实现从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向建设世界体育名城跃升的关键五年。全市体育系统将围绕今后五年的总体目标和“六新”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谋划体育事业发展,不断开创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体育新局面。

到2025年,建立健全与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相适应的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三级健身圈”:社区层面,建成方便快捷、举步可就的“5分钟便捷健身圈”;街道(乡镇)层面,建成功能齐备、类别齐全的“15分钟功能健身圈”;区(市)县级层面,建成服务优质、配套完善的“30分钟品质健身圈”。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25名,全市常年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超过94%;通过塑造全民运动健康生活新风尚促进休闲运动产业发展,带动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超1500亿元。

为保障目标达成的切实可行,成都市将实施市民场地设施补短板、健身活动品牌推广、科学健身指导提升、优质体育产品供给培育和都市健身圈协同发展“五大行动”,重点推进“家门口运动空间”的建设,推动每个社区(村)至少建成一个“社区运动角”,推动城乡全民健身设施一体化、均衡化;着力推动公园城市“镶嵌式”体育设施建设,依托环城生态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天府绿道等户外运动资源,丰富公园城市健身场地类型,新增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1000处,各区(市)县新建或改建符合国家、省建设标准的体育公园不少于3个;持续推进“三级三类”体育设施建设,实现区(市)县“一场一池一馆”的全覆盖;不断提升健身设施管理使用效率,鼓励探索开展户外健身器材“一键报修”工作等;加快推进成德眉资体育同城化发展,推动四市全民健身工作向紧密型、实质性、一体化融合的大都市区发展;深入推进成渝体育协同发展,唱好“体育双城记”,促进成渝两地全民健身领域规划衔接、制度同构、政策联动、工作互动,通过活动联办、场馆共享、平台共建、项目共推,推动巴蜀体育文化交流和市民交往;不断扩大国内外体育交流合作,以体育为桥梁走向世界舞台。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胡锐凯 本报资料图片

专家声音

成都社科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羽军: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提升“幸福成都”的内在品质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在“世界文化名城彰显新魅力”目标中,提出了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坚持文化惠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等要求。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群众在“全民健身”方面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有助于提升“幸福成都”的内在品质。报告专门强调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进天府绿道健身场景、社区运动角等‘家门口运动空间’建设,积极营造文明健康生活新风尚。”等具体任务。近年来,成都大力打造“家门口”运动空间和社区综合运动设施,在天府绿道、城市绿地、广场、社会服务综合体、商业综合体、废旧厂房库房等闲置空间植入体育设施,汇聚多方资源着力打造“15分钟健身圈”,打造出以府青运动空间为代表的数十个小微运动空间。未来,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城乡一体、区域均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借力各类“社区运动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将迅速形成精准服务社区、精准服务市民、精准满足需求,覆盖所有绿道、覆盖所有人群、覆盖应有项目的“三精准”“三覆盖”良好局面。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伟 本报制图 江蕊松

原标题:到2025年 成都基本建成“三级健身圈”

编辑:张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