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科技赋能 强化全周期管理 持续提升城市智慧治理水平和垃圾综合处置能力

2022-05-20 07:31  来源: 成都日报

施小琳等市领导调研智慧城管及垃圾分类处置工作

5月18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施小琳带队调研智慧城管及垃圾分类处置工作。她强调,运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部署,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坚持以科技赋能,强化全周期管理,加快推进智慧蓉城平台建设,持续提升城市智慧治理水平和垃圾综合处置能力,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

超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近年来,市城管委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打造城市管理数字化监管中心,统筹承担全市18个城市主管部门和180多类城市管理任务,涵盖道桥井盖安全感知、智慧照明、共享单车调度等多项场景功能,截至今年4月底,已累计发现处置城市管理问题3000余万件,极大提升了城市智慧管理效率水平,有力支撑了城市高质量发展,多项“成都经验”在全国推广。当天下午,施小琳一行首先来到市城市管理数字化监管中心,听取全市智慧城管工作推进情况介绍,详细了解中心指挥调度、运行监测、创新应用等功能。她指出,要以智慧蓉城平台建设为牵引,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统筹协调,线上线下联动,加强城市管理数据收集分析和利用,打造多领域应用场景,探索创新城市高效能治理方式,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成都目前常住人口已逾2100万,日均生产生活垃圾超3万吨。近年来,全市陆续建成投产9座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均垃圾焚烧能力达1.8万吨左右,去年上网电量超过20亿度,可以满足200万个家庭用电需求,不仅产生良好社会经济效益,而且极大降低了垃圾填埋量,减少了土地占用和环境污染。随着后期规划的垃圾发电项目陆续投产,预计到2024年,全市垃圾将实现“零填埋”。施小琳一行来到兴蓉万兴环保发电二期项目、长安垃圾填埋厂三期项目,现场听取全市垃圾处置情况汇报,察看垃圾现场处置流程。施小琳指出,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是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对标学习先进城市经验,强化系统思维整体联动,加快推进覆盖生活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等全生命周期的能力建设,持续推动生活垃圾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要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监管,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加强信息公开,争取市民群众理解支持。要加大宣传力度,持续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用好用活“碳惠天府”平台,充分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真正使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成为每个人的行动自觉。

作为全国著名的“美食之都”,成都每天会产生3000多吨厨余垃圾,不仅数量多,而且含油重,处理难度大。近年来,有关部门因地制宜,统筹采用集中处置和分布式处置等多种方式,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推进资源化处置。其中,大悦城商业综合体餐厨垃圾就地化处理项目,日均处理能力超3吨,固体垃圾通过生物发酵等手段转化成复合肥,废弃油脂提炼加工成生物柴油,用于“喂”汽车、“喂”飞机,实现了“餐馆企业没了垃圾烦恼,项目业主得到经济收益,城市享有干净环境”的多赢格局。市中心城区餐厨废弃物无害化集中处理项目,日均处理量达300吨,年产粗油脂5000多吨、沼气800多万立方米、沼气发电1500多万度,真正做到“变废为宝”。

施小琳一行随后来到两地,现场了解垃圾回收处置工艺流程,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勉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携手处置厨余垃圾、营造良好人居环境。有关部门要强化产业思维和商业逻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加大复制推广力度,持续提升垃圾处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更好服务市民安居乐业、城市健康发展,高水平推进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

市领导陈彦夫、刘玉泉、杜海波等参加。(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张家华) 

编辑:谭希责任编辑: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