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以一城,带全域!推动区域发展格局

2022-05-28 08:04  来源: 成都商报

■ 5月27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在成都开幕。

■ 五年来,肩负“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使命,全省上下撸起袖子加油干,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省会成都,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着力提升极核主干能级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发展格局由“月明星稀”渐成“众星拱月”之势。

■ 2021年,成都经济总量接近2万亿元,绵阳、宜宾超过3000亿元,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全部进入2000亿元“俱乐部”。主干引领带动、多支竞相发展、干支协同联动,共同汇聚成磅礴的实践伟力,为四川向经济强省跨越铺开崭新的画卷。

坚定做强极核主干功能

探索具有全球意义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

2018年2月,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畔,公园城市的构想在这座新生的山水之城生根落地。

2022年3月,三部委联合印发的《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对外公布。

从“首提地”到“示范区”、从理念到蓝图,成都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目标,牢记嘱托、踔厉奋发,一路结下累累硕果。

经济总量接近2万亿元,形成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和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这是成都的一张答卷。过去五年里成都坚定做强极核主干功能,为全省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这份答卷里,成都坚持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展现出更加强劲的动力活力。西部(成都)科学城加快建设,天府实验室正式揭牌,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成都)、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启动建设,成都超算中心纳入国家序列,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216个,高新技术企业增长近3倍、达7821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实现翻番。国际(地区)航线达131条,累计开行国际班列超1.6万列,自贸试验区、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获批建设,进出口总额增长2倍,落户世界500强企业、领事机构数量均居中西部第一位。

“公园城市的发展,就是要让成都更好地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更好地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绿色发展,把公园城市理念从生态环境、城市建设、产业结构贯彻到底。”上海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长、首席专家张道根表示。

与此同时,“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的名片深入人心,连续13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释放出了城市的幸福软实力。五年里,成都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五年里,成都累计投入9100亿元实施重大民生项目649个,新增学位59.4万个、医疗床位2.6万张、养老床位1.4万张,建成保障性住房16.5万平方米,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33.5万人,高品质宜居优势持续增强。

“七普”数据显示,成都在过去10年里人口新增近600万,大学学历人口达535万人,占总人口的25.6%。

放眼未来,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这份当下正在作答的探索正从成都的局部变化串点成面、叠加起势、顺应时代,清晰指向具有全球意义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

大力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

成都都市圈快速成长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成都作为全省首位城市,有责任有义务通过推动区域功能分工、产业协同和基础设施一体化等,促进各地区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和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整个区域发展质量“水涨船高”。

2021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同意《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这是继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后,国家层面批复同意的第三个都市圈规划。

成都坚定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纲要》共建现代化都市圈要求和省委“先手棋”部署,携手德眉资三市,狠抓三年行动计划、年度十件大事和“五张清单”落实,同城化进程加快深化。

轨道上的都市圈建设取得突破。目前,成都至德眉资日开行动车124对、日均服务旅客2.4万人次,是动车公交化运营前的3.1倍、2.2倍。成资S3线加快建设,成德S11线、成眉S5线、成都都市圈环线铁路列入上位规划,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高快速路网不断织密,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成资大道、蒲丹快速路一期等建成通车,滨江大道开工建设,首批“断头路”打通9条。

跨区域产业生态圈加快打造。近年,成都都市圈充分发挥成都市地理位置、科研院所、知名高校、营商环境等突出资源优势和德眉资土地资源、特色产业比较优势,探索都市圈“研发+制造”合作模式,推动都市圈“建圈强链”行动走深走实。截至2022年3月末,德眉资3市承接成都转移企业共372户;德眉资3市企业在成都设立研发机构共计51户。

市场主体和市民获得感持续提升。目前,成都都市圈10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无差别受理,实现户籍迁移业务“一站式”办理。四市联合实施同城便捷生活行动计划,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养老、工伤保险待遇领取资格异地核查认证服务不断深化,都市圈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项目扩增至99项,电子健康卡(码)互认互用加快推进。

“建设成都都市圈,有助于推动成德眉资的同城化发展,拓展四川的全省主干,这是成都胸怀‘省之大计’的重要体现,也有利于成德眉资握指成拳,共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焦永利表示。

日前,全国首个都市圈全面体检分析《成都都市圈发展报告(2021)》出炉。《报告》显示,成都都市圈是快速成长的发展型都市圈,成都都市圈的共享水平、生活同城等评分均名列国内都市圈前茅。数据显示,2021年成德眉资四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11.9亿元,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比重达33.8%、占全省46.4%、人均GDP迈上8万元台阶,达到全球中等收入地区水平。

成都都市圈已是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促进全省发展主干由成都拓展为成都都市圈,正在打开局面。

强化干支联动辐射带动

四川区域发展多点支撑、众星拱月

位于成都城市中轴线天府大道南段、天府新区几何中心,天府总部商务区建设发展已全面起势,20个市(州)签约入驻四川区域协同发展总部基地。根据规划,四川区域协同发展总部基地将力争未来5至8年时间,初步建成总部经济产业生态圈,“总部在成都、基地在其他市州”的深度合作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推广应用,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格局加速形成,总部基地成为具有区域带动力、国际竞争力的总部产业集群和发展共同体。

成都深入落实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强化主干担当,以共促合作协议落地和协同实施178项年度合作项目为抓手,着力为兄弟市(州)开放合作搭台、产业转型赋能、创新改革聚势,推动区域协同联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看这份充满速度与激情的时间表:2019年3月,成自宜高铁全线开工;2020年12月,成达万高铁开工;2021年9月,成渝中线高铁建设全面启动。以成都为枢纽,高铁正把经济发展的热浪源源不断地输向兄弟市(州)。

多重国家重大战略交汇叠加,为成都平原经济区迈向更高水平一体化带来新机遇。成都平原经济区2021年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达32927.8亿元,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2%,比2016年提高1.4个百分点,协同发展成效明显。

这其中,有成都的身影。突出产业联动,成都与绵阳联合组建智能制造协同创新联盟,依托京东方生产线项目协同发展新型显示产业;与乐山共促光伏产业发展,推动成立成渝乐旅游行业联盟;与遂宁深化电子元器件协作配套,拓展新能源新材料合作。雅安的川西大数据产业园建设,有成都企业的参与。

突出开放合作与川南经济区协同发展,成自宜高铁加快建设,成渝铁路成都至隆昌段加快前期工作,稳定开行南向铁海联运班列和跨境铁路班列。

突出特色产业协作与川东北经济区协同发展。成达万高铁、成南高速扩容工程加快建设,成都·广安生物医药“双飞地”成都研发基地一期封顶、招引入驻9个项目,中国西部(成都广元)绿色家居产业城装配式建筑部件生产基地建成投运。

突出战略性资源开发与攀西经济区协同发展。成凉产业园启动基础设施建设,攀钢集团成都材料研究院、国家钒钛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推进。

突出生态保护与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实施对口援助项目389个、投入资金5.17亿元,成阿工业园建设稳步推进,成甘工业园爱敏特动力电池等项目建成投产。

“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支撑。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城市,并为五大片区的下一个五年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为此,成都将持续深化“主干”城市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合作机制,引领带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和能级提升,共建有机融合、一体发展的现代经济集中发展区,带动其他经济区梯次发展,推动区域发展格局由“月明星稀”渐成“众星拱月”之势。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

原标题:以一城,带全域!推动区域发展格局 由“月明星稀”渐成“众星拱月”之势

编辑:段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