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东站“红房子”的老哥们

2022-06-27 19:52  来源: 西南铁路

粗壮的梧桐树

低矮的红砖房夹着窄窄的公路

向前走能看到

沉默的旧厂房

静止的水泥罐

斑驳的老仓库

交错的铁路网

640 (34)

这些工业设施的遗迹

成就了如今成都八里庄地区

独有的城市景观

更是这里曾经风光无两的见证者

“说到成都东站,年轻人只知道那个每天发送几十万旅客带着青铜面具的高铁车站,而不知道当年还有个老东站。这里镌刻着我们这一辈铁路人的‘绝版青春’。”成都机务段已退休20多年的火车司机杨丙甲说。

640 (7)

▲成都北编组站站场图

他口中的老东站就位于八里庄附近,随着1952年“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开通,来自五湖四海的铁路大军聚集成都支援大西南建设,铁路职工家属院应运而生,其中“红房子”更是当年老东站家喻户晓的地标,是“幸福”和“洋气”的代名词。

640 (35)

▲“红房子”家属区大门

建于上世纪的“青铁家园”,原是铁路局职工宿舍区,初建时为苏式红砖楼房,因此得名为“红房子”。

“这里居住的都是铁路职工家属,其中成都机务段和成都东站的最多。宿舍区还配套有开水房、杂货铺、卫生所、职工子弟学校,体系完备。”59岁的成都机务段退休司机刘高平介绍说。

“远亲不如近邻”,没有谁能比在“红房子”生活过的人更懂得这句话的含义。每天一到饭点,哪家做了好吃的先给隔壁邻居端上一盘;家中大人有事出远门,小孩就放在隔壁邻居家照看,年龄相近的孩子们就此结下“发小”之谊。家属区里尽是熟人,上班时是同事一起挥洒汗水,下班时是邻居一起享受生活。

640 (36)

“红房子”家属院手绘墙

“3岁时,我父亲刘森林就离开东站货场去支援朱杨溪站的机械装卸作业。由于父亲每年回家的时间屈指可数,我和母亲的日常生活经常需要邻里帮衬。”

刘高平已经在“红房子”生活了59年,院里同样情况的家庭不在少数。“没办法,咱们铁路人的工作性质就是这样。”他的语气里有些无奈。

640 (37)

“5811青龙记忆”浮雕墙

1983年,刘高平也跟父亲一样选择留在铁路,为老东站的繁荣“保驾护航”。

“以前,家属院里火车司机的小孩零花钱都要多些,我也暗下决心要成为一名火车司机。”

说到这里,刘高平忍俊不禁。同是“铁二代”的郭勇,也把火车司机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

640 (38)

“红房子”家属区内部环境

然而,火车司机表面看来很是风光,但背后的艰辛却无人知晓。郭勇告诉记者,要当司机必须先当司炉工。

火车前进需要司炉工一锹一锹往蒸汽机车炉膛里“甩煤”,跑一趟车下来满头是汗、满脸煤灰,像捡破烂的一样。

“当司机威风,但考司机难,成为一名合格的司机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

640 (39)

“红房子”家属区旧房

一直以来,火车司机都是门“技术活”,要安全驾驶机车超过6万公里才能参加资格考试,“过五关斩六将”才能持证上岗。

为了通过考试,郭勇、刘高平与同一批入路的伙伴们“抱团作战”,一起背理论知识,互相纠正操作中的错误,时间一长,便成为了最默契的“战友”。

20世纪90年代初,蒸汽机车逐渐被内燃机车替代,驾驶室变得干净又舒适,夏有风扇,冬有暖气。如今,郭勇和已退休的兄弟们仍然常常相聚,摆摆往事,叨叨家常,聊聊曾经的时光。

640 (40)

“5811青龙记忆”广场

在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人们常用食物传达情意,食堂便成了老职工们记忆中最温情的部分。

对郭勇而言,食堂的馒头是多年来难以忘怀的美味,松软又有嚼劲,用手撕开层层分明,每天都要买上一袋。

“食堂不关门,无论退乘多晚都能吃上一口热饭菜,这种感觉就像有人一直在等你回家。”

640 (41)

成都机务段原机关楼

记者走访了解到,当年老东站地区机务食堂售卖的食品种类非常丰富,只要是外边有卖的,食堂都提供。

在被告知有不少职工至今还对食堂的馒头念念不忘时,52岁的成都机务段食堂师傅莫弟团无比骄傲。

他说:“我们食堂的馒头当年在全局都是出名的,每天做面食至少要用200斤面,附近很多单位的职工都排着队来买。”

640 (42)

成都机务段原文化活动中心(一楼为职工食堂)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在八里庄生活过的人,都不会对成都机车车辆厂的灯光球场陌生。

这个无数人青春时代的“娱乐圣地”修建于1979年,占地面积1436.31平方米,位于成华区二仙桥街道市民活动中心内,目前已被列入成都市第九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640 (43)

“那时候,一场篮球比赛足以让整个站区沸腾。有的单位工会周末还组织舞会,职工们都盛装打扮参加。”

回想起这段时光,成都北车辆段轮轴车间党总支书记何兵打开了话匣子,“当年的机车厂不仅有医院、子弟校、洗浴中心,甚至还配有民兵连和几门高射炮。如果你是铁路职工,周围人都羡慕得不得了。”

640 (8)

老东站货场

春华秋实七十载,成都机车车辆厂、成都东货运站、成都焊轨厂、中铁二局101货运市场都曾聚集于八里庄,用彻夜轰鸣的机床声谱写出新中国制造业崛起的乐章,在灯火通明的厂房里放飞着实业兴邦的理想。

在改革发展的巨大浪潮中,老东站的兴衰如一朵浪花,应势卷起,又顺势归流。曾经围绕在它周围的企业、工厂搬走了,一条条铁路专用线不再被使用,如今老东站已更名为八里站,成为一座只有少量通勤车经停的中间站。

640 (9)

90年代初老东站货运营业大厅工作场景

曾经热闹非凡的致新路上,现在只开着零星的老店铺。

有30年历史的“王记锅盔”的老板王长清告诉记者,路旁那幢苏联建筑风格的红砖房就是老东站的职工宿舍,现在还有一些老职工仍然住在里面。

640 (44)

绕过简单浇筑的水泥地面,记者来到这幢老房前,只见墙上挂着一块指示牌——“八里乘降所由此去”。

凑近仔细看,“成都铁路局八里区间职工通勤点”几字映入眼帘。曾经成都最大的货运站,除了两块指示牌再无其他痕迹留下,它们就这样静静地挂在这里,看世界人来人往、时节如流。

640 (45)

文字:邓颖璐

视频:刘佩晗 陈昶玮 冯瀚冉

图片:邓颖璐 成都北车辆段 成都北车站 成都机务段

原标题:老东站“红房子”的老哥们

编辑:段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