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5公里的成渝铁路是怎么建成的?

2022-06-28 12:39  来源:川观新闻  

【开栏语】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正式建成通车。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由中国自主设计施工、完全采用国产材料修建,堪称中国铁路史上的创举。

这是一条促进经济发展的交通大动脉。70年间,这条铁路促进了沿线城市的拔节生长,极大带动了四川经济发展,大量土特产走向全国,运价下降,造福百姓。

这是一段激荡人心的磅礴征途。成渝铁路的建成为西部大开发、成渝城市群建设等打下基础。当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提速,随着成渝高铁、多条高速公路的开通,成渝铁路承担的任务渐渐转变。

成渝地区之间,一场新的征途已经开启。

成渝铁路通车70周年之际,四川日报全媒体采访小分队沿成渝铁路行走,进车站、登火车,走近亲历者、访问专家学者,还原70年前可歌可泣的建设故事,与您一同感受那份初心与信仰的力量,一起触摸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脉动。

即日起,四川日报全媒体推出《征途——行走成渝铁路》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每天10点半,一列绿皮车都会从内江老火车站发出,经隆昌、荣昌、大足、永川、江津进入重庆城区。在这条新中国第一条铁路、1952年建成通车的成渝铁路上,仅剩这一对开行的客运列车,而乘坐这趟慢火车的,多是体验绿皮车的游客、观光客。

同样是这条铁路上的成渝铁路石板滩站,却极其繁忙,每天有上百趟货运列车从这里经过,装载着矿石、粮食、石油、集装箱等,出川或入川。

一“闲”一“忙”两个场景,仿佛打开了观察成渝铁路的一扇窗:透过这窗,可窥见70年的风雨时光,窥见建设发展的峥嵘岁月,窥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的当下、一条“老”铁路的青春焕发。

70年间的故事很多,在聆听这些故事前,需要回到原点: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这505公里的铁路是怎么建成的?

“到了四川,就要把铁路修起来”

在成都市区人民公园,“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已屹立百余年,它纪念的历史与成渝铁路有关。

成渝铁路筑路军工扛着“开路先锋”旗帜奔赴建设一线。孙贻荪 供图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人民千百年来一直梦想着打通天堑,在新中国成立前,修铁路是最大的心愿。

据史载,1903年,四川总督锡良上书清廷,奏请自办川汉铁路,成渝铁路为其西段,川蜀民众踊跃认股,促成铁路顺利开工。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转而卖给英、法等国,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由此爆发,四川参与者达数十万之众。后来,国民政府重启修建成渝铁路,并以修路为借口多次搜刮民脂民膏,但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耗资折合大米已达13亿斤,仍是一寸铁轨未见。

解放后,“兴建成渝铁路”得到批准。中共中央西南局抽调解放军精锐之师,组建了3万余人的军工筑路队,并在成都、重庆及沿线开工,广泛动员。1950年6月15日,“成渝铁路开工典礼”在位于重庆的西南军区大操场举行。

年近90岁的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退休职工、原西南军区军工筑路第一总队参谋孙贻荪,参加了当年的开工典礼。“领导们作动员讲话,说为什么要建成渝铁路、说四川人民有多渴望铁路。”

孙贻荪回忆,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他们说,现在解放了,共产党要给人民办好事,到了四川,就要把铁路修起来!”

开工典礼上,贺龙将一面写有“开路先锋”四个大字的旗帜,交到了军工筑路第一总队队长李静宜的手中。第二天,筑路军工们就持旗奔赴一线。

“依靠地方,群策群力,就地取材”

当时的修路不仅仅是修路。筑路军工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击败了沿线的土匪和特务,推进了铁路的修建。在九龙坡泥壁沱,孙贻荪与战友就曾与土匪交战。

建设更艰难。以前,国内建成的铁路都由“洋人”修建,技术、材料均从国外进口。修建成渝铁路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困难重重,还面临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所需的原材料十分匮乏,党中央指示,“依靠地方,群策群力,就地取材”。

举全国之力支援,鞍钢的钢锭、上海的钢梁、武汉的机车等从江河上运来;自力更生,就地取材,钢轨靠自己轧制,炸药用土法自制,所需的129万根枕木,都是由沿线群众捐献,有的老人还捐出了自己的寿木。为节约成本,施工少用水泥尽量就地使用石材,沿线许多桥梁、隧道都大量使用石砌。

四川筑路工人,正在建设成渝铁路。视觉四川供图 吴传明 整理

四川人民对成渝铁路建设的热情,让孙贻荪印象深刻。

1950年11月,筑路军工中的大部分解放军奔赴朝鲜战场,建设仍由部队管理,西南局在四川征集了10万民工,继续修建成渝铁路。成渝铁路沿线的内江、永川等地,不仅派来民工,还派来学生,“很多都是初中生,有知识、有文化”。

那时没有现代化机械,打隧道靠放炮,炮眼用钢钎砸出来。民工们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创造了“压引放炮法”“单人冲钎法”“杠杆打夯机”“自动卸土车”等技术和设备,不仅节约材料,还大大提高了工效。两年的工期中,先后诞生了2.4万余名劳模和先进生产者。为纪念筑路民工的历史功绩,后来在内江市还修建了“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

1952年4月至5月,成都阴雨绵绵,泥土黏在挑土的撮箕上,影响了施工效率。部队发出告示,向群众征集多余的谷糠。成都人民得知后,家家户户连夜打谷子,第二天送到成渝铁路驷马桥工地,当天就收到几千斤谷糠。

孙贻荪时至今日仍然感慨:这真的就是一条人民铁路。

孙贻荪的两枚成渝铁路建设纪念章,左为通车纪念章,右为筑路军工纪念章。王眉灵 摄

“铁路的开通,改变了巴蜀交通格局”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全线通车,成都、重庆同时举行通车典礼。

孙贻荪作为部队特派摄影记者,在成都见证了这一盛况:从火车北站(成都站)到人民北路,数十万民众按方块列阵,大家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尽情欢呼,鞭炮响连天。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全线通车。视觉四川供图 吴传明 整理

四川人民渴盼了半个世纪的铁路,终于成真!当火车呼啸而过,沿线民众无不欢欣鼓舞。当天,成都、重庆分别开出一对彩车,在内江站同时停驻,当年14岁的少先队员李元鸿还记得,调皮的孩子趴在铁轨上,用耳朵去听火车驶来的声音;不少年迈的老人在儿孙搀扶下来到铁路边上,只为了听一听火车的警笛声、摸一摸铁轨或火车头。

“我们用自己的力量,短短2年时间就建成成渝铁路,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西南交大铁路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中心院长田永秀说,我们党用事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不仅能带领人民马上打天下,也能下马搞建设。

成渝铁路的开通,改变了巴蜀交通格局。成都、重庆两大城市的时空距离,由以前的船行一周、车行2天,缩短到13个小时左右;成都、重庆及沿线10多个城市快速串联,此后随着出入川铁路通道建设,逐步与全国各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成渝铁路通车后,运价大幅下降,物流更加畅通,1200多种过去不能外运的西南特产,大量运往华东、华北等地区,重庆荣昌的煤点亮了万家灯火,四川内江的糖甜遍了全国。

车轮滚滚,汽笛长鸣。时至今日,穿越70年的岁月,成渝铁路依然是成渝之间重要的交通大动脉。“由成渝铁路引申的铁路通道经济,影响至今。”田永秀说。

川观新闻记者 王眉灵 视频 李强

编辑:邓思璐责任编辑: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