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铁路带来了什么?透视70年时光
红星新闻网(记者 龙昱丹 古单宇 实习记者 向思燚)7月1日报道 “呜~~~~~~~~”一声火车汽笛响彻巴蜀大地。1952年7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自行修建的首条铁路——成渝铁路正式开通!一条川人盼了数十年的铁路,为何新中国仅用两年就能修成?一条、两条、三条、四条……成渝两城又为何如此密集修建高铁线?
成渝铁路通车70年之际,带着这些问题,红星新闻网记者采访了成都市社会科学院专家。
成渝铁路两年建成靠这两个优势
川人对成渝铁路的期盼,可回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09年,川汉铁路(成渝铁路属其西段)开工。不到两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出卖川汉铁路筑路权,“保路运动”爆发,川汉铁路停工。
此后,历经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成渝铁路因各种原因多次复工又被多次搁置。直至1949年底四川解放,成渝铁路仅完成了工程的14%,一寸钢轨未铺。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党和政府决定兴建成渝铁路。1950年6月,成渝铁路全线开工;1952年6月13日,成渝铁路完工;7月1日,成渝铁路正式通车,西南人民近半个世纪的梦想成为现实。
▲50年代西南铁路成渝线沿线车站略图(图片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成渝铁路不仅承载着川渝两地人民对铁路的期盼,更代表了新中国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心和决心。“新中国成立后,即便同时应对剿匪和朝鲜战争的压力,共产党仍然带领人民修成了成渝铁路。回顾这段历史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有决心和能力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沙智库特邀研究员胡越英阐述了成渝铁路两年建成的原因,“快速而经济地建成新中国第一条铁路,先后集结了2.9万军工、8.8万民工和失业工人。这得益于当时中国共产党近30年的群众路线、革命斗争等组织经验。”
▲80年代,成渝线简阳站客运职工给车上的旅客倒水(图片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在胡越英看来,除了党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是成渝铁路得以两年建成的制胜法宝。“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选择建设成渝铁路,意味着放下其他众多项目。但社会主义国家既要兼顾人民当下的福祉,更要着眼国家的长远利益,只有这样才是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国家。”
密集铁路线可使双城经济圈加速形成有机整体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盆地西有横断山脉阻隔、南有云贵高原断绝、东被巫山所遏,北为大巴山所拦。山高水险,交通不便。
70年前,从成都乘船至重庆,需耗时一周;成渝铁路通车后,需要13个小时;2006年,成遂渝铁路开通,两地行程缩短至4小时;2015年,成渝高铁建成,蓉城1个半小时直达山城;2020年,成渝高铁首开复兴号,两地形成“一小时通达圈”;2021年,成渝中线高铁启动建设。
▲成渝高铁上新“绿巨人”复兴号动车组(包亮/摄)
70年后,成渝铁路、成遂渝铁路、成渝高铁三线并行,成渝中线高铁正紧锣密鼓地建设。铁路的加密、提速,不但使两地时空距离跨越式缩短,还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了无限活力。
“成都和重庆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两个极核城市,密集的铁路及发达的高速铁路不但可以串联起两座超级大城市,而且有助于促进围绕两座超级大城市的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形成网状结构。”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同城化所助理研究员、金沙智库特邀研究员雷霞分析了成渝间密集修建铁路将带来的变化。
雷霞认为,成渝间稠密的铁路线使得沿途所有城镇连结成网。在这个区域内,自主流动的人口、信息、技术等要素,既有利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生产分工与协作,又有利于成渝双城经济圈形成统一市场。“也就是说,密集的铁路线可使成渝双城经济圈加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而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前不久,成渝铁路重庆站暂别菜园坝车站,成渝铁路的升级改造开始加速,新的成渝铁路将发展到更高阶段。未来,两地交通将是什么状况?雷霞说到:“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将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未来,成渝地区人们的出行、货物的运输,既可以选择高速的高铁、也可以选择自主性更强的高速公路、还可以选择风景更丰富的旅游道路,既可以走高效率的空运,也可以走低费用的河运。”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段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