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0亩秧田机械化管理 成都“90后”女孩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王伶俐
一袭黑白格子长裙,一双黑色玛丽珍鞋,白白净净的脸。“很难将眼前这位‘90后’成都女孩儿和农业一词产生关联。”这是大多数人对王伶俐的初始印象。
从2015年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崇州投身农业算起,今年是王伶俐当上农业职业经理人的第七个年头。现在,她是成都市崇州市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名高级农业职业经理人,为三个合作社代管3900余亩高标准农田,负责每年的播种计划和日常管理。
小时候,王伶俐觉得稻田特别大,“秧好像永远都插不完”,村里的人一天到晚都在地里。收上来的粮食,没有烘干房,就在车少的路上铺开晒。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使得“小田”变成“大田”,为农机运作提供了广阔天地。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最忙时也就二十几个临时工。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二代”,过去十几年里,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王伶俐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王伶俐管理的高标准农田已大规模采用机械化耕种
“小田”变“大田”
女承父业
大学毕业当上农业职业经理人
采访这天正是中伏第一天,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来了。
成都崇州市隆兴镇顺江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里的水稻已开始抽穗。绿油油的稻田一望无际,庄稼比半个人身子还高一些,间距整整齐齐。8月底,最早的一批水稻就会进行收割。
尽管是农闲,但身为农业职业经理人的王伶俐一点也不闲。除了1500余户入社农户、3900余亩田、三个土地股份合作社,王伶俐还负责管理一个农机合作社和一个烘储中心。
一个专业的农业职业经理人需要做哪些工作?“简单来说,就是负责种什么、怎么种、卖到哪里。”从前期采购农资,到购买农业机械化服务,再到插秧服务、育秧服务,以及产品的生产、销售,全过程都需要农业职业经理人安排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3900余亩田,若放在父亲那一代,是万万想象不到的一个数字。“小时候觉得种庄稼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王伶俐记得,小时候家里有1.8亩地。“那时候觉得1.8亩地好大,一到农忙季就很痛苦,插秧好像永远也插不完”。
王伶俐的父亲王志全是成都市最早一批农业合作社职业经理人。2010年,崇州开始探索并创立农业共营制,农户以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社,聘请职业经理人经营管理。时任顺江村5组生产队队长的王志全一听到消息,立即决定加入。第一年,王志全将村民们的闲置土地集中起来,“大约80亩”,统一规划种植,等到年末,社员们就能获得土地分红。
第二年,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找上门来,王志全管理的田增加到约400亩。到2015年,这个数字变成了3000亩。在当时的崇州,王志全算是管理土地最多的经理人之一。
随着土地规模一起变化的还有王志全的口头禅,也从“走出农村”变成了“种地有前途”。
王伶俐2015年大学毕业前,有人曾问过他一个问题:“等你退休了,3000亩田谁来种?”他毫不犹豫地答道:“当然是女儿了!”
为什么选择回到乡村?王伶俐给出的答案里,除了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有对乡村的感情。
“这也是一份很有意义的工作。”王伶俐认为,这种意义,和家乡情结有关,比如,如何让种植过程更加现代化和机械化;怎样才能更加节约成本,在增加收入的同时给农民更多的分红;把没人种的土地种起来,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田间使用无人机植保
科技加持
质疑声中 开启农业机械化之路
当然,这也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当集“年轻”“女生”“非专业”这些标签于一身,事情就变得更加困难。“外界的人第一眼看到我,会觉得我就是来作秀的。”她手机一直保存着一张照片,那是2015年她和父亲在田间的合照。22岁的她和众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留着一头长发,穿着粉色外套和黑色短裙,显得与周遭的一切都格格不入。
除了外界,合作社社员也是满满的不信任:“这么年轻,又是个女娃,搞农业不是你这样的,你也不了解农业。”
打小看着父母在田间辛苦劳作的王伶俐深知,没有机械化的农业,是非常艰难的。往日的一幕幕,还历历在目:
农忙时,父亲一天24小时几乎都不在家。没有烘干房,收割的粮食就在车少的路上铺开晒。晾晒时,24小时都得有人看着,遇上风吹雨打,一年的辛苦要折损不少。
更为严峻的是,当做农活的老一辈老去之后,谁来种地?
2015年返乡后,王伶俐和父亲商量,尝试用机械去替代人工。为了解决土地股份合作社全流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当年,父女俩带头建起崇州市志全农机专业合作社,购入了4台插秧机。
第二年,一座使用天然气,可烘1万多亩、储存2000吨粮食的烘储中心建成。村民们在马路边晾晒粮食的景象一去不返。
近几年,王伶俐所在的合作社先后引进了植保机、大型喷雾机。2020年,合作社引进了大田北斗系统,将北斗导航系统安装到插秧机上,让插秧机实现精准作业。“插秧机插得好不好,在手机上就可以看到。”
现在,从育秧、插秧、施肥、植保、收割、运输、烘干,王伶俐所在的合作社都已全程实现农业机械化。3900余亩地有了科技加持,最忙时田间也只有20来人,比以前节省了约10倍人力。
摸索有机种植
最重要的是“怎样种出更好更安全的粮食”
有了好收成,王伶俐的工作远没有结束,作为农业职业经理人,还要给每颗稻米、每亩地的粮食“找好出路”。
2018年,王伶俐促成一笔订单,由一家公司统一收购水稻,但收款、分红可能要等到年底。时间晚,看不到现钱,父亲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一样的粮食,价格卖得更高了,有保底,心也不慌。”王伶俐反复强调“订单农业”的好处,一家一户地解释。
也是从那一年开始,“订单农业”成了合作社主要运作模式,“客户需要什么米,我们就种什么米”。
她还联系了一些大企业和公司直销,或者电销,把优质粮食包装起来,作为购买方的员工福利。如此一来,不仅保证了销路,同样的产量还能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卖出。
有了好出路,“‘怎样种出粮食’已落伍,‘怎样种出更好更安全的粮食’才是最重要的问题。”王伶俐说,在父母那一辈,种地就选产量高的品种,“品种可能并不是最优质的”,产量高,卖的钱就多,但这与“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并不契合。
2018年开始,王伶俐所在的合作社拿出1000亩地,开始摸索有机种植。
“有机种植的前期投入虽高,但把土地保护好了,种出来的粮食肯定更好,也可以卖出更高的价格。”2021年,王伶俐所在的合作社拿到了有机转换证书。这一年,地里种出的大米卖到了五六元一斤的价格,比普通米价格高出两倍。
根据相关政策,再过两年时间,这1000亩地就能拿到土地有机证书,“到时候卖出的价格会更高,老百姓也能分更多的钱”。
除了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王伶俐所在的合作社还用精准施肥,设置螟虫诱捕器和风吸式杀虫灯等物理方式替代农药防治病虫害。从2015年至今,合作社化肥用量减少约40%,产量增收约15%。
农村大有可为
回乡创业 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我们被评上‘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了!”采访间隙接了一通电话后,王伶俐向记者分享了这个好消息。
这并不是她第一次获得荣誉。2019年7月,她被评为第十一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2021年6月,她被授予“成都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1年底,农业农村部通报表彰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王伶俐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的荣誉……
“她到底会不会种地?”王伶俐再没听到过这些声音,村民们对她寄予厚望。“现在,大家都很信任我。”感动之余,王伶俐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
和当年父亲的期盼一样,她希望更多年轻人返乡,参与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建设。在崇州,现在约有2564名农业职业经理人,45岁以下的约1370名。参加职业经理人的相关会议时,王伶俐发现,台下坐着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
“从过去的无人种田,到人人抢着种田,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各种政策。”她总是在各个场合积极为农业职业经理人“代言”:从事农业职业经理人后不仅有免费的职业培训,还有去中国农业大学学习的机会。此外,对于职业经理人,还有贷款、贴息的优惠。“比如,我作为高级职业经理人,可以贷款50万元,我用这笔钱买了农资等产品,解决了一部分资金难题。”
回乡创业这几年改变的,也不仅仅是农业。
王伶俐说,依托良好的农业本底,家门前发展起了乡村旅游,“一到菜花节、丰收节,场面火爆得连车都开不进来”。
乡村旅游直接带动了家门前的就业。附近一个卖豆花饭的商户,仅仅在旅游旺季的三十来天里,可以挣到几万元。
“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农村大有可为。”站在家门前这十万亩粮食高产稳产高效综合示范基地旁,她总会想起父亲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你一个人吃饱饭不算吃饱饭,要让更多人吃饱饭,还要吃得好。”
在王伶俐看来,能为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做一点贡献,这也是她人生意义所在。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摄影记者 吕国应 实习生 刘炜炼
原标题:天府粮仓 希望的田野
编辑:段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