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巨头当“链主” 引来45个“伙伴”落地成都

2022-08-11 07:11  来源: 成都商报

▲2021成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亮相的全自动智慧市域列车

成都中车长客讲述了一个资源高效集成产业协作配套 主体融合共生 市场开放共享的故事

太阳神鸟、金沙面具等元素融入到内饰设计中,从车头造型再到车身涂装,“成都味”十足。这辆以三星堆文化“黄金面具”为外观原型的市域列车,曾在2021成都国际工业博览会和第十八届西博会上惊艳众人,成为一张鲜明的“成都造”名片。

这是成都中车长客公司推出的本地研发、制造、试验的新型全自动智慧市域列车,时速160公里。尽管还没有正式进入市场,在成都新津区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却可以见到它的雏形。就在这个园区,地铁列车的“骨骼”和“血肉”都诞生于此,后续的检修也能在隔壁车间完成。

从轨道交通车辆及零部件设计、制造,再到维修以及运营维护,这是成都中车长客作为“链主”企业本身的实力。高达63%左右的本地配套率,则印证了“链主”集链成圈的能力。

目前,成都明确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轨道交通等方面的21条产业链,特别明确产业建圈强链中要注重对“链主”企业的培育。

“链主”,就是那些在产业链供应链中居核心或主导地位,能够掌控整个产业链中最有价值部分并拥有最终话语权的企业。“链主”如何集链成圈?成都中车长客讲述了一个资源高效集成、产业协作配套、主体融合共生、市场开放共享的故事。

外引补链 引导落地成都企业达45家

产业链由头部企业通过利益联结、关联配套而形成。“链主”企业如何发挥“头雁”效应,凝聚“链主+链属”集群发展合力,是产业建圈强链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成都提出,让“链主”企业赋能,聚焦主导产业全力以赴招商引智,聚焦配套产业千方百计强链补链。

缺啥就补啥,让“链主”企业在招引工作中具备话语权,这是成都中车长客的经验。

距离成都中车长客生产车间六七公里处,就是成都市本盛轨道客车装备有限公司所在地。这家公司来到成都的时间与成都中车长客布局车体生产线的时间同步。

“我们的业务都是跟着中车走的。”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给成都中车长客供应的地板搅拌磨砂焊,是一种新型的焊接工具,与传统焊接方法相比,具有高效低耗、焊接温度低的优势,“这几年,除中车长客外,我们还拓展了五六家新客户,营业额逐年翻倍。”

成都中车长客先从自身的供应商名单“下手”,把公司的合作伙伴引来,为成都构建朋友圈。

以成都市第四轮轨道交通车辆招标为契机,成都中车长客先全面梳理成都本地供应商产能与资质等情况,再查找当前产业链本地空白环节,利用自身资源从长客股份的合格供应商名录中遴选出优质目标企业。

通过政府牵头,成都中车长客公司参与开展了多轮招引促进工作。目前,已促进长春天瑞、深圳生力源、虎伯拉(上海)等15家科技制造型企业投资落户成都本地,累计引导落地成都企业达45家。“未来,通过配套企业在地不断积累,本地供应商配套率将至少提高10个百分点。”

为何供应商愿意跟着“链主”企业走?“我们深耕行业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能力,能够为‘链属’企业带来市场业务和技术管理,企业基于信任和发展的需要,就愿意过来。”成都中车长客董事长张洪军介绍,成都中车长客会针对“链属”企业输出技术管理,例如,每年中车长客至少会有两次派出技术人员去供应商企业做技术审核和质量安全管理,对方有新技术时双方也会联合攻关和拓展应用。因此,这几年里,涉及到牵引、网络、广播、空调、车门、贯通道、受电弓、大系统等领域的,都有供应商来落地成都。

招引也并非一哄而上。张洪军提到一个细节:为成都招引而来的“链属”企业在数量和类别上趋于平衡,每个系统都有2~3家供应商,在保证竞争的同时也能互为补充,尤其在疫情偶发时,对于产业链的稳定有着重要作用。

内培强链 “产品为源”扶植本地企业走出去

从另一个方面体现成都中车长客作为“链主”企业所具备的行业话语权和产业带动力的,就是内培强链。

成都中车长客通过筛选、审核、培育,确定了一批成都本地优质企业进行重点培育,采取产品试验、试装、小批量试装到最后全面应用的方式,实现了成都本地企业“走出去”。

2013年成立的金铠迪马铁路专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正是被带动的企业之一。该公司为中车长客供应的油压减振器,是轨道列车的关键配件之一,“我们的产品主要作用是提升轨道车辆的乘坐舒适度。”金铠迪马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最开始油压减振器全部依赖进口,开展自主研发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但发展机遇不可错失,中车长客这样一家具备整车生产能力的企业落户成都,让我们下定了决心,去抓住机遇,开拓市场。”

与中车长客达成合作后,该公司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4年时间里,营业额从200万元增长到3000万元。

“我们是国内第一家给它的产品做推广的企业,新产品的应用和评估都由我们来出,现在成都地铁4号线就用上了,后续也要扩大应用。”张洪军说。

去年年底,该公司取得了中车长客全国范围的供应商资质,扩大应用的承诺正在成为现实。“这意味着,我们的产品不光会运用在成都地铁车辆上,其他城市的地铁车辆也可能会用上我们的减振器。”金铠迪马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从成都走向全国,这一小步,将是企业发展中的关键一步。

“我们占据了全国40%的市场份额,国内51个有地铁的城市中70%都有我们的业绩,这是‘链主’能给‘链属’提供的资源。”张洪军举例说,“链主”企业除了提供新技术的应用场景,给“链属”企业提供市场空间,同时还在提供技术突破的空间,例如成都中车长客正在联合交大铁发等院校企业,联合开发列车上运用的新材料。

“目前我们在发展常规地铁的同时,也在谋划做新能源市域车。”张洪军透露,这种低速、无人驾驶的市域车比地铁快、比高铁便宜、快起快停能满足公交化需求,未来或许将是应用于成都都市圈的主要制式。随着“链主”企业的突破,对于“链属”企业的转型升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舞台。

■采访手记

“链主”企业壮大

产业园内百花齐放

“许多城市都喊出了做强本地配套的口号,成都是效果最显著的城市之一。”采访快结束时,张洪军说,集圈成链并非中车长客一家的经验,也绝非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就能达成。在他看来,近年来成都轨道交通的市场规模呈爆发式增长,给企业提供了“入局”的大量机会;对企业落地,成都的政策也足够有吸引力。当然,给予“链主”企业充分的机会和空间,是成都最“聪明”的举措,也是给企业带来获得感最强的措施。

“成都谋划的蓝图方向清晰、重点分明。”张洪军举例说,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内有且仅有两家轨道交通“链主”企业,既有竞争也有引领,两家“链主”企业均可根据自身特色找准聚焦点和着力点。目前,新筑股份推出了全球首个时速160公里内嵌式磁浮交通系统,中车长客公司推出了新型时速160公里全自动智慧市域列车,新制式、新技术在园区涌现。在看到“链主”企业壮大的同时,“不要忘了,我们园区是百花齐放。”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

编辑:邓思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