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云顶城 一座影响宋朝命运的山城

2022-08-11 12:34  来源: 成都政协

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国政协开展委员读书活动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全国政协、省政协关于在政协委员中开展读书活动的部署要求,成都市政协把深入推进政协读书分享活动作为“书香政协”建设的重要内容。“成都政协”微信公众号荐读专栏,今日为大家分享的作品与金堂云顶山城有关,请大家品读。

南宋末年,蒙古军兵分三路,进攻宋朝。面对来势汹汹的蒙古铁骑,四川军民创立83处山城,依靠天险与蒙军周旋,其中八座最为牢固,史称川中“八柱”,分别为金堂云顶山城、合川钓鱼城、南充青居城、万州天生城、苍溪大获城、奉节白帝城、通江得汉城、剑阁苦竹寨。依靠这些山城,南宋与蒙古展开了长达52年的拉锯战。今天,金堂云顶山城尚存,险要的城垣与斑驳的古城,如同一位上了年纪的老者,仍然在江边讲述着那部孱弱而又悲壮的南宋史。

QQ截图20220811123246

▲斑驳的云顶山城旧址,向后世诉说着近千年前那段金戈铁马的往昔

沱江 倒影瑞光塔

初夏的一个清晨,我站在沱江边,远眺对岸的瑞光塔,晨曦中的沱江似乎凝成了一块绯红色的水晶,河水流过浅滩,划出一道道透明的弧圈。对岸,瑞光塔拔地而起,清晨的霞光在天空抹下一道道彩霞,其中一抹横亘于塔顶,久久难以散去,与黛青色的瑞光塔相映成趣。由于年代久远,瑞光塔塔身已经剥落,远远就能看到斑驳的痕迹,过去,不知名的鸟儿衔来种子,如今在塔身的沟缝中已顽强地伸出了枝桠,与瑞光塔盘根错节地交织在一起,也让古老的石塔嗅到了生命的气息。

南宋末年,蒙古铁骑进攻南宋王朝,南宋“行在”临安(今杭州)昔日寺庙众多,香火旺盛,名塔林立,却大多在国破后毁于蒙军之手,也正是为此,全国宋代古建筑并不多见,瑞光塔却奇迹般地在战火中保存下来。清代的一次雷击击落了塔顶的塔刹,从那以后,这座始建于宋代年间的石塔一直屹立在沱江之畔,如同一位阅尽沧桑的长者,讲述着那部孱弱而又壮烈的南宋史。

公元十三世纪的蒙古军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部队,蒙古人骑着骏马,带着弓箭、套索、标枪、狼牙棒,走过了许多地方,所到之处,留下了无数战争的印记。在著名的加勒卡河会战中,两万蒙古军队与十倍于己的俄罗斯、钦察联军激战三天三夜,全歼对手,俘获十多个俄罗斯大公,这些大公后来皆死于蒙古人的车辕之下。史料显示,蒙古军队仅用了五年,便征服了中亚的喀拉汗国和花剌子模国;用了八年,征服波斯和幼发拉底河以北地区,建立伊尔汗国;至于击败俄罗斯,建金帐汗国,也不过用了十五年。

打开中国古代地图不难看到,南宋王朝的范围,如同一只碗的侧面,碗面对着北方,临安在碗的东面,靠着东海,碗的西部就是四川。金国灭亡后,蒙古军队打算从汉中入蜀,占得四川后顺长江而下,直捣临安。蒙军的入侵使得原本就饱受摧残的四川防线愈加残破不堪,宋军节节败退,退守夔门(今奉节),川西平原遂成孤城。史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当时的成都人并不知道蒙军来袭,看到城中奔走的蒙古铁骑,还凑在一起看热闹,很久才反应过来原来战火已到了家门口,勇敢的成都人甚至拿着扁担、锄头迎战,以此来保卫家乡。可惜的是,手无寸铁的百姓自然远非蒙古军的对手,成都知府也被射杀在城南菜花街中。瑞光塔本来是百姓祈福的福址,此时却在沱江之滨,见证了一场腥风血雨。

怀安军 消失的军镇

绵远河发源于绵竹九顶山大盐井沟,自北向南流入川西平原,流至金堂与湔江、石亭江汇合后,始称沱江,全长634千米,如同一把蒲扇横铺在川西平原上,经金堂、简阳、资阳、资中、内江、富顺,在泸州汇入长江。在地图上不难看到,沱江穿过金堂峡流入淮口镇后,突然拐了一个90度的急弯,淮口镇就在这个大水湾旁。由于扼守水路咽喉,淮口镇的历史,始终少了一份宁谧,多了一份武功。

2

▲金堂淮口附近沱江呈现出90°的大拐弯,宋代怀安军就曾在此扼守水路要道

沱江之畔,有一座南宋时期的古城,唤作怀安军城。历史上,南宋王朝在矿产丰富之地设“监”,管理矿物开采与运输;在军事重地设“军”,修建城墙、门楼,屯重兵戍守。史料显示,四川境内设有2监、8军、10府、29州、180县,除了怀安军,尚有长宁军、宁西军、永康军、石泉军、云安军、梁山军、南平军。整个四川防线,事实上都控制在八军手中。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一次文物普查中,怀安军城便露出了它神秘的面纱,成都市考古研究所联合金堂文管所又对怀安军城进行考古发掘,我来到古城时,发掘尚未结束。这是一块长方形的遗址,一条宽约5米的石板路从中心穿过,两边用厚重的长条石层层叠叠垒成城门,纵然已埋藏了数百年,俯下身来,依旧能清楚地看到长石条上凹凸不一的刻痕。路边,每隔数米便能看到一个柱础,通俗点说,就是古代立木头的石墩子,如今,它已经空空荡荡,散发着一抹沧桑与凝重。

城墙长约50米,宽20米,正中的石板路便是过去的城门洞。中国古代历来有建造城墙之风,甲骨文中很早便有了“城”字,按照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城”跟“盛”通假,就是容纳百姓的意思。中国古代的城墙,往往以石头、砖块垒成,中间是城门洞,城外是护城河,以吊桥与城内相连,城墙上建有箭楼、敌台、跑马道,遇到攻击,弓箭手在箭楼防御,士兵经跑马道往来,布置兵力。

由于地处沱江险隘,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即令地方官修筑怀安军城,建造城郭,修建攻城用的楼橹,驻扎军队,扼守沱江水路;南宋年间,古城日益残破,当时的怀安军军事长官度正上书朝廷,建议重新修葺,修葺后的古城“高一丈五尺,厚一丈六尺”。遗址旁边曾发现过一条宽约10米的壕沟,可能是怀安军城的护城河。

事实上,中国传统城墙对于骁勇的蒙古骑兵而言,并无太大阻拦作用,就怀安军城而言,城址位于沱江旁的一块冲积平原上,地势平坦,附近仅有一些小丘陵,位置并不险要,1237年,蒙古军队接连攻破遂州、资州、阆州、邛崃、开州、万州、夔州等大小城池,经三峡顺长江而下,兵锋已威胁到了长江中游的腹地。在平地,蒙古军队可以纵横驰骋,发挥速度的优势,当年,欧洲人曾想用坚固的城堡阻止蒙古人的入侵,结果证明也只是不堪一击而已。

川中“八柱” 遏制蒙古骑兵

四川日益凋敝的局势令宋理宗坐立不安,这位年轻的君王,此时刚刚从宰相史弥远的专政阴影中走出来,他不止一次地在朝廷上长吁短叹,表示要考虑四川战事的人选,余玠正是这种情况下来到四川。

蒙古铁骑游走无定,南宋则以步兵为主,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通常情况下,古代一个骑兵相当于数十个步兵的战斗能力,且江淮之地多为平原,便于骑兵驰骋,正如宋人《黑鞑事略》所言:“其阵,利野战,不见利不进。动静之间,知敌强弱”,以致宋军频频溃散。宋人逐渐意识到,传统意义上的城池很难阻挡蒙古军队的进攻,必须借助山地与河流的优势,而四川除了川西平原外,丘陵遍布、山寨众多,余玠入蜀后,决定以山制险,修筑山城,将步兵分散在山中,依靠地形与其周旋,避免与蒙军直接交锋。

在余玠帅蜀的10年中,四川共建设或加固了83处山城,最险要的八座被蒙古人称为川中“八柱”,分别为金堂云顶山城、合川钓鱼城、南充青居城、万州天生城、苍溪大获城、奉节白帝城、通江得汉城、剑阁苦竹寨。其中,云顶山城据沱江天险,合川钓鱼城扼守在嘉陵江和渠江、涪江三江交汇之处,青居城下临嘉陵江,得汉城位于大通江畔,白帝城镇守长江咽喉,大获城据宋江(今东河)之险。南宋灭亡后,少数地处深山中的山城却侥幸保留至今,险要的地形与斑驳的残垣,成为记载下一幕幕金戈铁马往昔片断的载体。

南宋题记 讲述心酸历史

怀安军城,也就在此时搬到了云顶山上。就云顶城而言,沱江流经金堂,从龙泉山脉冲出一条河道,画了个巨大的“v”字形,隔开了两岸的云顶山与炮台山。淮口镇位于沱江冲积成的台地上,地势平坦低洼,惟独云顶山四面孤峰兀立,状如城垣。南宋时期的云顶城有南城门、北城门、瓮城门、长临门、端午门、后宰门、小东门七座城门。如今,七座城门仅剩北城门与瓮城门尚存,壮士的忠魂与蒙古铁骑的马蹄声,犹从南宋,缓缓而来。

北城门城高2.5米,宽2.2米,由长条石砌成,石头上雕刻着南宋典型的“人字纹”,由于年代久远,城门已经呈黛青色,表面层层剥落,不知名的杂草从夹缝中顽强地生长出来。北城门位于云顶山最北麓,扼守着北路山道,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走进城门,当年南宋军队在城墙上开凿的城门洞尚历历在目,穹顶上有两行南宋小楷:“忠翊郎、利州驻扎、御前右军都统兼潼川府路将领都统使司修城提振官孔仙”,“保义郎、利州驻扎、御前摧锋军统制兼潼川府路兵马副都监、提督诸军修城肖世显规划”。

距离北城门大约百米,便是瓮城门,瓮城是在主城边上设立的一座辅城,如同一个“陶瓮”一样拱卫在主城周围,这也是中国古老城池的独特设计。从年代上看,瓮城门的年代要晚于其他6座,可能是宋军觉得有必要加强北麓防备,特意增设。一棵榆钱树与城门盘根错节地生长在一起,苍虬的树根暴露在黄土之中,经年的风吹日晒,瓮城门上方已经垮塌,拨开杂草,石砖散落一地,在阳光下暴露着深浅不一的花纹。而历史也似乎突然在此时轮回到南宋末年那一幕幕血腥的片断。

今天,拿出一张四川水系图,如果在岷江、沱江、长江、嘉陵江、渠江及其支流之畔,将南宋末年的山城标注出来,你会发现,这些山城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防御体系——重庆城、钓鱼城为中心,凌云城、神臂城、天生城、白帝城为两翼,云顶山城、运山城、大获城、得汉城、小宁城、平梁城、大良城等为辅助。

依靠这些山城,宋军展开了最为顽强的防御战,在余玠率领下,宋军与蒙军大小三十六战,一点也不处于下风,余玠还一度北上,与蒙军大帅汪德臣于汉中鏖战,试图收复汉中,拱卫四川。然而,就在宋蒙战场出现转机之时,中国古代历史上“狡兔尽,良狗烹”的悲剧却再次换汤不换药地上演,宋理宗担心余玠功高盖主,听从谗臣之言,下令召余玠回朝,余玠郁愤难平,气绝身亡。那些谗臣,其中一个便是驻守云顶山的将领姚世安。

与其说余玠死于姚世安的谗言,倒不如说他死于宋朝对于武将的态度。诚如清人王夫之在《宋论》中所言:宋家朝廷所最忌者,是孔武有力的武将,而非偷生邀宠的文生。宋朝军队一向羸弱,少有胜绩,武将也大多萎靡无能,一旦出现王德用、狄青、岳飞这样的名将,即想方设法防范,害怕“尾大不掉”。宋朝名将大多难得善终,余玠之死,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

云顶城瓮城门至今犹存,经年的风吹日晒,城楼已经垮塌,残存的券拱之上,“皇宋淳祐巳酉仲秋吉日帅守姚世安改建”几个楷体大字尤历历在目。淳祐巳酉是1249年,此时的姚世安依旧负责云顶城防务,对余玠的诋毁也源源不断从这里送到临安。

宝祐元年(1253年)六月,宋理宗任命余晦为四川宣抚使。余晦令都统甘闰在紫金山筑城,不料被蒙军偷袭,几个月后即被狼狈地召回临安。《宋季三朝政要》记载,当年宋理宗任命余晦为宣抚使,连徐清叟都觉得太不恰当,认为余晦“素无行检,轻儇浮薄”,此举必定会招来蒙古人的耻笑。宋理宗的回答倒很是直白:“诏令已颁,决能反汗”。诏令既下,岂能更改?与他的历代先祖一样,宋理宗相信,本朝的武将远比蒙古人更加危险。余玠之死,也使得蜀地向好的局势土崩瓦解。可以说,小小的云顶城,影响了宋蒙战场的走势,也改变了宋朝的命运。

QQ截图20220811123355

▲云顶山碑刻,铭刻在山石之中的文字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1276年,蒙古军队兵临临安,太皇太后捧着玉玺投降,下令全国军民向蒙军缴械,四川军民并不知道南宋王朝已经投降了元军,也不知道文天祥又拥立南宋宗室二王,他们继续与元军作战。此前,无论是金、西夏、大理、俄罗斯、波斯,没有一个王朝能抵抗蒙军超过30年,在大多数人眼中,南宋王朝孱弱不堪,而四川军民则用死亡、坚韧书写着南宋史上最为惨烈与最具韧性的章节,展示着历史最为嗜血的一面。(文 小唐 | 图 余茂智 杨健)

编辑:邓思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