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成都 感谢有你

2022-08-19 07:59  来源: 成都日报

成都市第三届大美医者入选名单(共16人)

大医精诚

何 雯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

张利兵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

何宗岭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

张建辉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潘 涛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护理天使

廖天治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周 红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

赵 萍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

胡礼慧 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

公卫先锋

张颖聪 成都高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乔 梁 成都市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支队

陈振华 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王吉丽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

基层卫士

徐 霈 武侯区红牌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张庆掣 青白江区福洪镇卫生院

淦 勇 温江区金马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大医精诚,以天使之心悬壶济世,以善良之本立身于世。你们不仅医术至精至微,更以高尚的医德服务患者,用医者仁心,为无数的家庭带去了希望;

守护,就是尽管做着日复一日重复的工作,也从不松懈。是昼夜颠倒,脚步匆匆,却永远冲在第一线,做医生的手,病人的肩;

直面病毒、用平凡的血肉之躯,构筑起一道道严防死守、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它既是人民群众的保障线,也是生命线;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没有惊人的壮举,没有耀眼的光环,有的只是一份执着,一份追求,一个目的,用真心温暖患者。

在“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成都市卫健委举行了庆祝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暨第三届“成都榜样·大美医者”颁奖会,分为大医精诚、护理天使、公卫先锋、基层卫士四大板块,向16名大美医者获得者颁奖。

“向全市27万医务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由衷的感谢!”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杨小广在致辞中说道,过去的一年里,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获评“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称号,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受到国家督查激励通报,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模式试点等5项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交流,健康信息化发展总指数迈入直辖市、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前十强。

白衣为甲、逆行出征,我们的医务工作者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一年来,大家齐心协力先后打赢多次疫情阻击战。特别是一个月前,又一次与新冠疫情交锋,全市医务工作者冲锋在前、连续作战,较短时限内实现了社会面清零,取得了阶段性疫情防控胜利。全体医务工作者以真情和汗水赢得了2100万市民由衷认可,用实际行动再次诠释了医师职业不凡的崇高意义。

何雯

任何赞赏

都抵不上一句“母子平安”

从穿上白大褂,“妇产科医生”这个标签就一路伴随着何雯,用她的话来说:越干越喜欢。

作为医院妇产科主任,她专业又果敢,精诚而热情。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产妇的每一个微笑,抢救患者转危为安后的一句感谢……每当谈及热爱的妇产科,她总是笑着说自己是幸福的人。

32年,“小医生”长成“大专家”,在何雯心里,任何赞赏,都抵不上在产房外家属等到的那一句“母子平安”,这是每一位信任她的孕产妇的期望,也是她坚持的最大动力。正是抱着这份对专业的热爱和医者的责任,她总是竭尽全力做好每一台手术。

这些年,何雯先后获得全国“胡润·平安中国好医生”、四川省妇产科十大名医、成都市三八红旗手标兵、成都市三八红旗手、成都市优秀青年志愿者、成都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光荣称号。

张利兵

要让孩子的手术问题

一站式解决

47岁的张利兵,背已微驼。从事小儿外科多年,因为手术时需要长期低头且患儿的器官比成人小得多,他需要戴着一个1斤重的“头盔”,“头盔”上有放大镜和电筒,手术过程就像是在蛋壳的薄膜上“雕花”。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儿童手术相比成人手术更加精密,所以我们不断细化亚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专科化、专业化。”张利兵说,要让0到18岁孩子的手术问题在这里得到一站式解决。

在他带领下,医院儿外科在全川率先开展儿童心脏畸形微创治疗与胸腔镜下双主动脉弓畸形的微创手术,胸腔镜动脉导管结扎术更位于全国前列。张利兵和他的团队曾救治过27周,体重700多克的超低体重儿,这样难度的心脏手术国内鲜有报道。

何宗岭

专业而富有同理心的交流

是改善医患关系的利器

何宗岭办公桌后的书柜里,收藏着患者为他画的“形象照”:身着白大褂,神情温柔。这是一位曾反复尝试自杀的抑郁症患者在康复出院时送给何宗岭的,画的背后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何医生,是您让我重新有了活下去的勇气,真的谢谢您!您带给我的温暖是一份无比贵重的礼物,我将带着它努力地活下去。”

“专业而富有同理心的交流是改善医患关系的利器。”这对于医生来说如此,对心理医生来说更是如此。何宗岭在成都市心理诊疗领域小有名气,很多抑郁症患者都愿意找他看病,不仅仅是因为医术精湛,更因为他不管面对怎样的情况,都能面带微笑,给遭受心灵痛苦的患者带去信心和力量。也正是如此,患者给他起了个亲切的外号——“微笑医生”。

张建辉

危急时刻生命至上

全副武装上阵治疗

28岁的小陈在柬埔寨因为外伤,接受了气管插管全麻下的颅脑手术。术后逐渐出现了呼吸困难的问题,经过检查,发现其原因在于大气道的狭窄,当地无法开展进一步治疗。为了求取生机,小陈赶紧想办法回国治疗。

途经成都停留的小陈进入第一阶段的隔离期,可就在此时,他呼吸困难的问题越发严重,被紧急送到市三医院急诊科治疗。危急时刻,张建辉率领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护团队在院感部的指导下,全副武装做好疫情防控和隔离措施后上阵为其开展治疗。他们进行的是“体外循环下颈段气管环状切除+端端吻合+喉返神经探查术”。放眼全省,能够开展这项治疗的医院寥寥无几。

经过三个小时的努力,手术获得成功。而这,也是市级公立医院完成的首例“体外循环下颈段气管环状切除端端吻合术”。

潘涛

做一名好医生

当一位好老师

1996年从医学院毕业,潘涛正式开启了从医生涯,从事消化疾病及消化内镜的临床工作。

所谓医者,师也。市一医院是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医科大学等临床实/见习基地,同时每年有大量的进修生进入医院学习深造。消化内科也承担了大量实/见习生、规培生和进修生的带教任务。

科室每周两次的教学查房,潘涛格外重视。一方面事无巨细耐心答疑解惑,分享经验,一方面“严苛”地指出大家存在的问题。“严格的学习流程,我们是先做‘坏人’,再做‘好人’,相信培养的学生将一生受用。”她说。

在10余年来,潘涛累计临床带教2000余人/次。编写本科生教案100多份,定期完成临床医学本科及专科理论授课。2018年,她被评为西南医科大学优秀教师。

廖天治

带着技能

到危急和困难的地方去

2000年,本想学医的廖天治在巧合之下被华西医科大学护理专业录取。当时,护理专业共录取了140名学生,男生仅35人,等正式报到后实际才有二十几人。现在想起来,廖天治有些庆幸当年的选择——成为一名优秀的“男丁格尔”,在护理岗位上寻找价值与意义。19年来,从重症护理到灾害护理,廖天治将自己定位在生命的“风口浪尖”,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今年3月30日,作为医院援吉医疗队副队长,廖天治与家人道别后火速赶往医院,即刻出发。担任管理角色的廖天治此行压力不小,包括管理544张方舱床位、协调人员管理、及时沟通疏导队员紧张情绪、保障队员身心健康等。他说,“我是男生,身体好、力气大,能多做就多做一点。”

周红

面对一些危重症

能自信地说“我可以”

在旁人眼中,周红上班的状态和下班后是完全不同的:下班后的她通常很安静,话也不多,但在工作中,她身上永远有一股向上的劲儿,大家也能从她的实际行动中,感受到作为一名护士对职业、对患者的责任心。

周红已在新生儿科工作20多年,这里面对的患者都是不会说话的婴儿,他们的病情变化、需求等都靠护士的细心观察。20多年来,她只请过两次不完整的年假,其他时间基本都在科室或者24小时待命。

目前,医院新生儿科有6个亚专业组,82名医生、164名护士,每天要照看200多名新生儿。作为四川省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为全省的危重患儿提供着生命保障。“护士要跟上医生的脚步,要不断、花大力气学习。”周红说,“面对一些危重症,现在我们能自信地拍着胸脯说,‘我可以’。”

赵萍

患者不是孤军奋战

有她们携手同行

“她不仅是护士长,也是心灵抚慰师。”护士们这样评价赵萍。病房里有个小女孩常常一个人坐在床上暗自流泪,每次赵萍进去查房,就会先抱一抱她,然后给她宽慰;一名几个月大的输入性患儿收入隔离病房,赵萍每次查房都会帮着喂奶、换尿布,讲解育儿知识及观察要点。“让他们体会到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有我们携手同行。”

由于长期接触阳性患者,工作人员实行闭环管理,所以,每次进入应急病房后,赵萍都要等到患者清零出院才能回家。从酒店到医院,这种两点一线的生活一过就是两三个月。虽然不能经常陪伴儿子,但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母亲的想念,他以《母爱》为题,给赵萍作了一首诗。“我真的很感动,他是以我为荣的,能给孩子好的榜样,我很自豪。”赵萍说。

胡礼慧

医养结合下沉社区

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

2019年,医院为帮助更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建立一个健全的养老模式,准备将医养结合下沉社区,在青羊区马厂坝社区建设一个医护康养站。经多方考评,这个重担落在了胡礼慧身上。

创建初期,大家都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创建一个真正能为老年人服务的医护康养站。“压力真的很大。”胡礼慧坦言,“康养站怎么布局才能更好发挥出作用,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等问题,都要去琢磨。”

9月,马厂坝医护康养站开业了,建立了3个区:康复理疗区、文化区以及健康宣教区。周一周三,医院会派专业理疗师来为需要做理疗康复的老人提供服务;周四周五,则派中医专家来坐诊。渐渐地,居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大多数人从牌桌上下来了,会做一些与健康相关的活动。有些时候我稍微晚一点,还要打电话来催我快点来开门。”

张颖聪

要跑得比病毒更快

才能控制住疫情

当时,29岁的张颖聪刚刚迎来人生的重要时刻,和心爱的男子步入婚姻的殿堂。但接到对口支援的通知后,她第一时间报了名。在丈夫的支持下,张颖聪来到甘孜州德格县,稀薄干燥的空气,强烈的高原反应,都给她上了“难忘的一课”。

2020年年初,面对新冠疫情,正在休假的张颖聪主动联系德格县对口单位,要求提前结束假期,返回德格县支援疫情防控工作。川西高原正大雪纷飞,机场也处于关闭的状态。“我几经辗转,终于订上了开航后的第一班飞机。”

到达德格县后,她迅速牵头,对当地疫情进行风险评估,并形成系统的风险评估报告,提交到疫情防控指挥部。由于德格县幅员辽阔,张颖聪和同事们只能挨家串户进行采样,“最远的地方有3个多小时的车程,都是山路。”张颖聪笑称,“这都不算什么困难,我们要跑得比病毒更快,才能控制住疫情。”

乔梁

活跃在幕后

保障专业化和规范化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相较于活跃在一线的“大白”,卫生监督工作者低调了许多,他们一直活跃在幕后,依法指导医务人员加强就诊人员流行病学史排查,完善发热就诊人员的转诊流程,做好医疗废物的交接管理,督促医务人员严格落实疫情防控的各项要求……可以说,卫监人员的付出,最大程度保障了疫情防控各项环节的专业化和规范化。疫情发生至今,乔梁一直奔忙在这些繁琐但重要的工作中。

在同事们眼里,他早就成为一系列重大工作的常客:从抗震救灾,到脱贫攻坚,再到疫情防控,一次次艰巨的任务和使命,让乔梁的人生得到了一次次升华。

陈振华

第一个

和新冠“打照面”的人

2020年1月中旬的一个夜晚,陈振华同一名疑似患者不期而遇,这场相逢也让他成为日后一个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线战斗员。回想那段经历,陈振华说,一开始并没有想到会演变为如此大规模的全球化疫情,“但作为长期在病毒性疾病病原学行业摸爬滚打的人,就算情况再严重也要保持冷静。”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城市检测能力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陈振华依然不能闲着,他多次跟随所在的专项小组对区县疾控机构、医疗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现场培训、指导和核查,有时刚完成一个通宵的应急检测任务,来不及休息,又匆匆踏上去现场的途中。

全市全域新冠核酸检测能力稳步提升,新冠检测能力不断完善,背后是陈振华及其团队无数个夜以继日的付出。

王吉丽

建全省首个

“健康云”服务体系

2020年初,王吉丽接到重任,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启“健康云三甲”医院建设,整合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联合学校、小区、企业,将疫情防控、疾病防治知识等带出医院。

王吉丽还记得,最初到一些小区时,物业并不理解。经过不懈努力,小区里的“云三甲”正式建成。王吉丽忙碌着,也感动着,“我们的专家都是利用休息时间做这些事,有时凌晨两三点处理完急诊病人还在回复小区居民的问题。”这些解答,是一颗颗定心丸,安抚着老百姓就医前急切慌乱的心情。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实践,王吉丽和项目核心团队取得了预想效果,成功突破了传统就医流程和单一健康教育模式,形成了精准覆盖全区域包括婴幼儿、学生、成人、老人在内的100万+老百姓的“健康云”服务体系,开启成都西部的健康服务新模式。

徐霈

基层卫士

构筑居民第一道健康防线

每当身体出现点小毛病,附近居民会先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问诊。因此,这里基本不会上演急救的“生死时速”,多是小病小痛和家长里短。基层医生,直接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的工作人员,徐霈就是这样的卫士。

今年是徐霈作为基层全科医生工作的第17年。量血压、测血糖、中药穴位敷贴……这些在外人眼中繁琐机械的工作,她每天都要重复好几十遍。单日接诊病患最多达200余人次,每年接诊量少则1万人次,多则近2万人次。

“7·15”本土疫情发生后,徐霈被红牌楼社区任命为核酸检测点位长,负责给居民做核酸以及协调物资。4天3夜,徐霈顶着烈日,穿着防护服在点位上一忙就是数十个小时。做核酸、录入信息、搬运物资……一天下来,手都被汗水泡得发白,但她觉得,这些付出都是应该的。

张庆掣

在当地

就近就医的患者越来越多

作为内蒙古第一批从事康复医学的专业人才,从医30年的张庆掣见证了康复医学逐步发展的过程。但在他的心底,一直有个愿望,要把中医康复技术带到基层,带到老百姓身边。

机缘巧合,2019年张庆掣通过成都青白江区高层次人才引进来到福洪镇卫生院工作,成为青白江基层乡镇卫生院的第一位中医主任医师,也是当时全区唯一一名中医主任医师。在他的带头下,经过半年时间的筹备、组建,康复科在这个乡镇卫生院落地生根。

看着一个个患者逐渐康复,对康复科的认同越发加强,张庆掣感到欣慰,“从前周边居民就医大多前往成都市区或周边医院,如今在当地就近就医的患者越来越多了。我在工作中找到了价值感和归属感。”他说。

淦勇

数百万步数的

爬楼入户采样

“不是在抗疫,就是在去抗疫的路上。”谈起自己的工作现状,淦勇这样总结。他已记不清在这两年多时间里,到底出了多少次外勤,只是每次接到任务后,都异常紧急,容不得丝毫迟疑。除了院感工作及带队支援外,隔离酒店管理及为居家人员上门核酸采样也是淦勇的工作内容。隔离酒店在入住前,需要经过科学的分区以及改造,以便达到疫情防控的要求,这项工作看似简单,执行起来却很有难度。而淦勇总能在规定时间内与团队群策群力,顺利完成任务。

居家人员核酸采样时,辖区内很多都是老小区,没有电梯,上门采样往往需要爬几层楼,采集完一户后再爬几层楼到下一户。“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接到了好几个临时入户采样的任务,采集完已经是凌晨3点过了,是疫情防控以来走路最多的一天。”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静宇

摄影 魏麟潇 部分由市卫健委供图

编辑:葛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