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典范 看变化丨旧屋顶变身空中花园,在微更新中圆一个老旧小区的公园城市梦

2022-08-31 07:55  来源: 红星新闻

每天早上,4岁的李沐泽都和姐姐一起去楼顶画画,趴在玻璃小圆桌上,四面八方的风吹来,抬头就能看见周围的高楼。有时,他要穿过草坪,去摸一摸小鹿雕塑;有时,他就蹲在辣椒盆栽旁,看颜色的变化。不远处,几位邻居奶奶相约着做早操、练太极,轻缓的音乐在屋顶上飘荡。

b7b87ed50b7c6c9b5901225bb2728d.jpg

▲菜蔬新居的“空中花园” 红星新闻记者 张直 摄

这个“空中花园”位于四川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安公社区菜蔬新居小区楼顶上。屋顶花园打通连成一片,这意味着任意一栋楼的居民都可以上楼,共享1100平方米的花园。原本,这里只是一处寻常的老旧院落违建,漏水严重,在社区引领动员下完成改造,成为人人共享的空间。

在社区党组织和居民的多次协调碰撞中,一个老城区公园城市的梦和老旧院落楼顶违建治理、居民微空间营造计划,随着微更新项目的实施应运而生。

缘起:

屋顶开鱼池建鸡场,

何处寻一片绿色公共空间?

刚进小区大门,没走两步便被迎面的建筑群挡住了视线。小区空间窄小且狭长,这是往“空中”要绿地的初衷。

菜蔬新居建于1999年,是农民统规统建小区,当时没有规划任何绿化和公共活动空间,一栋6层高的楼房就是小区全部的建筑物,住着60户人家。楼房旁边留着一片狭长的空地,挨个停满了私家车,小区仅有的公共空间就用来停车了。放眼望去,菜蔬新居很难觅到一处绿色。

▲小朋友来屋顶花园玩耍

只有从小区名字上,还能依稀找到居民的生活脉络。小区的居民大半辈子都在地里忙活,种菜、卖菜,进城以后也闲不下来。于是,楼顶便成为居民重温往昔生活方式的地方。小区刚建成交房的时候,6楼居民便陆陆续续把楼顶区域占为己有,砌了围墙、搭了板房,开了鱼池、建了鸡场,还有居民干脆把这里当仓库,家里放不下的杂物就堆到楼顶。

“脏、乱、差,那真的是一点不夸张,”小区居民宋桂芳回想起当时的场景还直摆手。当时,社区也常接到小区居民反映,“来解决一下嘛。”

为此,社区工作人员常常来到小区劝说、协调,但总是治标不治本。“有的居民觉得这是私有的区域,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还有的居民确实保留了几十年的农作生活方式,不是靠禁止就能解决的。”安公社区党委副书记谭兰兰表示。

2019年起,安公社区借微更新的项目实施,对此进行了大改造:把屋顶打造成一个共享花园,既能解决脏乱差的环境,又能给居民提供一个公共活动空间,让居民们能有个地方聊聊天、说说话、纳纳凉,还能有一部分地保留果蔬种植,留下社群文化记忆。

问题:

私人空间共建共享,

如何发动人员参与?

打造屋顶,绝非一件容易的事。在集中召开宣传动员会、请社区规划师做了方案后,小区居民通过集体筹资和社区资金的帮助,对屋顶进行改造。

不过,最大的阻力来自6楼的居民,他们有些现实的顾虑:自家的屋顶凭啥要让给全小区的人去用?房屋本来有些年头了,改造花园会不会漏水?种花、种草会不会带来承重问题?

▲罗德成是个热心肠

把私人空间共建共享,需要挨家挨户做工作。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去帮居民算了一笔账:如果不改造,屋顶老旧和漏雨的情况将会日益严重,需要长期且不断加大投入来维护,这笔费用由顶楼居民独自承担会很吃力;如果统一改造,就由小区和社区共同出资维护,并且也能享受到更加舒适安逸的环境。

至于防水和承重问题,则寻求专业解决。谭兰兰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社区按照重防水、减承重、易养护的原则来选择草种,楼顶的针叶佛甲草是农科院的专利产品,十年不浇水免维护,土壤仅需3厘米、重量轻,草种不扎根,算得上为老楼建筑安全“量身定制”。

当然,还是由小区居民站出来牵头,才最终达成了一致。“我站出来打包票的,如果同意改造,我亲自监管施工,保证不漏水。”小区院委会主任罗德成是个说一不二的热心肠,在他的带动下,6楼居民签订了拆违同意申请书。屋顶改造施工的两个月,罗德成每天早上6点半就跟着施工队伍上楼顶,盯着师傅们把事情做细做实。

菜蔬新居要打造屋顶花园的事情还吸引了隔壁小区的参与。一位杨姓志愿者带着朋友,免费为屋顶画了几面墙的彩色画。他们把原本的水泥墙面当成画布,描画出林间小溪、梅花鹿嬉戏的生动画面,灰蒙蒙的老旧屋顶瞬间就焕然一新了。

维护:

空间共享,小区居民自发管理

如今漫步在菜蔬新居的屋顶花园,随时都能感受到空间共享的含义。

除了成片的绿荫,花园里摆放着三角梅等几十个品种的花草树木,有的是早期打造时放置的,有的则是居民们自己购买的。谭兰兰介绍,为了满足居民们不同需求,屋顶花园划分成和谐邻里、种植体验、怀旧文创、城市文明等多个特色活动区,并由小区居民共同承担日常管理维护责任。

72岁的李成秀是花园日常主要维护者,在她和小区党员干部的义务维护下,花园建成三年来依旧崭新如初,玻璃茶桌不见一点灰尘,居民可以随到随坐。“你们随时来,都是这样,不用提前准备。”李成秀说。

最难的是,屋顶花园保留了种植体验区,韭菜、无花果、芋头、番茄等蔬果长势正好,谁家缺根葱少棵菜随便采摘。这不仅方便了居民的生活,也让菜蔬新居的社群文化得到了延续。

当天,还有一位戴草帽的大爷忙着给花盆里的茄子和辣椒浇水,看着草坪上有杂草冒出了头,就蹲在地上除草。一问,大爷说:“都是顺手活路,看到了都要做的。”

自从屋顶花园打造完成以来,院落议事会便放在这里举行。有了公共空间,小区还组织了包饺子等活动,让居民们都从家里走出来,多了沟通交流。在和谐邻里区,一张张院落活动的照片记录了居民们的笑脸。“以前在村头,我们是两个生产队的,现在在城里住一个小区,亲亲热热的,感情深!”罗德成感慨地说。

探索:

屋顶花园模式复制的界限在哪里?

菜蔬新居屋顶花园的模式是否能复制?坐在花园里,谭兰兰指着对面的一栋老旧小区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社区正打算把该栋楼进行微更新,这样从空中看,就能形成连片的绿意。

8月16日,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制定的《成都市立体绿化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正在公开征求意见。《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非市政公用设施的所有权人可以在符合安全和防水要求的前提下,实施屋顶绿化、墙体绿化、棚架绿化、架空层绿化和窗阳台绿化等立体绿化。

“我们想要复制,但实际能够打造的建筑不多。”谭兰兰说,有的楼房屋顶高低错落或有尖角平台,就不适合做绿化;有的屋顶搭建面积较大,居民就不愿意拆除。同时,屋顶花园能否打造还需要在规划上“一楼一议”,以菜蔬新居为例,这种较大规模的屋顶绿化事先由社区向规划部门备案并获专业指导。

“屋顶花园在规划建设管理的机制上还没有打通,所以我们的尝试还是个例。”谭兰兰表示,菜蔬新居屋顶花园的打造,能提供复制和借鉴的,更多是党建引领、多元参与的一种社会治理模式。从签订拆违同意申请书、集中召开宣传动员会、共同参与设计建设验收、共同参与项目的管理和维护,小区居民参与贯穿整个项目始终。在共治的模式下,一个老城区公园城市的梦和老旧院落楼顶违建治理、居民微空间营造计划,三者得以融合。

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

编辑:杨燕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