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花开田野上 走在前列起好示范

2022-09-21 11:39  来源: 红星新闻网  

红星新闻网综合报道 金秋九月,成都平原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金黄稻浪滚滚,稻香袭人。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里,收割机在田间穿梭,收获的喜悦洋溢在田间。

不远处,林盘瓦舍,欢声笑语,俨然一幅公园城市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图景。

今年崇州水稻种植面积31.82万亩,预计产量17.5万吨,收割将持续到9月底。目前,崇州农业基本实现了从种到收的全机械化,全市农业机械化收割率达到了94.5%。

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乡村振兴”重大战略,成都农村再焕新貌,成都平原现代农业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首个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尤其是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成都聚焦重点改革任务,围绕“人”“地”“钱”,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被激发培育:郫都区稳慎推进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彭州市通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改革,打造出龙门山精品民宿IP……目前,成都还在扎实推进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顺利通过验收,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8项改革成果被国家部委推广;深入推进乡镇结构改革,调减乡镇(街道)114个、村(社区)1327个,调减比例分别为30.4%、30.37%;供销社综合改革深化推进,全市供销社系统有全资控股社有企业196家、资产总额32亿元;农村金融指数连续四年居全国第一,“农贷通”平台入选人总行《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典型案例汇编》……

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成都市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园区为载体,以政策支撑为保障,全面探索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径。聚焦主导产业、链主企业、领军人才和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发展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圈,做实优质粮油、生猪畜禽、绿色蔬菜、特色水果四大保障性产业,做优现代种业、数字农业、智能装备、冷链物流、休闲农业、农业博览六大引领性产业;聚焦政策集成、资源集约、要素聚集,完善国家、省、市、县(区)四级园区梯次培育体系,2022年将新创建3个以上省级农业产业园区,新认定10个以上市级农业产业园区,实现县级以上园区总数突破100个。

2021年,成都市一产增加值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2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5位,城乡居民收入比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4位,都市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位列全国33个大中城市第3位……

习近平总书记“乡村振兴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嘱托言犹在耳,“擦亮四川农业金字招牌”的期望重任在肩。

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天府之国成都,正在走出一条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之路,公园城市乡村表达正日渐清晰。

何以为“天府粮仓”?“压舱石”和“稳定器”

仓禀实,民心安。四川是我国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区,成都平原作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对于保持四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4

▲8月20日10时40分,在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收割机驶入稻田作业,永丰村正式开启水稻收割。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聃 摄

2022年7月28日,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批复,崇州都市农业产业功能区更名为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天府粮仓”成都片区核心示范区。截至目前,崇州已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基地3万亩,示范区水稻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100%,辐射带动全市水稻绿色防控面积16.5万亩。8月20日,永丰村也迎来了丰收,按照13.5%的含水量测算,亩产达780.2公斤,较去年680公斤亩产提升了100公斤。这些,都是天府粮仓稳定发挥“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的缩影和真实写照。

从2020年起,成都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已连续2年实现正增长。202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72.8万亩(含复种),增加4.3万亩,增长0.8%;产量230.6万吨,增加2.7万吨,增长1.2%,实现了粮食面积和产量“两连增”。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预计达到575万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作出积极贡献。

截至目前,成都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335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54.98万亩。累计创建国家和省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93个。近日印发的《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实施方案》提出,力争通过3年努力,打造形成“十化同步”的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核心区。到2024年末,园区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5%以上;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70万亩以上、产量230万吨以上。

稻花香里说丰年 禾下乘凉梦渐近

图片5

▲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图据成都日报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2005年,袁隆平怀抱着“为耕者创造丰收,为食者带来幸福”的信念,在成都郫都区建起一片试验田——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这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袁隆平院士命名的科学园区。

自此,在祖国的西南大地,有一群人在“杂交水稻之父”的带领下,开始奔赴在粮食增产的道路上,只为守住“大国粮仓”。

图片6

▲图据成都发布

在他的指导下,四川杂交水稻也迎来一个个历史性时刻:2007年袁隆平两系杂交水稻在成都试种成功,平均亩产达到729.05公斤;2011年成都分中心选育的水稻品种亩产980公斤,创造了当年全国水稻最高产纪录;2012年,成都分中心又选育出了四川首个两系杂交稻新品种“Y两优973”,实现了四川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选育零的突破……2021年,四川粮食年产量达716亿斤,十年增加62亿斤,新增产量可供1700万人吃一年。

袁隆平曾说,“高产是我始终追求的目标,但同时要兼顾绿色和优质,否则市场不会买账。”四川杂交水稻的研究也遵循了这一大原则。“十三五”以来,省内科研单位加大育种攻关,水稻育种取得突破性成效,诞生了以“宜香优2115”“川优6203”“川康优丝苗”“品香优秱珍”等为代表的一批水稻新品种,改写了蜀中无好米的历史,引领四川水稻向优质、高抗、高产的方向发展。

2021年9月19日,在成都郫都区德源街道的东林村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里,收割机在农机师傅的操作下,饱满、金黄的稻谷尽收其中。打包后的稻谷被一袋一袋陆续搬到田边堆放整齐,经过数据汇总、综合计算等过程,最终完成了天泰优808杂交水稻测产——折合每亩干产772公斤。

2022年9月18日,大邑县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的百亩高产示范片,杂交稻新品种“川康优2115”迎来了冲击“超级稻”的关键环节:现场测产验收——专家组全程监督、记录、测量,现场收割称重计算亩产,最后得到的平均稻谷产量为809.6公斤/亩。而成都平原“超级稻”的标准为产量780公斤/亩以上,这只是“第一轮面试”。想要成为“超级稻”,需要连续两年现场测产验收产量达标。“川康优2115”明年还需要经过在不同生态区能否再次实现超高产的考验。

亩产800公斤、1100公斤、1200公斤,一个个超高产攻关目标在前方。当目标一个个被突破,我们距离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更近了。

中国碗装中国粮 “川字号”走出国门

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四川造”杂交水稻走出国门,受到东南亚国家青睐。

海南省陵水县椰林镇勤丰村是四川农业大学的南繁基地之一,这里除了选育面向国内市场的高产高抗优质稻,还有专门针对东南亚国家的定制水稻。2003年,由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选育出的籼型三系杂交水稻“D优527”通过国家审定,在当时跃升为越南进口量最大的杂交稻品种。此后,他们又和越南种子公司合作,选育出杂交稻新品种“太川111”,2005年,该品种被推荐到越南试验,如今,“太川111”已纳入越南政府采购的主要品种,是越南进口最大的一个杂交稻品种。

这只是“四川造”水稻走出国门的一个例子。未来,借助先进的技术和便利的交通,将会有更多的“川字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如今,成都平原稻浪滚滚、稻香四溢。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天府粮仓的故事还在不断续写。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张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