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公交+慢行 绿色出行选择更丰富
▲地铁加速成网改变市民出行方式
家住新都区博海城二期的蒋女士在地铁3号线通车后,就把自己的私家车卖了。“之前开车到单位,咋个都要个把小时,现在坐3号线,半小时解决问题。而且随着地铁线路越来越多,出去基本上都是坐地铁,或者打车。自己的车子经常一两个月停在车库不动,索性就卖了。”蒋女士说。
地铁加速成网,在改变大家通勤方式的同时,也在缩短通勤时间。聚焦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在成都实施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中,提出丰富“轨道+公交+慢行”多样化绿色出行选择,构建“通勤圈”“生活圈”“商业圈”高度融合的通勤体系,到202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平均通勤时间将缩减到35分钟,30分钟内通勤人口占比达到45%。
轨道交通建设加速
54座车站正进行主体结构施工
成都地铁10号线三期工程红牌楼站-高升桥站盾构区间左右线贯通,17号线二期工程建设北路站-踏水桥站区间左线盾构实现贯通,30号线一期工程石羊站主体结构顺利封顶……进入四季度,成都地铁建设现场捷报频传,各个项目加快建设。
2020年,成都地铁五线齐发,运营里程达到558公里,线网规模跃升全国轨道交通“第四城”,成为首个年内一次性开通5条新线的城市、运营里程最快突破500公里的城市,客运量发展到日均500万乘次。今年,成都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和轨道交通资阳线全速推进,54座车站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累计已有65座车站封顶。
“立足2025年轨道交通在建及运营里程达1000公里以上目标,轨道建设者将加快推进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项目与多条市域轨道交通线路建设,强力推进轨道交通发展规划目标任务,为2100万成都市民‘上班的路’‘下班的路’更加美好而拼搏。”成都轨道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道路交通方面,目前成都初步形成了“环+射”的快速路骨干和快、干、支协同的路网体系,中心城区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达到7.8公里/平方公里,并且累计打通“断头路”275条。
服务“最后一公里”
373座轨道站点公交接驳全覆盖
出了地铁车站,扫一辆共享单车,解决“最后一公里”,已经是不少成都市民的常态。成都不断规范管理轨道和公交站点的共享单车,以充分满足市民“最后一公里”骑行需求。近日发布的《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共享单车/电单车骑行报告》显示,成都共享单车平均服务通勤人口占比超过90%。
不仅可以以共享单车“接棒”地铁,公交接驳也在不断完善。目前,成都已实现373座轨道站点公交接驳全覆盖。同时,在有条件的区域尽量将轨道和公交换乘距离控制在50米,并结合轨道运营情况来调整公交的发车班次和出收车时间。
“目前,成都公交已经陆续提升建设了6个‘微枢纽’,利用道路人行道及其周边少量用地集约化布置,让城市剩余空间变为‘金角银边’的同时,使市民通勤的效率和便利性进一步提升。”成都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成都市通过持续推进堵点治理、强化智慧交通管控等,推进道路交通精细治理,推动全市上下班高峰期通勤时耗缩短。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袁弘
图片据成都轨道集团
■市民心声
轨道成网
改变通勤方式
“我家离单位12公里左右,我测过不堵车的时候,开车跟坐地铁出行时间差不多。但一旦遇到堵车,在途时间就说不清楚了。两相比较,坐地铁更省时间、省钱、省心。”家住羊犀立交附近的王先生告诉记者,现在他每天都采用“地铁+共享单车”的方式上班。
在武成大街附近上班的缪女士已经很多年没有驾车上下班了。“我家在地铁沿线,出门骑一段共享单车然后坐地铁,真的很便捷。”2016年,单位楼下地铁开通,她每天先骑共享单车到1号线高新站,然后换乘3号线到达市二医院站,通常只需要35分钟便能到达单位。
■记者手记
综合施策
提升城市通勤效率
提升城市通勤效率,不仅能让上班族上下班更加便利快捷,也是城市运行效率的具体表现。在成都实施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中,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列入其中。
2100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城市通勤不是小问题。成都从缩短通勤时间、减少通勤距离、提升通勤体验感三个维度,进行“破题”。这其中,既有规划部门促进“职住平衡”的“大手笔”,也有建设单位不断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的“大动作”,还有相关管理部门精细化、精准化的“组合拳”。
在全市上下相关部门综合施策之下,“轨道+公交+慢行”的绿色交通体系将更加便捷,未来30分钟内通勤人口占比有望提高到45%,轨道公交换乘时间不超过5分钟,切实让“上班的路”“下班的路”更通畅、更便捷。
编辑:葛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