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中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2022-11-23 08:24  来源: 成都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四部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做出战略部署,强调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这些重要论述,是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遵循。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表述

党的二十大报告沿用了以往党代会报告的惯例,将区域经济发展内容放在经济建设部分来阐述。这是因为区域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报告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一部分的内容,一共429字,可谓字字珠玑,内涵丰富,新意迭出。较之以往党代会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区域经济发展部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新表述:

第一,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将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划分为四大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分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这四大战略。这样的划分方法,使得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变得清晰而简洁,我们可称之为“四分法”。根据我们的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四分法”,在中央的权威文件中较早出现的是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中。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一般是指党的十八大之前党中央所提出的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这四个子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一般是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这五个子战略。

第二,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强调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在近五次党代会报告中,都写入了城镇化的相关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则强调:“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这段表述可以看到,“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被明确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这在党代会报告中是首次。事实上,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顺应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强调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这是一个重要信号。这一部分内容可以结合今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来学习贯彻。

第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首次被提升到与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相并列的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这一表述可以看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相提并论,这在中央文件中属于首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放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章节来部署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在2020年初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根据已有的中央文献来看,党的二十大之前,一般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放在“长江经济带”或“新型城镇化”中来论述。这次党代会报告显然强化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地位,有利于加快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表述不限于以上几个方面。比如,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放在第十三部分“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中来部署。再比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这在历届党代会报告中是首次这样表述。

关于区域发展的新部署为成渝带来新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成渝地区发展。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成渝地区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区域内生态禀赋优良、能源矿产丰富、城镇密布、风物多样,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分工体系面临系统性调整。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为成渝地区新一轮发展赋予了全新优势,创造了重大机遇。

这样的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相提并论,符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支撑,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增强人口和经济承载力;有助于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助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利于吸收生态功能区人口向城市群集中,使西部形成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的新格局,保护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增强空间治理和保护能力。

近年来,川渝联动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加速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于2019年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中国西部和东盟国家的“国际连接新通道”,通过新枢纽实现对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突出枢纽辐射带动作用。借此,成渝将面临更大机遇,有助于增强对通道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与广西北部湾、海南杨浦等共同构建重要枢纽。

展望未来,成渝将进一步迎来强化交通枢纽、提升物流组织、加强产业支撑、促进全面开放、区域协同发展等新机遇,这也必将带动形成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新时代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背景下的成都作为

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一核”,应按照党的二十大的部署,扎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走深走实。

第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成都的战略定位,是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率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发展数字经济。要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发挥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同时,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好疫情防控,防止社会面系统性风险。

第二,构建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都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改革的先导和突破作用,积极推动更高层次开放。努力在重要领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创新成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要着眼于解决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着眼于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多策划战略战役性改革,多推动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在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民生服务供给体制、生态价值转化机制和城市空间治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

第三,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要优化升级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系,深化对内经济联系、增加经济纵深,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率先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内外贸、投融资、财政税务、金融创新、出入境等方面,探索更加灵活的政策体系、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务实合作,充分发挥成都在西部开放开发中的“桥头堡”作用。

第四,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科技、人才强市。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单章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一体部署,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成都要坚持以“四个面向”为导向构建创新发展体系,建设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为引领、“一核四区”为主体的重大创新空间,充分发挥太行国家实验室、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作用,支持在蓉高校“双一流”建设和市属高校跨越式发展,推动全市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整体迈向优质均衡,大力引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强市、科创强市和全国创新人才高地。

第五,真抓实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都要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民生难题,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要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把提高发展平衡性放在重要位置,不断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要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举一反三补齐公共卫生短板。

第六,打造区域协作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的高水平样板。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是成都服务国家战略的政治责任。要坚持“川渝一盘棋”思维,发挥优势、错位发展,优化整合区域资源,加强交通、产业、科技、环保、民生政策协同对接,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显著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要稳妥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着力提升成都的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高质量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以点带面、均衡发展。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研究员】

原标题:在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中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编辑:杨燕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