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成都五大功能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2022-11-23 08:25  来源: 成都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摆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要位置,这是继国家“十四五”规划首次明确“优化提升”成渝城市群后,再次赋予成渝地区新使命和新责任,意味着成渝地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密集区,人口规模近1亿人,辐射带动周边贵州、云南、陕西等省份的人口近1亿人,市场规模和腹地规模非常庞大,在全国战略格局中地位十分突出。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区域内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加快提升,2021年GDP和常住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比2010年提高1.45个百分点和0.06个百分点,重庆和成都两大核心城市跻身超大城市。担负新使命和新责任,成都需着力破解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组织能力不足、辐射带动不强、服务功能不显、国际能见度不高等问题,在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础上,加快完善城市功能,增强成都组织和服务功能,夯实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的基础。

增强资源配置功能

资源配置功能是强化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组织能力的重要表现,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成都要依托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瞄准资本资源配置能力、创新资源配置能力、信息资源配置能力、消费资源配置能力、文化资源配置能力和资源配置保障能力等的建设,强化全球资源调配能力和区域生产组织功能。结合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积极争取区域性金融总部布局和自由贸易账户试点政策,加快发展碳排放交易、水权交易、土地指标交易等类金融机构,主动引进新型金融科技企业入驻,迅速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紧紧围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和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和政策链,加快培育引进一批国内领先、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组织,着力打造综合性试验基地和专业试验基地,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产业链融合创新。发挥成渝地区市场规模大的优势,整合全球高端消费要素,搭建消费供需对接平台,畅通国内外高端消费资源循环,构筑西部地区消费新高地。构建境(涉)外媒体、海外社交账号、国际航线、户外平台等多元化国际传播渠道,提高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以“三城三都”建设为抓手,加快构建文化市场体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搭建差异化文化场景,打造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新兴文化业态,不断提升成都的软实力。依托“智慧蓉城”建设,从法治环境建设、政务环境建设、市场环境建设、社会环境建设等方面着手,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着力营造高效、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增强创新策源功能

创新策源功能是增强中心城市引领力的重要举措,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方面。

成都要依托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平台载体,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着力构建以天府实验室、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成都)、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技力量等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技术创新策源中心、产业创新策源中心、创新成果交易中心、创新人才集聚中心,加快构筑西部地区创新策源地。瞄准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要求,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协作配套企业做好与龙头企业的技术、质量、标准等方面的衔接,提高龙头企业在区域内的配套能力,加快构建新型产业集群。依托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成都)示范基地、全国专利保险试点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等载体,推进技术产权化、成果资本化、转让市场化、交易网络化,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通道,积极构建创新成果交易中心。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为抓手,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为载体,完善“人才+金融+平台+研发”的产业生态系统,聚焦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物联网、低碳算力、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科学领域,发起设立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计划。

增强国际交往功能

国际交往功能是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参与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途径。

成都要聚焦国际交往“链接度、紧密度、显示度、友好度”四个全面提升,推进外事、外资、外经、外贸、外宣“五外联动”升级,加快建设国际交往活跃、国际高端要素集聚、国际化服务完善、国际影响力凸显的国际对外交往中心,夯实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的基础。依托空港物流枢纽,完善“通道+枢纽+网络+平台”物流运作体系,畅通国际国内商品物资循环,打造西部地区新发展格局重要战略链接点。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等的建设为载体,以贸易便利化为抓手,以制度、规则、标准的开放为重点,着力打造服务贸易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做强成都国际贸易中心功能。加快推进蓉欧快铁建设,夯实现代市场、贸易制度环境两大支撑体系,重点打造高端会议、论坛、展览的永久会址,积极发展数据贸易、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方式,加快建设服务贸易中心建设。全面推进中国-欧洲中心实体化运营,完善总部经济和外资研发中心政策支持体系,在把“引进来”的重点放在“国际机构”“总部经济”“服务经济”和“研发经济”的基础上,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装备制造、服务经济“走出去”,充分利用好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吸引更多国家在蓉设立领事机构和国际组织办事机构,高标准建设国家重大外交外事活动的重要舞台。强化涉外优势资源转化,引领国际高端要素集聚,健全国际教育、国际医疗、国际化社区等设施和配套政策,完善外事资源转化制度体系。

增强国际消费功能

国际消费功能是推动城市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的重要抓手,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工具。

成都要擦亮“千年商都”的品牌,围绕建成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全球消费资源的集聚区、全球消费发展的风向标三大目标,突出“国际”“消费”“中心”“环境”四大内容,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以建设旅游枢纽城市为抓手,加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完善国际化旅游公共服务环境,促进世界文化名城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共同发展。以西博会等国家级重要展会为引领,争取承办更多国际会展博览和赛事活动,加快发展时装周、旅游节、艺术节、购物节等多层次、多类型的消费平台,汇聚优质市场主体、国际知名品牌,引领全球时尚消费。加快打造多样化消费场景,积极发展旅游观光、体育健身、医疗康养、休闲娱乐等新型消费,构筑商品和服务消费融合发展生态体系。推动老字号与非遗文化场景融合创新,形成“老字号+国潮”模式,强化成都特色小店品牌传播。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举办全球新品首发或开办首店,扩大全球影响力。扩大跨境电商、市场采购、二手汽车出口等新业态新模式规模,开展离境退税试点,强化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优化消费体验环境。

增强文化创意功能

文化创意功能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重要方面。

成都要突出巴蜀文化特色,向国内外全方位开放文化产业,着重发展文化创意中心、文化交流中心、时尚文化中心。发挥网络视听产业高地的优势,依托高新区和天府新区等平台,强化政府引导,构建“文创+科创”“文创+遗址”“文创+生态”的新格局,完善创意产业体系。挖掘生态文化、巴蜀文化和国际交流文化的精粹,以数字文创、机制探索、平台构建、文化贸易为抓手,创新文创园区连接现代生活和城市美学的方式,在互融互通中把成都建成中外文化重要交流的平台、窗口与门户。以中国(成都)国际时尚中心为载体,加快发展集创意、文化及现代服务经济于一体的新经济,推动发展跨界融合、国际名品和休闲娱乐等新业态,引导时尚潮流,彰显成都都市魅力。推动“文创+”赋能城市更新,做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把文创特色融入日常生活美学场景,塑造平缓开阔、壮美有序、古今交融、庄重大气的城市形象,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发挥融媒体的作用,整合成都在国内外社交媒体上的城市定位,凝炼具有鲜明特色、具有系统性的城市符号群和城市意象,加大具有标识性的节点、坐标在社交媒体空间中的塑造、传播,增加生活、日常元素和文化元素等柔性要素在城市形象中的构成和比重,提升国内外传播新秩序中成都的形象。

(作者: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国土开发室主任,研究员、博士)

原标题:增强成都五大功能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编辑:杨燕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