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片区综合开发提升成都发展动能

2022-12-07 10:42  来源: 成都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其中,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是其中一项重点任务。推动“三个做优做强”,是成都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提升城市整体功能的重要战略布局。

通过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策略,有助于完善成都城市功能与产业布局,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促进城市组团协同共促。通过在各空间单元内进行区域和片区综合开发的模式,可实现土地开发的规模效应,促进规划、建设、运营的一体化、全链条实施。通过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三大空间载体的联动优化,将有效突出城区的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和功能,促进资源在全市的高效、均衡布局,实现城市发展动能的持续提升。

站在区域城市高度

统筹市域协同发展

城市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策略关系极为密切。“区域城市”的概念由美国学者芒福德首先提出:“把城市视为区域个性的一种表达。”区域城市是面对大城市病的有效解决方案。通过以区域的维度来构建城市,来促进城镇的合理分布和健康发展。这一理论为二十世纪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各国的特大城市都采用组团结构来作为大都市区空间组织的模式,并通过生态空间与城市组团的优化组织,来实现精明增长,避免城市蔓延。区域城市与组团发展模式,可以实现人口和功能在城市片区的相对集中,优化功能布局,并且通过片区内部职住平衡减少交通拥堵。通过城市核心区和外围新城区的职能分工,可实现保护旧区、发展新区的目的。

成都提出推动“三个做优做强”,体现了以公共空间和生态空间为导向型的开发模式。通过公共空间的优化布局来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配置,进而优化中心城区和各个城市新区、郊区新城各组团各自内部和相互之间的空间与功能结构,促进城市以多组团的模式可持续发展。中心城区可以聚焦于高端功能,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强化辐射带动。城市新区通过创新驱动打造多元增长极。郊区新城可以发挥大城市带动大郊区的优势,促进城乡协同发展,拓展超大城市发展的战略空间。而市级统筹和区域协作,将有效引导人口、资源、基础设施在都市区内的合力流动和布局,提升区域城市的空间发展绩效。

优化各城市片区的

竞合关系

对于成都这样的超大特大城市来说,以中观尺度的综合片区开发为抓手,可以有效促进城市建设、有机更新与重大项目落地。以片区土地开发利用为基础,统筹土地一级开发、二级开发和产城运营各个环节,实现以实施和运营为导向的土地全生命周期的持续开发。

中心城区和各个城市新区、郊区新城的关系,类似于城市群内部的城镇体系结构,各自有突出的比较优势、发展特点和建设需求。在中心城区,未来将以城市有机更新为主,有旧城改造、城中村改建和旧厂房更新利用等多种模式,通过综合片区开发可以实现土地利用、功能业态的更新,提升城市发展新内涵。在城市新区,通过集约高效的新城新区建设,可以实现新时期城市的精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在郊区新城,可以通过综合片区开发有效推动康养小镇、文旅小镇、未来乡村等项目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对于部分县城和乡镇,未来需要注入更多的城市功能,需要强化综合片区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运营的能力培育。在三类城市区域各自内部进行综合片区开发,可以实现土地开发的规模效应,促进大规模招商引资、大项目落地和大工程的统筹,进而实现协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以超大特大城市为尺度的公园城市可以看作是公园城区群的概念,通过各自发挥比较优势,优化竞合优势,可以有效体现片区集群的价值。

构建多样化的

公园城市示范区景观风貌

美国建筑师安德雷斯·杜安尼曾经绘制过城乡断面的空间形态分析模型,作为城市规划的经典范式。在这一模型中,从自然生态空间,经过低密度的农村、小镇,到高密度的城市建成区,最终到超高密度的市中心,景观和建筑都渐次变化。根据这一理论,在城市设计中要根据城市的空间区位、城乡关系等来协同优化城市建设,彰显合适的景观风貌。

成都的中心城区担负着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有机更新、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等任务。城市新区作为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的增长极,是承载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产城融合空间。郊区新城则既有城市新城的建设风貌,又有着乡村振兴、特色小镇等发展亮点,存在大量城市与乡村过渡的空间。三大类空间有着不同的区位特点和发展特点,因此,需要既强调各自的特色化建设,又进行有机的统筹。

城市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机器,也是贮存多元文化的容器。成都具有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基因,需要根据各片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导向,在城市建设中合理引导,凸显景观风貌,彰显特色文化魅力。在公园城市示范区的规划中,要对不同类型的公园建设进行引导。对中心城区、城市新区和郊区新城的发展,要在战略的高度明确各自发展特点,进而引导各城市片区内以公园为核心的各类公共空间嵌入片区建设,挖掘各片区文化内涵,彰显多元多彩的城市景观,规避“千城一面”的建设模式。

构建产城协同互促的

空间体系

产业功能优化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于成都来说,中心城区承载着国际交流、文化创新、时尚消费等核心功能,要强调高端产业要素的统筹和创新发展。城市新区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引擎和增长极,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承载空间。郊区新城对于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农村文旅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通过对三大城市空间在发展战略上的分类指引,可以有效地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充分调动各片区发展积极性,围绕各自资源禀赋特点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创新产业群落,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圈与产业链,进而以片区产城融合发展为抓手,通过全市统筹,促进各个空间单元形成产业联动机制,形成全市高效协同、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圈,进而聚集合力形成公园城市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构建超大特大城市智慧化

和精细化治理体系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智慧城市,亟须与城市空间治理形成深度融合,以实现信息技术在城市各片区应用的优化和全市域数字化转型升级一盘棋的统筹。在当前,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等基层单元,成为智慧城市发力的主战场。在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三大类片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齐头并进,以片区为尺度,以新城新区建设为抓手,构建数字化治理单元,可以有效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和治理能力向街道、社区等基层的下沉。

以“智慧蓉城”为指引,构建“总网格、一般网格、微网格+专属网格”微网实格的整理架构体系,在综合片区开发中积极推动数字化新技术与建筑、景观、交通的融合,打造以空间场景为核心的数字化应用体系,可以有效实现智慧城市技术真正触达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求。通过城市片区内部的统筹,可以避免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条块分割”和“数据孤岛”等问题。在城市片区的维度上,推动智慧科技与城市治理的融合,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精细化管理网络,实现对城市治理的全领域覆盖。再通过三级城运中心的联动,可以实现全市数字化治理体系的完善构建。以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模式,真正实现数字化发展战略与城市建设的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手段赋能公园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李昊 作者: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高级规划师,北京创思智趣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编辑:葛泓雨 责编: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