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门考古遗址首次对市民开放 探秘2000年成都历史

2022-12-11 19:54  来源: 红星新闻网  

红星新闻网(记者 李慧颖)12月11日报道 今日,成都文旅集团携手成都考古研究院、古猫研学,在东华门考古遗址公园首场市民开放日,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博公益教学活动。现场,活动邀请了市民家庭一起到东华门考古遗址公园探秘古建筑之美,1:1复刻唐代大斗栱,把木构斗栱的磅礴气韵带回这片荣耀的土地。成都古文物专家现场讲解的同时,著名文保专家单霁翔、詹长法也开启了“云互动”,与市民朋友共同关注这个世界罕见的考古发现。

1211_8

宫城建筑群遗址 见证成都建城史

2013年,成都体育中心进行提升改造,在施工中发现成都东华门遗址。经考究,遗址主要包括秦汉六朝大城生活区、隋唐至两宋摩诃池池苑园林区、明代蜀王府宫城建筑群等。有水井、道路、河道、拱桥等丰富的遗迹,以及汉代蜀郡官署、隋唐至宋代摩诃池、五代宣华苑、明代蜀王府、清代贡院等重要历史遗址。这些建筑布局精巧、结构宏大,为研究成都的建城史提供了重要的佐证。次年,这处遗址被命名为成都东华门考古遗址公园。

1211_7

东华门考古遗址公园开放日发言人赵斌介绍,作为成都2300年“城址未迁、城名未变、中心未移”的重要考古佐证,东华门遗址项目实证了“城市中心”,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意大利的罗马遗址与埃及的亚历山大古城可以比肩。

古建专家讲斗栱秘密 搭建唐代大斗栱

几千年来,东华门遗址建筑群气势恢宏、富丽堂皇。而这种中国古建筑的精神和气质,则是来自于一项关键性部件,那便是斗栱。

现场,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研究所所长、古猫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汤诗伟作为本次公益活动的导师,他带着“古建密码”为市民朋友们上了一场难忘的古建筑实践启蒙课。

1211_6

什么是斗栱?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栱,栱与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栱。它是中国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

除了作用关键外,强烈的秩序感与空间感给人无以伦比的艺术美。两个字——好看!

斗栱的演变还是鉴别中国古建年代的重要依据。梁思成先生就曾说过:斗栱之变化,谓为中国建筑之变化,犹柱式影响欧洲建筑,至为重大。从某种意义上讲,斗栱之美造就了中国古典建筑之美。

斗栱里都包含了哪些构件?它们是怎么搭建起来的?参与活动的小朋友和家长在听完汤诗伟的分享后还一起进行了“实操”。通过分组协作完成了1:1复刻唐代大斗栱的搭建,让孩子们收获了一场难忘的“积木”课。

遗址公园首期明年亮相

据了解,东华门考古遗址公园发掘面积约50000平方米,分体育场内外两个部分,包含场馆地下遗址22000平方米,外场东华门考古遗址公园27300平方米,共发现了自秦汉三国、隋唐五代至宋元明清2000余年的历代文化遗存,其中重要的遗迹包括国内首见的五代宫廷御道、隋唐至两宋生态人文胜境摩诃池、明代规模最大藩王府邸园囿区和国内罕见的“水上宫殿”,以及南方地区少见的唐宋园林庭院、拼花路面等。区域内出土了近万件与成都历代城市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陶器、瓷器、铁器、铜器、钱币等文物,其中汉代“大富昌”瓦当、五代黄绿釉香炉与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同款明宣德大碗等尤其珍贵。

1211_1

成都文旅集团抓经济、促发展,加快推动东华门项目工程阶段性成果呈现,联动国内外专家学者做好遗址开发与文物保护工作。据了解,项目正抓紧整体建设,拟分周期呈现,一期重点呈现外场遗址及盆体改造展示,二期重点呈现内场遗址展示。截至目前,已完成东华门考古遗址公园场馆顶棚、外立面及光彩工程及室外基础景观工程。正在实施外场文物本体保护工程、人民中路一体化工程。确保2023年大运会前,贯通东华门考古遗址内外场,实现外场与盆体空间整体精彩呈现。

1211_4

届时,该遗址公园将成为成都全新的城市地标,与天府广场、人民公园、祠堂街、宽窄巷子一起成为天府文化公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该文化遗址将在文旅项目与街区商圈中真正“活”起来,与现代城市生活建立更多连接,成为极具“成都记忆”和“成都气质”的独特存在。

同时,配合项目推进实施,邀请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詹长法等国内外专家参与本项目建设。

相关新闻>>

浓缩2300年城市史 东华门考古遗址公园外场遗址大运会前与公众见面

快来!周日到东华门考古遗址公园探秘 搭建唐代大斗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杨燕棋 责编:董乐 审核:马兰 黄佳琪 监制:赵若一 王晋升 总监制:李天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