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稳中求进”的成都步伐

2022-12-28 07:38  来源: 成都日报

(一)

天仪再始,岁律更新。在历史坐标系中,即将过去的2022年,注定将留下极其特殊而重要的印记。

2022年的中国,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式现代化领航新征程,带领国家行稳致远;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三亿人上冰雪同心筑梦,一起向未来;疫情防控二十条优化措施、“新十条”落地实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发布、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提升……

走过2022,洞见2022,该用怎样的话语来总结这不平凡的一年?12月20日,在“汉语盘点2022”揭晓的年度字词中,“稳”当选为年度国内字。

一个“稳”字,汇聚合力。这一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一个“稳”字,千头万绪。这一年,它体现在“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体现在改革要蹄疾步稳,开放要行稳致远;体现在中国饭碗要端稳,就业民生要保稳……

一个“稳”字,得来不易。这一年,我们都在其中有所经历,有所感念:或许是战疫情的难,或许是拼经济的敢,或许是抓项目的不等不靠,或许是高温保供电的全力以赴,或许是出国抢订单的万里之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治理”,今年4月召开的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成都要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唱好“双城记”、建强“都市圈”、提质“幸福城”,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成都建设新篇章。

新的篇章里,成都经济发展即将掀开新的一页:2022年前三季度,成都GDP达到14930亿元。在年终收官之际,成都全年经济总量有望再上新台阶。

农业稳、工业强、消费畅……从“三次产业”到“三驾马车”,不俗成绩的取得,在于这座城市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扛起政治担当;在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地落实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在于充分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凝聚人民力量——成都,坚定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省委有安排,成都见行动。”

(二)

今年6月,仲夏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9月23日,正值秋分,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在成都开幕,这是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首次设在成都。透过这个重要窗口,人们得以见证,成都如何广泛开展农业产业合作和技术交流,助力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建圈强链,持续做优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

连接城乡的生态绿道上,农民与游人交织、干净整洁的民宿充满了设计感。蒲江铁牛村,新村民们的艺术实践点缀乡土生活;崇州北溪湿地,农家小院的私房菜“很治愈”……这里既有科创空间、院士工坊,又有咖啡厅,艺术节:当产业有了新的载体,农村也有了新的活力。

数据之中见质量——今年成都全市粮食播种面积预计577万亩,产量232万吨,有望实现三连增。郫县豆瓣、蒲江雀舌、蒲江猕猴桃等品牌价值超100亿元,龙泉驿水蜜桃、蜀绣、邛酒等品牌价值超30亿元……

手机变身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年轻人回到农村追寻理想,一代“新农人”、一批新农企活跃在田间地头,新知识、新业态、新场景,播撒着乡村振兴更多的希望。

(三)

11月7日,一条消息令人振奋——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批复,超高清视频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成都,四川省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实现“零的突破”。

突破,从来不是偶然。积累,方有水到渠成。对于产业成都,每一个“一”,都拥有坚实而厚重的支撑——

一分钟,用作智能手机屏幕的柔性显示屏,在京东方工厂生产110片;大约1.7万块集成电路在成都诞生;全球最快易拉罐饮料生产线上,2000罐可乐诞生……

第一架,全球首架C919于不久前交付,其客舱核心控制系统、信息系统、机载娱乐系统等都是“成都造”;“人造太阳”、成都超算中心等“国之重器”投入运行……科技创新征程一次次留下“成都创造”的印记。

争第一,极米科技、中航无人机、中科信息等本土企业相继入选第七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沉浸式”的光影世界、无人机的技术突破、人工智能的创新驱动……一个个“小巨人”,正成长壮大于这片孕育理想与希望的热土。

在“制造强国”的目标下,“制造业强市战略”被写入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11月18日,成都举行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大会,锚定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智能终端、高端软件、新型材料、航空航天……推进建圈强链一年多来,坚持把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成为各领域各战线的共识。

基于高端制造的各类需求被充分激活,新模式新业态加速扩散,传统企业在新技术的赋能中再现生机……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成都第一个万亿级产业集群。12个产业生态圈、20条重点产业链图谱清晰。越唱越响的“双城记”之下,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也入选工信部近日公布的第三轮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成为全国首个跨省域“先进”。

(四)

从制造扩展到服务拓展,崭新机遇正覆盖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不仅有序修复疫情造成的冲击,更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内生动力与恒久活力。

12月7日,优化疫情防控“新十条”发布,各个平台的机票、火车票和酒店热度大涨,成都“热”进全国热门目的地前三,根据预测,元旦、春节或将成为旅游市场三年以来最重要的转折点,消费活力将加速释放。

从“成都520消费券”到“烟火成都消费券”,今年以来,“按时抢券”成为不少市民的习惯动作。市民享实惠,市场有助推:一年来,第106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第十九届国际美食节、2022中国(成都)首店经济发展大会等系列主题活动相继在成都举办,成渝双城消费节、2023新春欢乐购也双双启动……

12月20日,位于成都交子金融商圈的SKP项目正式开门迎客。该项目为亚洲最大的下沉式建筑,全国首个下沉式高端时尚百货,也是西南首个世界级地标高端时尚百货。

从文旅、展会到商业,释放的信号清晰而明确——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前三季度,成都实现服务业增加值9598.7亿元,成都正以消费为“突破口”,为拼经济稳增长注入源源动力。

12月3日,一列满载电动自行车、石材、灯具等出口商品的国际货运列车从成都出发,发往老挝首都万象。同一天,四川首趟中老铁路进口水果冷链专列从老挝万象南驶出,通过冷链集装箱“一箱到底”运往成都国际铁路港。这标志着四川对RCEP国家水果进口铁路直达跨境通道顺利打通。

今年以来,成都加快优化拓展对外开放通道,推动航线网络结构优化,创下历年之最。列车来往,航线穿梭—— “一带一路”外贸持续稳定增长,民营企业进出口值逼近两千亿元,根据最新的数据,今年前11月,成都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7681.6亿元。

一条条通道、一个个节点、一次次突破,彰显的是成都融入“双循环”的创新实践。于成都,主动置身新发展格局,就是要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进而塑造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五)

在时间的叙事里,当下连接未来。

“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从2022年12月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到12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系列表述不难看出——承压前行,爬坡过坎,唯有提振信心,真抓实干。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成都将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站在新的时间节点,奋进在关键一程,我们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时不我待,更要有“人间万事出艰辛”的冷静清醒。

展望前路,干事在人,成事在人。面对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惟不忘初心者进,惟从容自信者胜,惟改革创新者强。不畏风浪、脚踏实地,才能把握机遇,创造新时代的气象万千。

迈向未来,因时乘势,顺势而为。让我们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作为,拼出成都强担当的新气象。以更全面的“稳”,保障更高质量的“进”,奋力前行、勇开新局,不负我们的梦想,不负伟大的征程!

本报评论员 马玉宝

原标题:洞见 “稳中求进”的成都步伐

编辑:张烁 责编: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