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身边的变化 畅谈未来的幸福——市民代表、专家学者、观察员共话民生实事

2023-01-06 07:50  来源: 成都日报

50b5ac89-f1ed-453d-b3fc-d024657e1a31

▲本报资料图片 成都市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给市民生活带来更多变化

“‘一老一小’服务理念和方式愈发多元”“鼓励本土数字经济企业走出去”“微网实格是我们基层和群众需要的微改革”……昨日,在2022年度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总结大会暨民生实事总结推进会上,来自行业领域的市民代表、专家学者代表和观察员代表纷纷结合自己的所见所感,讲述身边的满满幸福,为未来的幸福建言献策。

市民观察员杜灿灿:

赋能信息系统建设 促志愿服务精准对接需求

“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服务理念和方式愈发多元,围绕个性化需求提供服务的组织力量逐渐充实。”市民观察员杜灿灿表示,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给“一老一小”服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80所;2457户非经济困难的空巢、独居老年人家庭安装智能安防报警系统……”她兴奋地介绍起2022年的变化。同时,“一老一小”志愿服务组织和专业社工机构也在逐年快速增长。

就增加有效服务供给、补齐助老扶幼专业服务短板等,杜灿灿提出建议。“对工作任务重、服务对象多、服务难度大的村(社区)相应工作人员进行专业能力和资源动员能力的提升。”她还建议,依托“智慧蓉城”赋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建设,让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一老一小”需求信息快速同步,促进需求与志愿服务精准对接,提高服务效能,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工站、志愿服务促进中心、青年之家等阵地合力互动共谋、补位错峰服务。

市民观察员赖晗梅: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保障适龄孩子就学需求

“我们东城根街小学从34个教学班增加到101个教学班, 从一所‘玲珑学府’发展成为一校三区的集团学校,可以说是政府优教育、惠民生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作为成都市民生工作的市民代表,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校长赖晗梅对成都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努力上感受深切。

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和期待,成都大力实施中小学幼儿园“三年攻坚”行动。近5年新建改建幼儿园、中小学848所,增加学位59.4万个。其中,2022年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公办中小学80所,新增学位8.2万个,有力保障了适龄儿童少年的就学需求。

“数据的背后有无数人的努力,让我对成都未来充满希望与信心!”赖晗梅说。“建议加强对咱们教师的关心关爱,积极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环境,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她表示,“双减”背景下,教师的工作时间相对延长,教师的集体教研和个体学习的时间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建议进一步优化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整合内容、改进形式、提高教师发展力。

市民观察员张彪:

立足微网实格 鼓励培育新型物业

“安公社区通过微网实格联动各方力量持续开展千件民生小事攻坚行动,共计收集解决各类群众急难愁盼1200余件,特别是针对近期居民买药难问题,社区发动微网格员建立楼栋药品共享群、小区爱心药箱,解决2400余人次临时用药需求。”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安公社区党委书记张彪说,微网实格让基层社区从过去的“一根针”变成“一张网”,一张联动各方力量的网,一张联系千家万户的网。这并非个例,截至目前,成都构建“微网实格”治理体系,组建14.6万名微网格员队伍参与基层治理,夯实大城善治的基础支撑。

“微网实格正是我们基层和群众需要的微改革。”张彪建议,下一步,可鼓励培育发展具有自我生存能力,长期扎根基层一线,融入社区服务居民的根系式社会组织,同时引导传统物业服务向家政维修、房屋租赁、生活配送、托育养老等生活服务延伸,鼓励培育“物业服务+生活服务”的新型物业企业,让他们成为服务保障人民幸福生活的生力军。

市民代表申波:

“走出去”“请进来” 创新举措引人才

作为一名市民代表和数字经济领域创业者,回顾在成都十多年的创业经历,申波谈道,“成都人才集聚效应显著,大批优秀人才落户成都。我们公司从最初创业的2个人到现在的160多人,非成都籍员工占比达到70%以上。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成都人才政策的大力支持。

2022年7月,成都重磅推出“人才新政3.0版”,提出“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创新”等政策举措,筑牢城市人才工作的持久竞争优势。截至目前,成都人才总量达622.3万人、居全国第4位,其中国家、省、市高层次人才4435人,仅2021年就新增青年人才来(留)蓉发展近60万人、应届大学毕业生流入占比居全国第二。

谈到成都人才工作的建议,申波围绕“蓉漂人才”创新创业表示,“我建议鼓励本土数字经济企业走出去。加强国际化中高级人才的引入。企业需要更多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运营管理和技术开发人才,希望政府能够搭建引才平台,帮助企业走出去,吸引国际化中高端管理和技术人才。”

专家汪小琦:

以人民为中心 精细规划满足多样化差异化需求

“我们认识到有机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必须要以人民为中心,同老百姓需求紧密链接,在工作中我们一直坚持融入社区、实地调研。从实践工作和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仅注重‘面子’的改造升级,‘里子’同样重要。通过微更新让居民真正看得见、摸得着‘家门口’的变化。我们也在加强社区文化空间美学运用。”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汪小琦说道。

成都在2022年合力推进全市81个片区有机更新,完成老旧小区改造601个,全年完成投资348亿元。2022年6月,我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工作获得国务院表彰激励;2022年11月,成都市城市更新试点经验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

汪小琦表示,“下一步工作希望以精准研究老旧社区人群及其需求特征为基础,精细规划满足社区多样化、差异化需求,也要从‘小区改造’走向‘街区更新’,用好院落内外空间,统筹联动系统解决居民需求,也希望将社区更新工作拓展到乡村社区,促进城乡社区品质共同提升。”

市民代表李孟:

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作为市民代表,成都拟合未来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李孟表示,近年来,成都体育事业发展十分迅猛,自己内心感到非常幸福和骄傲。在成都,不仅有世乒赛、成马这样的大型赛事,也有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日趋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在成都,“晒运动”“晒健康”已经成为市民展示自我的新潮流,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给体育企业带来了产业发展的更多机遇。

2022年12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连续印发《成都市“十四五”体育产业建圈强链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展望》、《成都市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二十条政策》以及《关于加快建设世界赛事名城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李孟表示,这为成都体育在更高水平上推进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强的政策支撑,让企业对成都体育产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在对成都体育产业发展充满期待的同时,李孟建议加快推进数字体育、智慧体育转型升级;加快智能体育设施建设,提高体育生活化水平。

市民观察员雷建国:

搭建全程医疗健康平台 推进“前中后”医疗服务

“目前成都的医疗救治能力已经越来越强,全市比较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和不断提升的医疗救治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全面保障着全市老百姓的生命健康。”作为市民观察员,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雷建国说,自己亲身经历见证了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建设给我市医疗服务能力带来的变化与提升。

新增床位7170张,新增卫生技术人员2.13万人;全域成都卫生健康领域城市重大在建项目49个,项目总投资达475亿元……“优质医疗资源越来越富集,卫生健康的投入也越来越多。”雷建国说。

谈到如何继续增强基层医疗卫生健康服务能力,雷建国建议将日间照料中心等纳入医护人员多点执业范围。此外,他建议搭建以三级医院为主体的全程医疗健康服务平台,推进形成以疾病预防、科普宣传等为重点的“前”医疗服务,以诊断疾病、特色治疗为重点的“中”医疗服务,以加速康复、心身疗愈为重点的“后”医疗服务,让医疗机构成为百姓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守护人”。

市民代表王英:

市民来电来信数量翻番 “连心桥”更畅通更温暖

去年5月,25岁的王英入职成都市网络理政办12345热线平台。“12345的每一通来电背后,都是市民遇到的急事和难事,寄托着他们的信任和期盼。‘他们’,是你也是我,是千千万万热爱这座城市的普通人。”王英告诉记者,在入职12345热线平台之前,她原本只把这当作一份普通的工作,但正式入职、特别是经历多轮疫情考验后,她对这份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有种使命感。”王英说,自己虽然是一名普通的接线员,但这个岗位就是市民和政府之间的一条纽带,市民拨打进来的每一通电话都非常重要,为他们解决哪怕很小的一个问题也让自己很快乐。

据了解,过去一年,12345热线平台500多名员工一共受理了1032多万件来电来信,涉及城市的方方面面,这个数字,比2021年差不多翻了一番。“新的一年,我将继续坚守岗位,尽最大努力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王英说,会及时做好前台解答、紧急工单上报和市民情绪安抚工作,努力让这条“连心桥”更畅通、更温暖。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霞 李世芳 白洋 李长乐 赵子君 胡锐凯 曹宇阳

原标题:讲述身边的变化 畅谈未来的幸福——市民代表、专家学者、观察员共话民生实事

编辑:段琪琳 责编:董乐


站长统计 站长统计